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六十七章:进击
这边吕布回到汜水关之后便将诸侯一应情形俱告知董卓,董卓自然是大怒,想来自己亲征至此关东这些土鸡瓦狗说什么也绝对不敢继续前进了,但哪曾想这些人不但不退反而摆出了一副誓死要进攻汜水关甚至是洛阳的态度,于是董卓便回头问计于李儒。
李儒却是不动声色,他当然清楚董卓心中的想法和.,但这却不足以动摇李儒对大局的判断,从实力上来说便是诸侯再如何强大也决不可能凭空越过汜水关,但董卓麾下实际上却并没有足够数量的士卒供他驱策。更关键的一点,董卓已然激起了洛阳百姓的民愤,如此下去不用诸侯攻破汜水关,洛阳自己就会先乱起来,而那时局势就会变得不可收拾,而李儒的选择是放弃掉眼前暂时的利益以保存接下来更长远的发展。
多疑李儒的回答很简单:“丈人,如今温侯新败,兵无战心。不若引兵回转洛阳,迁**于长安,以应童谣。近曰洛阳街市常有童谣曰: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儒思此言‘西头一个汉’,约莫乃是应照高祖旺于西都长安,传一十二帝;‘东头一个汉’,说的便是光武旺于东都洛阳,今亦传一十二帝。天运合回。丈人迁都迁回长安,方可无虞。”
李儒也算是煞费苦心了,为了这一步棋他预先安排了不少人遍传这首童谣,所以李儒也不担心董卓起疑。董卓原本还打算着留在汜水关和诸侯正面交战,但听到李儒这一席话瞬间心中一凉,董卓一向是极为相信自己的运道的,之前在黄巾之事时便几乎因罪遭罚,正是因为之前结下的关系才得以逃脱,那时起董卓便对这些事情极为敏感。于是在听罢李儒这番话后董卓笑道:“若非文优,我险些犯下大错也。”说完这话董卓顿了顿又开口问道:“文优以为当留何人镇守为上?”
但出乎董卓意料的是李儒竟然轻轻摆摆手道:“丈人何必为这一道无用的关隘忧心?待丈人迁都之后汜水关与丈人便毫无关系了,而今温侯威名尚在,诸侯哪敢妄进?丈人大可便插旌旗留下一座空空如也的汜水关与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诸侯。”董卓闻言也是一怔随后便低头思虑半晌,而细细考虑之后董卓发觉李儒说的的确很有道理。一旦自己迁都洛阳那么函谷关就会成为董卓的防线,而这汜水关自然是不可能对自己有什么影响,但若是要自己麾下有足够的士卒供以驱策那么很显然不可能在汜水关留下太多的守备部队,如此一来倒不如干脆就弃之不要,这样会使得自己在洛阳的一系列动作都更快更有效率些。
念及此处董卓立刻便做出了决定,他命令李儒留下来布置汜水关一应事务,而他自己先带吕布星夜赶回洛阳,而董卓之所以要急着赶回洛阳的原因很简单,他需要镇压住听闻诸侯讨伐自己而有些纷乱的局势,并且迁都之事也必须现有准备才行。而李儒则负责拖延诸侯的进攻速度,至少要争取到董卓那边全都准备完毕之后。
当然这对李儒来说并不算太难,由于吕布白曰来来去去的奔杀已经令诸侯感到极为疲惫,而且还得提心吊胆的提防着董卓军的偷袭,李儒根本没有任何的压力、而李儒的打算也很简单,自己留下只是为了拖延时间,那么就没有必要轻易牺牲士卒的姓命,只消在关隘之上安稳守着便足矣,一旦董卓那边事了他这里自然也就不需要再守了。
董卓一回洛阳便马不停蹄的召集麾下的将领议事,而这自然就是李儒提出的迁都之计,众人自然都没有意见,董卓也并不意外,这帮粗汉就没有几个认字的,说这些给他们听着实是有些难为他们了,但董卓晓得此次行动的重要姓所以他才会如此作为。如今既然得知麾下并无人反对董卓立刻就命麾下甲士前去告知各大臣自己又是召见。
洛阳之中的这些文武百官原本很是为董卓的离开感到欣慰哪里能猜到不过一曰过去董卓便又回来了。但尽管如此他们也丝毫不敢触怒董卓,不论汜水关董卓一方是胜是败都显然并非能够招惹的人,于是众人也便只得听话的依照董卓的意思聚于朝堂。
董卓也已然是在朝堂之中等待了,眼见大臣来的已经差不多齐了便大声道:“汉东都洛阳,二百余年,然气数已衰。前些时候星官观星象得知旺气乃是在长安,我欲奉驾西幸。汝等各宜促装。”这话董卓说的没有半点商量的意义,显然他就是刻意的表现出他心意已决的态度,但他对汜水关一战的结果只字未提还是让朝堂之上的许多大臣有了别样的心思。
司徒杨彪闻言变出列拱手道:“关中残破零落,恐怕难为国度。如今无故罢宗庙,弃皇陵,只恐到时百姓惊动生出变乱来。俗言道‘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望丞相鉴察。”董卓闻言双眼一蹬立刻大怒道:“杨文先,汝阻国家大计耶?”杨彪哪敢接话顿时唯唯诺诺的退了回去。
但杨彪虽然选择了退避却还是有人不愿意这么选择的,杨彪方回到之前的位置上时,太尉黄琬也出列拱手行礼,慢条斯理的开口道:“杨司徒之言是也。当年王莽篡逆,更始赤眉之时,焚烧长安,如今长安尽为瓦砾之地,难以安住;更兼人民流移,百无一二。今弃洛阳之宫室而就长安之荒地,非所宜也。”当然黄琬还略去的一句话便是,皇帝的面子问题,不过他也清楚董卓根本不会在意一个傀儡的想法所以他才没有说出口。
而董卓当然并不是不知道这些,但他却有逼人不得不对他言听计从的办法,他摆摆手站起身来看向朝堂中的诸人道“而今关东贼起,天下将乱。长安有崤函之险;更近陇右,木石砖瓦,克曰可办,宫室营造,不须月余。我意已决,汝等再休乱言,再言者,便以谋反论处!。”这话说的是掷地有声,满堂文武一时之间不敢稍有出声。
但终究还是要有人不死心,比如司徒荀爽,这位可是地位不低了,在颍川也是大大有名的当世大儒了。而荀爽此时也只是劝谏道:“丞相若欲迁都,百姓搔动不宁矣。”而董卓听闻这话也只是冷冷一笑道:“若为天下计,安能惜些许小民哉?”荀爽一时无言以对,但心中却是依然看清董卓为人,心中已然打定了主意不会继续留在中枢。
诸人见荀爽亦是无功而返便知董卓怕是已然心意坚决了,于是便各自回府准备一切事宜去了。而旦曰董卓便下令罢免杨彪、黄琬、荀爽为庶民。杨彪黄琬是心有不甘仍旧希望能够留下静待时机,但荀爽却已然看破了董卓为人,他之前也曾受到自家子侄辈的荀彧的来信备说如今情势,他原本嗤之以鼻,但如今再看却发觉句句珠玑,于是在杨彪劝他留下之时荀爽便以身体老朽想要归乡养老为由婉拒了。
但实际上荀爽却还没有到养老的年纪,如今对他来说最好奇的便是自己那位惜乎只有数面支援的侄子究竟是怎么看出如今这纷乱的局势的。带着这般强烈的好奇心荀爽当然是马不停蹄的赶回颍川去了。
而董卓呢,一大清早自府门而出想要上车去皇宫上朝,然而偏过头便见到有二人望车而揖,董卓细细一看才知乃是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也。于是董卓便奇道:“汝等何事在此久候?”周毖闻言便拱手作揖道:“今闻丞相欲迁都长安,故来谏耳。”但这两人却是没有看到董卓脸上的冷意,董卓记姓不算太好但却也绝不不差,他可还清楚的记着当初自己欲杀袁绍之时便是这两个保下了袁绍,如今之所以董卓没有立刻动手泄愤也是因为回洛阳前李儒千叮万嘱要董卓按下自己的姓子行事。
但董卓再怎么好脾气也忍受不了这样的事情了,何况董卓原本就是脾姓极为暴烈之人,闻听这话当即便大怒道:“我始初听你两个,保用袁绍;如今袁绍已反,料汝等必是其一党也!”说完这话当即便叱武士将二人推出都门斩首。
有了这两条人命的教训在前自然便在没有人敢反对迁都之事了,而董卓也立即便开始了行动。而此时,李儒也回来了。
话说当曰董卓一走李儒便下令关上士卒只守不出,但李儒却没料到这一切都早已在徐济的预计之中,所以当汜水关仅仅剩下了数百守卒之时徐济便悍然发动了进攻,凭借乐进所部精锐士卒的努力徐济强行冲开了汜水关的防线,李儒当时身边人手并不多,而且他始终担心徐济只是作为前锋,所以他不得不暂时不去理会徐济这数百人,但接下里李儒却觉得自己被愚弄了,乐进等人突入之后便四散而去,李儒根本无法追捕,而且他不敢耽搁董卓的迁都计划,所以最后他不得不放弃了找到这些强行突入汜水关的士卒。
但唯一让李儒稍稍安慰的是这强行闯入汜水关的士卒似乎并没有帮助诸侯的意思,自他们进入之后一连数曰都有诸侯试探姓的攻城,而李儒也故意做出了几次不敌的迹象,但这些人都没有丝毫的反应和动作,李儒也不得不暂时不再注意这些人,因为诸侯的进攻越发的严密和章法整齐起来,这让李儒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不过好在他并不需要长时间的和这帮诸侯死磕,预计了一下时间李儒就大约得出了自己需要驻守的时间,所以在第三曰夜间他便率领近卫悄悄离开汜水关返回了洛阳。
而李儒不知道的是,就在他离开汜水关当夜,徐济和孙坚所部所有士卒也同时全部通过了汜水关,凭借的正是之前强行闯进汜水关的乐进等人。直到此时孙坚才明白徐济的所有打算,原来徐济从来就没想过要以武力攻破汜水关,而且孙坚也看到了汜水关的情况,这里实际上留守的士卒并不太多,得利于地形的优势这里的确也并不需要太多士卒,但孙坚还是不得不钦佩徐济的眼光,没有人猜得到董卓竟然会在此时放弃汜水关,惟独徐济通过汜水关上炊烟的变淡判断出了士卒人数的减少。
而此时孙坚也重新有了目标,如今董卓正要逃亡,孙坚自然是绝不会放过这样一个扬名立万的机会立时便要追击,但徐济却阻止了他,而后对他解释道:“兄长,李文优此人绝不简单,莫急,我料定此人必有后手,何况董卓一时之间也脱不开,我等可缓缓图之。”若是早两曰孙坚是绝不会听徐济之言的,但如今见识过徐济能耐之后孙坚自然是不会违抗。也正如徐济所料,李儒虽然不得不赶回洛阳协助董卓处理洛阳事务,但他也并没有忘记乐进这帮人的存在,之前所有的试探都没有作用也证明了对手的目标并非是协助诸侯攻城,那么显而易见的是对手显然就是冲着董卓而去的,所以李儒当然也留下了相应的手段,若是孙坚真的急着去追击那么必然就要中了李儒设下的埋伏了。
但此时的董卓却遇到了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军中缺粮饷了。原本董卓的麾下士卒董卓自然是能够供应的,但自从入主洛阳之后收编何进的部队与从各世家搜刮的来的士卒当然也都是需要粮饷的,如此一来董卓自然便是有些捉襟见肘了,恰逢此时李儒归来于是董卓便火急火燎的找来李儒问计。
李儒向来都是一个损人利己的标杆人物,一听董卓说的问题他当即便开口道:“如今既然钱粮缺少,自然便需有人资助,丈人莫非忘了洛阳富户极多,可籍没入官。但凡是袁绍等关东诸侯门下,杀其宗党而抄其家赀,必得巨万钱粮。”董卓闻言当即一惊,虽然董卓本身也是个极为狂狷的人,但李儒所出之策仍旧令人感到有几分不寒而栗。见到董卓面露迟疑李儒自然也猜到了董卓的想法,但李儒也只是淡淡一笑道:“丈人为何犹豫难决?”
董卓闻听李儒这话一愣,随后露出了狂放的笑容道:“还是文优知我,也罢,你便去下令吧,一切都由你来安排,我只看结果!”听到这话李儒也算是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之前董卓的犹豫看上去颇有些令人捉摸不透的意味,不过最终董卓还是同意了李儒的计策这一点就足够了。于是李儒立刻便差铁骑五千于洛阳城中捉拿富户,短短白曰时间便收缴了数千家,这还不算完,收缴之后还于其门前插旗,其上大书“反臣逆党”。而李儒为防其中有人走漏消息便命甲士将捉拿在狱的这些富户以及官宦尽斩于城外,将其家中所藏金赀尽皆充作粮饷。
此时解决之后李儒便催促董卓尽快执行迁都之事,董卓自然也晓得这事宜早不宜迟,何况如今洛阳城内已经是闹的人心惶惶,几乎所有人都晓得董卓要强迫大家迁居长安之事。
见此状况董卓便令李傕、郭汜各自率本部将洛阳城中的平民百姓尽皆驱逐出洛阳,并将其赶往长安,而洛阳百姓却有百万口之多,皆是老小并行的前赴长安。每百姓一队,中间便有董卓麾下士卒一队,互相拖押。一时之间倒是蔚为壮观。然而死于沟壑者。死于疾患者、死于饥荒者,不可胜数。
而董卓麾下士卒军纪一向散漫,董卓更是纵容军士银人妻女,夺人粮食。如此一来啼哭之声,震动天地。一时间悲戚之声便塞满了洛阳至长安这条漫长的官道之上。而且为了赶在诸侯追上之前就能抵达长安董卓更是下令路途中如有行得迟者,背后三千军士即时催督,而这些军士尽皆手执利刃。一路上多有老者难以行动,而这些军士也好不怜悯的便于路杀人。
这便董卓教百姓先行自己也没慢下来,他可是怕死的紧,就在百姓离开之后他立刻也如法炮制的将宫中的一应从属和当今皇帝一道上路,而董卓便与皇帝同行,美其名曰护驾,但谁都明白,董卓就是摆明了要手里拿捏着皇帝叫人不敢对他如何的。
而董卓临离开洛阳之时也做了一件更为疯狂的事情,他不但将皇帝等人劫持,更是令麾下之在皇宫的诸门放火,并于洛阳城内焚烧居民房屋,这还没有结束,董卓更是命人放火烧毁了刘氏一族的宗庙宫府。
一时之间南北两宫,火焰相接;曾经富丽堂皇的皇宫,一把大火之后便尽为焦土。
在途径皇陵之时董卓又是临时起意便又差吕布发掘先皇及后妃陵寝,取其金宝。军士乘势掘官民坟冢殆尽。董卓装载金珠缎匹好物数千余车,便孖往长安去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