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358章 我们殊途同归,等待东北的鼓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旌旗猎猎,马蹄声声,数以万计的安西铁骑慢步北上。他们身披的明光甲在阳光下闪耀,手中的刀兵也散发着凛凛寒光。

    一路留下烟尘,气势如虹。

    但在这一刻,如此雄伟的铁骑,已不是人们的注意对象。

    颜真卿近乎质问的话音落下去后,所有的僚属都侧耳倾听。

    他们想知道,为何只是一年时间,西域就变成这样?

    曾经心怀苍生、力图变法,百姓人人称颂的天水王去了哪里呢?

    “清臣是想问,我为何没有按照圣人的旨意西征。我为何会变成这样吗?那我冒昧先反问一句,国家为何会变成今天的模样?”

    在所有的目光都放在李瑄身上的时候,李瑄沉吟片刻,没有回答颜真卿的问题,而是反过来询问道。

    他知道,他不可能再向一众幕僚搪塞。

    和武将不同。

    武将充满勇气,一腔热血,更具有杀伐力。

    特别是中低级将领和士卒,几乎对李瑄产生盲目的崇拜。

    除了奸淫掳掠,一个士卒想要得到的,李瑄都赋与他们。

    荣耀,官职,军功,赏赐。

    他善待士卒,大公无私,恩威并施。

    不单单是李瑄自身的强大,还有无与伦比的魅力。

    这使得李瑄能在军中一呼百应。

    在他控制下的安西、北庭军,比安禄山在范阳起兵的时候还要牢固。

    同时,将领们渴望功绩,不满足于现状。

    他们想要封侯拜将,名垂青史,就必须跟随李瑄搏一博。

    而文官思想与将领迥异,特别是李瑄从挑选出的颜真卿、颜杲卿、王昌龄等文官,对大唐忠心耿耿,认为不听天子之令,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对李瑄来说,说服文官虽困难,但李瑄一定要去做,他还有更大的挑战。

    比如说服河西、陇右的官吏,以及朝廷中的一些名臣,有能力的大臣。

    治理天下,李瑄一个人是不够的,他需要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追随。

    那些曾经的麾下,也有可能反过来指责李瑄,与李瑄为敌。

    因为李瑄的上位是不符合道理的,哪怕他是李世民的后代,李承乾的后代。

    在李承乾谋反被废的那一刻起,他的后代已经失去法理。

    李瑄从未小觑过这个时代对“大宗”的定义。

    国家,怎么会成这样?

    李瑄的一句反问,让颜真卿和岑参、王昌龄、独孤峻等一众僚属陷入深思。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大多数僚属都历经开元盛世,明白与如今相比的天壤之别。

    长安是什么情况,天下是什么形势,他们大概都清楚。

    回想开元,如梦幻一般。

    他们不甘这昙一现。

    但没有人能挽救这盛世,连李瑄拜相时也不能。

    在李瑄周边的僚属,谁不是饱读诗书,熟读历史?

    盛极必衰的道理,他们也懂。

    只是作为臣子,他们想拼命挽救这盛世。

    但他们却有心无力,远远不够。

    “一旦起刀兵,不论如何,是百姓的祸患。大都护文韬武略,难道不知道历史更替的时候,会血流成河吗?”

    颜真卿还是最先发声。

    作为代替李瑄治理安西政务的经略副大使,他已经百分之百确定李瑄的动作。

    他也知道薛错和罗兴不断地贩卖丝绸谋利,是李瑄指使的。

    虽然缴纳一部分为财政,但大部分的金银珠宝,进入李瑄的口袋中。

    很明显,李瑄打算用这些贸易而来金银珠宝举事。

    颜真卿没有否认当今朝廷的腐朽,但起兵谋反,是最坏的方法。

    因为李瑄得不到豪强大族的支持,意味着李瑄不可能轻易攫取权力。

    届时遍地烟火,又要演变成天下大乱。

    哪一次天下大乱,不是千百万人死亡?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我变法的策令,无法实施至天下,就应该用我的方法将之传遍天下。割肉剜疮,治标不治本,无穷祸患遗留下去。”

    李瑄坚持自己的意见。

    “天下之势,还未到那种地步,属下认为还可以及时挽救。”

    颜真卿心中还有希望,认为还没有到那么糟糕的境地。

    “难道靠杨国忠力挽狂澜吗?豪强还要圈养农奴到什么时候?大族兼并土地何时能停止?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没有止境。”

    “我这一次回长安,看到的是五杨占地二百亩的豪宅,奢华如同皇宫;他们为了建筑宅院,把渭水北部的树木都砍完了。五杨无节制地向地方官吏索取金银珠宝,而想走捷径的地方官吏,只能更卖力地剥削百姓。圣人一年都上不了几次朝。南征军在南诏大败两次,杨国忠却还在宰相的位置上。”

    “还有那东北的安禄山,已经整合了奚、契丹、靺鞨、室韦、同罗等胡部,他随时都会将兵南下。所有人都知道安禄山要造反,但圣人就是不信。”

    “我认为内地武备松弛,安禄山将长驱直入入中原,威逼两都。如此情况,我有什么理由不做准备呢?”

    李瑄阐述当今朝廷的弊病,列举某些人的罪行。

    并笃定安禄山一定造反,他准备兵马,是为对抗即将造反的安禄山。

    西域这种情况,隐瞒不了多久。

    大雨停下后,杨国忠长期失去与西域诸国的联系,一定有所怀疑。

    除了安禄山,李瑄也是杨国忠要铲除的对象。

    “大都护,一旦安禄山造反。圣人必然幡然醒悟,会罢免杨国忠,请您回去主持大局。您的机会就来了!曲沃代翼,被人诟病千年,小宗代大宗,终为人不耻。”

    颜真卿向李瑄说道。

    以李瑄果断的性格来看,绝对不是要当权臣。

    历史上权臣没有几个好下场,哪怕自己安稳,后代子孙不得好活。

    唯一解释就是,李瑄想要代替大宗。

    “清臣之言,皆为假设。我笃定安禄山如果造反,圣人不会罢免杨国忠。而且圣人会招我回去,让我带领久未训练的南衙禁军和新招募的士卒,但凡有一点差池,圣人都可能杀了我。”

    “大丈夫顶天立地,我敢拍着胸脯说,我死以后,大唐将没有未来。我不能死,只能出此下策。”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儒家的经典,但自古大臣往往混淆,将君王看得至高无上。这是一个国家灭亡的因素。”

    李瑄没有点明自己举事的时间,自己是否想谋朝篡位。

    他知道他现在还不能承诺只是为了辅佐新君,效伊尹、霍光故事。

    因为李瑄要笼络他的利益集团,就不能只是如此。

    他有更重要的使命!

    他在谋划这个时代难以想象,且无法认同的事情。

    来到这个世上,要倾尽全力,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哪怕无法改变,也证明自己曾经努力。

    受国以垢,是为社稷之主;受国不详,是为天下之王。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在周朝的时候,如果国家发生饥荒灾祸,国君需依礼食素、停乐甚至戴孝,一直持续到饥荒结束为止。

    君主把百姓视作自己的亲人,这不是要求君主必须为陌生人哭泣,但在私人情感外的礼乐层面上,他应当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位置。

    历史上,老子与孔子的相遇为太阳与月亮的同现,孔子和老子之所以聊的来,就是因为他们在周礼上的思想是一致的。

    但周礼后来荒废,后世的君王也懒得再克扣自己。

    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虽然成为国家信仰,实际上没有哪个皇帝真正做到这一切。

    现在随着时代发展,含义虽变,但本质不变。

    李瑄坚信自己能做到。

    “曾经大都护对皇帝之忠,天下尽知。一旦背弃。即便功勋卓著,也会使天下不服。”

    颜真卿还是认为李瑄在剑走偏锋。

    边将起兵,遗患无穷。

    李瑄所作所为,将毁于一旦。

    以前李瑄的谦逊、恭谨,也会被骂为王莽之流。

    数年前,在敦煌城的时候,李瑄与颜真卿之间有一番谈话。

    那时李瑄就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他是最早知道李瑄要变法的人,李瑄引经据典,声称要么如商鞅一样车裂而死;要么如李悝一样自杀而亡。

    这是忠贞不二的表现。

    现在的不同寻常,又冲击着颜真卿的内心深处,感觉到迷茫。

    “太宗皇帝说过,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春秋时期管仲也说过忠于社稷,大于忠于君王。我身体留着太宗皇帝的血脉,我忠于社稷,忠于国家,忠于百姓,无愧于心!”

    李瑄的话语铿锵有力,他不会动摇。

    臣子更应该忠于道义,而非君王。

    如果谁阻止他入关,他一定会将其囚禁,哪怕是颜真卿、王昌龄等人。

    他要也为自己的父亲、兄弟姐妹、儿子负责。

    为天下负责!

    这个时候消息泄露,在长安的亲人就危险了。

    所以他以扩建官道为由,在所有的道路上布置大量游骑。甚至连通往小勃律、大勃律的路都封锁,以免消息从吐蕃传入大唐。

    当然,一些普通的商人和百姓,还不知道李瑄要造反。

    短时间内,还在李瑄掌控之中。

    “如果安禄山率领燕云铁骑造反,必然联合东北诸胡。唯有大都护能抗衡之。”

    就在这时,岑参发话对李瑄表达支持。

    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作为最先追随李瑄的僚属之一,他对李瑄崇拜于滔滔江水。

    刘单不用李瑄提醒,已经心领神会,知道要去做什么。

    更何况岑参认为李瑄如此做是迫不得已。

    如果当初圣人全力支持李瑄变法,同意李瑄调遣边军进入中原镇压豪强,绝对不会出现今日之局势。

    病入膏亡的朝廷,应该要猛药治疗。

    发生一些悲剧是在所难免的。

    囚禁监军,招兵买马,大肆屯粮,私造器械。

    事已至此,覆水难收。若李瑄放开西域到河西走廊的通道,多疑的李隆基一定会杀死李瑄。

    “清臣,都到这一步了,无法回头。我相信大都护迫不得已,一定能铲除奸佞,匡扶山河,兴复唐室。”

    王昌龄也发话了,但他在劝说颜真卿。

    他一再遭贬,又接连被李瑄捞出来,大都护对他可谓恩重如山。

    走到这一步,他也非常无奈。

    他感觉大都护是被一步步被逼到这里,只能兵行险招。????但凭心而论,王昌龄希望大都护如周公一样,使天下归心。

    小宗代大宗一旦有开端,今后大唐宗室会争先效仿。

    除非大唐不再重用宗室。

    经过李瑄一席话,有的僚属被李瑄“忠于社稷”所折服。

    更有相信李瑄举事是为国家铲除安禄山,最终立下新君,成为周公。

    当然,也有一些僚属心潮澎湃,盼望着李瑄能够谋反成功当皇帝。

    李瑄能力足够强大,文韬武略,又掌握劲兵重镇,成功的概率很大。

    如果李瑄成为,他们这些僚属,保守也能成为一地长官,显露自己的才能。

    “属下愚昧,想知道大都护最终想成为什么。”

    颜真卿被有些说动,他低头拱手,尽量使自己不妄加揣测李瑄的目的。

    “我第一步节制天下兵马,这样才能对抗安禄山,对抗豪强大族,以及可能趁人之危的吐蕃、回纥。至于其他,我没有多想。大事的变数有许多,要步步为营。”

    李瑄向颜真卿回答道。

    他不可能在现在给颜真卿答案。

    即便是造反,最多也是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就像是安禄山一样。

    李瑄兵变造反,要打着铲除安禄山的名义。

    “大都护目光长远,属下无能,恳请辞去职位。”

    没有得到想知道的答案,颜真卿害怕不想看到的一幕会出现。

    他的家训,不允许他成为谋朝篡位的人。

    “当下正值用人之际,清臣继续处理安西的政务吧!”

    李瑄拒绝颜真卿辞职。

    颜真卿其实早就发现异常,但他并没有向朝廷检举,说明他内心在挣扎。

    颜真卿出自书香门第,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是儒家的捍卫者和实践者。

    但他的儒家思想,受制于朝廷所宣传的影响。有忠臣烈士的凛然正气,却也是皇帝的死忠。

    皇帝犯错,他们只会劝说皇帝改正,而不会拥有推翻的念想,甚至没有去批判。

    相比之下,杜甫虽然忠于皇帝,但也把李隆基骂得狗血淋头,与汉武帝穷兵黩武并列。

    儒家强调的是个人责任,而非个人权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视为高尚,实际上很少有人能做到。

    有的时候,光有责任还不行,像是孟子、荀子一样,跳出孔子的思想,阐述自己的儒道。

    李瑄就是想让颜真卿能过去心中的坎,继续为他效力。

    他所说的一切,也是在让众僚属接受他的道理。

    “属下辞职以后,不会离开安西,更不会告密大都护之事。”

    颜真卿再次请求。

    他不知道的是,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已经输了。

    明知道李瑄造反已成定局,而不是想方设法告密,这不是他心中的忠贞。

    “诸位,我和你们一样,都是想挽救大唐,只是所用方法不同,最终我们都殊途同归。”

    李瑄没有回答颜真卿的话,而是向周围的僚属说道。

    他用“殊途同归”四个字,一下就将他们谋反变得高大上,提高在场之人的格局。

    也给了众人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

    “大都护……”

    颜真卿还想说什么,却被李瑄打断:“清臣,最近我新研究一种字体,虽难登大雅之堂,但你是书法大家,还请你品鉴一下。”

    李瑄一招手,裴璎拿着一幅字来到李瑄面前。

    在众人大惑不解的时候,李瑄将这幅字递给颜真卿。

    颜真卿迟疑一下,伸手接过李瑄的字,并在众人的目光下,将书卷缓缓展开。

    映入眼帘的是与众不同的字。

    细瘦的笔画线条流畅,看起来如苍松一样挺拔,结构紧密而不失舒展,令人眼前一亮。

    众僚属第一眼看上去是秀美洒脱,但每一笔每一划都经过精心构思,一丝不苟。

    这种极具个性的书法,颜真卿、王昌龄等人第一次看到。

    李瑄写出的,正是大名鼎鼎的瘦金体。

    他前世的大学是古文历史,自然多次见过瘦金体。

    由于不知道瘦金体的具体笔画,李瑄从十年前开始,就开始试着构思属于自己的瘦金体笔画。

    勤学苦练,又有颜真卿这种的书法大师指点,李瑄的书法早已出类拔萃,他尤精楷书。

    当瘦金体的常用字逐渐被李瑄构思完成后,才有今日书法中的瘦劲神韵。

    一时震惊众人。

    瘦金体在后世评价两极分化,因为不符合宋代以后的一部分文人审美。而且非常难模仿。

    但盛唐是飞扬的时代,审美独特,由李瑄写出的瘦金体,让颜真卿、岑参等人惊叹不已。

    当然,在这个时候,李瑄可不是为了秀他的书法。

    众人沉浸书法以后,忽然看到书法的内容。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比瘦金体还要惊艳。

    从哲人追求,到关心百姓,再到文学传承。

    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格局。

    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关怀天下,有境界的圣人。

    这一刻,他们仿佛又想起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李瑄。

    也验证李瑄的至高理念。

    君主无道,就将他推翻,铲除奸佞,还天下太平。

    而李瑄的境界明显比他们更高,所以要进行“兵谏”。

    至于兵谏以后的形势,自然是李瑄的舞台。

    他们当效力李瑄,殊途同归,开万世之太平。

    不可否认,这是几乎不可能达到的境界,在后世人们付出没有回报,怨气大的时候还会排斥这样的空话。

    但在这个时代提出,由李瑄提出,富有进取精神。

    也容易煽动追随者的情绪。

    一旦李瑄完成壮举!

    那这四句话便会变得神圣。

    “清臣,我的字怎么样?”

    李瑄不问内容,反问瘦金体如何。

    “棱角分明,笔力遒劲。好字,这是什么字?”

    颜真卿在脑海里回想着这四句话的同时,向李瑄询问道。

    “我自称为天骨鹤体。”

    李瑄向颜真卿回答道。

    “字体如仙鹤的羽毛,天骨遒美,应其名称。此等生机,当流传于万世。”

    颜真卿一语双关,向李瑄长揖一礼,看了李瑄的四句话后,不再提辞官的事情。

    这一礼,使他折服李瑄。

    相信李瑄能为万世开太平。

    他终于明白,李瑄没有悬崖勒马的机会了,踏上不归路,只有一条道走下去。

    由他们这些人全力辅佐,完成拯救苍生,挽大唐于危难的壮举。

    “我等愿意倾尽全力助大都护铲除奸佞,匡扶山河。”

    王昌龄、岑参其他僚属也纷纷表态。

    “波斯的粮草,已经快到达龟兹。建立更多粮仓,储存粮食。全力打造备用盔甲、武器。”

    “安禄山以为我已经远征大食,在里海之上,他今年一定会造反。”

    “圣人不相信安禄山会造反,也只有我们能站出来。”

    直到这个时候,李瑄的话还是模棱两可。

    真正的计划如何,只有他最清楚。

    随后,李瑄让颜真卿和颜季明、颜泉明一起,去北庭都护府劝说颜杲卿,让他帮助李瑄成就大事。

    有兄弟、儿子的劝说,再加上李瑄的提拔,李瑄认为能使颜杲卿加入清君侧。

    李瑄和安禄山有本质上的区别。

    实在不行,李瑄就暂时罢免颜杲卿的官职,将他带到龟兹。

    颜杲卿在西域是没有兵权的,更无法招募乡勇。

    北庭都护府也全是李瑄的兵马。

    李瑄又召封常清从柘枝城回来,让鲁炅暂代封常清之事。

    等出兵的时候,封常清可当一路大将,统领千军万马。

    封常清虽在历史上对大唐忠心耿耿,但他的思想已在向李瑄靠近,被李瑄潜移默化。

    另外,封常清从小跟随外祖父来到西域,在龟兹长大,受西域风俗人情所影响。

    历史上李隆基对封常清提拔,使封常清满怀感激。但这一世没出现这种情况。

    或许李隆基已经忘了封常清这个名字。

    从封常清投靠高仙芝时就能看出他渴望功名利禄。

    这些,李瑄都能给他。

    颜真卿、王昌龄等人的归心,对李瑄来说非常重要。

    许多事情都可以摆在明面,大张旗鼓进行。

    与凉州城的经贸往来,李瑄也不再贪污,全部交给安西都护府调配钱财。

    藏在碎叶镇的金银珠宝、金币、银币,不断地往龟兹运输。

    一个个粮仓在城外拔地而起,安西各个牧场上的牛羊越来越多,强大的神臂弩送到诸军之中……

    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李瑄处理军政,积累军资,器械的同时,等待东北的鼓声响起……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