正文 315.第314章 这个天下怕是再无安宁之日了
第314章这个天下怕是再无安宁之日了
李献的回归悄无声息。
每日他依旧早早起来操练,苏唯和太后在外面散步,回来后一起用饭。
吃完早饭,李献会去各处视察。军队,工坊是重中之重。
“火药的威力提升了不少,可喜可贺。”
后山的试验场,看着爆炸点周围倒毙的羊群,李献很是满意。
火药作坊是镇远城最关键的部门,护卫力量甚至超过了李献。
“这个月抓了十余密谍。”
文彦博介绍,“其中西贼的七人,北辽的三人。还有……”
“大宋的?”李献负手而行。
“是。”文彦博说道:“是皇城司的人。”
“丢回去!”李献令人把沈从叫来,“你和那些人交接,让他们回去传话。”
“是。”沈从到了镇远城才知晓李献的威望,此刻束手而立。
“火药若是掌控在大宋手中,有利有弊。且大宋拿着火药能作甚?攻打北辽吗?若那群士大夫有这个胆略,就怕没这个本事。”
眼高手低说的便是那些人。
“我担心火药配方一旦落到了对手的手中,对大宋将是一场灾难。你让他们把这番话转告汴京。再有人来,都抓去修路。”
这是先礼后兵。
“是。”沈从去了。
李献随后视察了军队。
“休养生息按理也差不多了,不过,再给你等逍遥一阵子。”李献觉得自己在军中更为如鱼得水,“李德明以为我会与汴京翻脸,让他失望了。明年,明年我们将会更为强大。”
他看着西北方向,“西贼虚弱,吐蕃等势力也不会坐视。咱们先看他们斗一斗。晚些再下场。”
李献一旦下场,那必然是一场决定西北归属的大战。
他期待着。
军队一直在扩编,为了养活他们,耕地也一直在扩大。
那些流民刚开始还担心没地种,如今看着茫茫一片空地,想种却有心无力。于是便请人写信,或是带口信回乡,让亲戚朋友们赶紧来。
——此处地多人少,速来!
这是镇远城吸引流民的口号。
至于安全,如今谁不知晓挨了李巨子一番毒打后,西贼正躲着舔伤口,压根不敢窥探镇远城。
所以流民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数千流民在初冬之际赶到了镇远城,这也是今年最后一批流民了。
数十人混在其中,看着气度不凡,衣着不错。
那个私塾少年也在其中,他自称张五郎,出了庆州后就和这数十人混在一起,大伙儿说着彼此的身份,读书人最多。
李献曾说过,大宋不是人才太少,而是太多,以至于野有遗贤。人才自然不肯庸碌过完一生,但凡有条出路,便会不顾一切去钻。
后来投靠李元昊,协助他击败韩琦的张元和吴昊便是如此。
但若是能投靠汉人势力,谁会想着去投靠异族呢?
所以,那些自觉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们来了。
还有一些觉得自己身手了得,但却不肯从军被打压的豪杰们也来了。
当一个王朝发展到了顶峰开始回落时,便会出现这种情况。若是无法改善,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肉食者们便会锁死上升渠道。
上升渠道一旦被锁死,便成了死水一潭,离死不远了。
镇远城当下正是来者不拒的时候,这些人有些忐忑的随着流民到了镇远城,第一步便是沐浴消毒更衣。
张五郎顶着一头雾气从浴室里出来,拿到了一个牌子。
“歇息两日,第三日早晨考试。”
“考试?”张五郎不解。
“文有文试,武有武试。”小吏说道:“巨子说了,无论名气多大,出身多好,所有人都得考试。量才录用。”
“这个好。”张五郎颇为自信。
他们被安置在一处歇息,两日的时光足够他们对镇远城有一个初步了解。
生机勃勃!
这几乎是所有人的评价。
“来对了。”张五郎很是欢喜,然后又担心明日的考试。
第三日清晨,他们吃了早饭后,便被带到了考场。
坐下,发文房四宝,纸张。
就在考官报题目之前,李献匆匆赶来。
“巨子!”考官和小吏们行礼。
他便是李巨子?
这是张五郎第一次见到李献。
李献颔首,含笑看着这些新人,说道:“镇远城需要无数人才,考试只是量才取用之举。”
当下镇远城远没到挑三拣四的地步,这些人除非太离谱,否则都会被录用。
张五郎心中大定。
“好生考,镇远城并无鹿鸣宴,不过却有篝火烧烤,很是热闹。”
李献急匆匆走了,接着他还得去视察另一处。
题目很普通,但张五郎依旧全神贯注,不知不觉写完,他抬头,见竟有几个人提前交卷了。
原来,我还不是最好的。
张五郎仔细检查了几遍,这才交卷。
出了考场,几个先出来的考生在外面说话,见他出来,几人颔首。
张五郎走过去,和他们聊着今日的考试。
“题目简单,可越是简单的题目越不好做。”
“是,若是老生常谈便落了下乘。”
他们低声说话,喜悦的情绪慢慢的洋溢着。
“巨子很是和气。”
“那些官吏也不似大宋那边的死板和苛刻。”
“虽说吃住简单了些,但我却觉着越发欢喜。”
“有事做,有盼头,吃糠野菜也欢喜!”
“对!”
“咱们算是来对了。”
“哈哈哈哈!”
笑声中,天圣五年的第一场雪悄然飘落。
张五郎过了,排名第十。
他被安排学习,跟着一个老吏做事。
“今年是休养生息,明年开春的春耕至关重要。所以要清查田亩,询问农户,视察水利……”
张五郎跟着跑了一个月,整个人堪称是脱胎换骨。
这个冬天太后过的很快活,她每日和苏唯带孩子,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苏唯的母亲常氏也不时过来。刚开始有些拘束,渐渐的也放开了。
到后来两个上岁数的女人反而把苏唯撇在一边,整日带着孩子四处游荡。苏唯怕太后冷着,便劝她少出门,太后置之不理,但精神头却越来越好。
当开春时,李献带着太后和家人出去转了一圈,视察之余,顺带让她们散散一个冬日积蓄的憋闷。
农人在地里忙碌,见到大旗后都会自发行礼。
到了夏州时,李献交代守将要盯好北辽人。在银州,他令守将要提防大宋边军冒险。
“伱在担心什么?”
太后在消遣之余,凭着政治敏感察觉到了李献的异样。
“我担心那些人会制造摩擦,寻找和镇远城翻脸的借口。”李献从不高看那些人的节操。
“是有这等可能。”太后点头,“不过你也别高看了他们。这些人除非被逼到了绝境,否则不敢铤而走险。”
“老太太睿智。”李献的赞美是真诚的。
历史上赵祯和神宗两度发动变法,特别是王安石变法对士大夫们的打击很大,但即便如此,他们也只是用阴招,用抵制和捣乱来破坏变法,并未动武。
“绝境,什么是绝境?”李献若有所思。
“你莫要动那等念头。”太后嗔怪的拍拍他的脊背,顺带为他抚平了后裳的皱褶,“大义为上,明白吗?”
“是。”李献是真的敬佩这个老太太,一个大义为上便把局势解释清楚了。
此刻李献若是动粗,大义便在士大夫们那一边。
所谓不开第一枪便是这个意思,你开第一枪,大义在我。我师出有名,士气高涨,军民一心……
“先过好自己的日子。”太后意味深长的道。
“您就不担心我……”李献开玩笑。
“老身不在大宋。”太后淡淡的道,眸中有些伤感之色。
那是她坚守多年,付出多年的江山社稷,但如今一切都和她无关了。
“您放心。”李献扶着她上了马车。
数百骑簇拥着他们远去。
天圣六年,西贼和吐蕃人打的头破血流,最终以吐蕃败北而告终。
李献终究没有出手。
歇歇吧!
太后劝他,“每年兴兵看似凶悍,可消耗也不小。积攒些家财,接下来才从容。”
李献点头,由衷的道:“我本想接您来享福,没想到却让您做了智囊。”
太后笑着拍打他,“小子无礼,老身当初做过先帝的智囊,哈哈哈哈!”
李献莞尔。
天圣六年,镇远城在不断发展。每一天都有新卒加入军中,每一天工坊出产无数货物,以及兵器。
火药在不断研发储备。
整个天圣六年,镇远城失去了存在感。
大宋内部对此的看法是,太后约束住了李献。
于是,赞颂太后的诗词多了无数,传到西北后,太后嗤之以鼻。
“一群蠢货,坐井观天!”
她对罗崇勋说道:“国安越发安静了,有力气的人往往很安静,而喜欢叫嚣的人往往底气不足。这叫做什么来着?”
罗崇勋如今日子过的潇洒,陪着太后四处转悠,没事儿能自由自在的四处溜达,如今看着面色红润,年轻了许多,“太后,这就叫做缺啥补啥。越是什么不足,便越叫嚣自己什么最厉害。”
“嗯!”
太后站在山顶,眼前一望无际……
“明年,这个天下怕是再无安宁之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