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243章 颍阳之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43章颍阳之战

    黄巾军在做调整,刘封这边也在做调整。

    只是刘封这边的行动更为果决,调整的进度也远超黄巾军。

    当何峦带领五千黄巾自西门出颍阴,渡过潩水,赶赴颍阳的时候,刘封已经成功的在颍阳城外,与太史慈所部汇合。

    颍阳这个地方易守难攻,他西边濒临潩水,甚至将潩水当做了护城河,而北面也地势不利,如果在这里布阵,会陷入到颍阳城和潩水的前后包夹之中,形同背水立阵,此为兵家大忌。

    和不少人理解的不一样,其实背水立阵一直都是兵法一再强调要避免的大忌,可不是什么特别牛逼的战法。

    从古至今,能背水立阵还打赢了的,只有一个半。

    一个是汉初三杰之一,使得许多人对背水立阵产生误解的始作俑者兵仙韩信。

    另外半个就是刘裕。

    为什么刘裕是半個?

    因为刘裕有大量水军在河面上可以提供给他源源不断的支援,可以背水不断补充箭矢盾牌等军械物资,还能送走伤员,补充生力军。

    其他背水立阵的,基本都死的很惨。

    哪怕是韩信之所以能背水立阵大破赵军,人家的杀手锏靠的也是其他配合手段,并非是靠的背水立阵。

    刘封可没膨胀到能自比韩信,所以他们果断将大营设置在了东北方向上,避开正北。

    之所以把大营设置在这里,也是有原因的。

    此时徐州军的粮食补给只剩下了一条补给线,那就是从阳翟输送。

    阳翟就在颍阳的西北方,因为潩水的关系,刘封又没法在西北方设置营垒,否则每次攻城还得大军先过一次潩水,打完了晚上还得再过一次潩水回营睡觉吧。

    所以只能把大营设置在颍阳的西北,同时在潩水对岸,再设置一个小营,用来安置转运的粮食军械。

    大营刚刚安顿好的第三天,侦骑传来消息,颍阴的黄巾军出动了一部,约五六千人,已经到达颍阳城外,还有一日路程。

    刘封立刻召集诸将,除了驻守小营的关平,驻守阳翟的贾逵外,其余诸将尽数到场。

    刘封将情况化繁为简的跟诸将介绍了一遍。

    随后,大帐中陷入了沉思。

    刘封的目光从诸将身上扫过,太史慈、张辽、徐晃的身上,心里有些小激动。

    北地顶尖的骑将,自家这边怎么也有半数之多了吧?

    太史慈、张辽、徐晃三人其实粗看起来好像很像,其实三人内在的不同是十分巨大的。

    太史慈是典型的两汉寒门猛士,是豪强家族在往士族家族转变过程中的子弟。

    太史家在青州东莱其实是很有势力的,否则太史慈也不可能年纪轻轻就当上了郡中长吏,甚至能够为太守报送关键奏疏。

    这是相当得人看重的,而太史慈的忠义也让他没有辜负这份看重。

    但太史家的势力也就到此为止了,再高就使不上力气了,这在后面也导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当太史慈不惜搏命之后,太史家却尴尬的发现他们竟然没有能力去摘取果实。

    太史慈另外还有豪强一面的狡黠,这又在他欺骗州府信使的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可即便立下了如此之大的功绩,太史慈最后获得的并不是丰厚的奖励,也不是名满天下的美誉,而是出逃辽东,数年不得归家。

    这归根到底,是因为太史慈家族并非名门士族,掌握不了话语权,使得太史慈没办法借此扬名天下,只能眼睁睁看着栽培出来的果实烂在地里,却无能为力。

    别说换了袁绍了,就是换了曹操这样的阉宦士族易地而处,那曹家的门生故吏,姻亲联盟,会把这件事情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大半个中原,而曹操本人,也将会获得极为丰厚的报偿。

    这就是豪强和士族之间的差距。

    正是这一次挫折,让太史慈日后变得有些盲信名士了。

    孔融对他并不信任,只从史书上来看,就可以知道孔融慰问太史之母,其实并非真正欣赏太史慈,仅仅只是把太史慈当成了一件工具,用来体现自己的礼贤下士。

    否则,完全解释不了孔融既然如此欣赏太史慈的义举,可为何太史慈杀入都昌,求孔融给兵两千,愿为孔融破黄巾之围。

    孔融的反应却坚决不予,不但是信不过太史慈的能力,也信不过太史慈这个人。

    他对太史慈的欣赏和器重,是不值两千郡兵的。

    可太史慈却没有气馁,依旧留在孔融身边寻找机会,如果只是为了报恩,以太史慈的脾气,这实在是说不过去的。

    再结合后来太史慈去了刘繇处,刘繇依旧轻视于他,可太史慈依旧不离不弃。

    只能说太史慈在辽东的几年里,他是真的有思考,姑且不论对错,他确实总结出了一个心得经验,那就是非名士不足以成事。

    可在这个时空里,太史慈只是受到了来自孔融的打击,他都没来得及南下投奔刘繇,就得到了刘备的邀请。

    同时,在刘备这里,他还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一展所长。

    刘备甚至还以自己的嫡子刘封相托付,对他委以教授弓马的重任。

    虽然弓马比不上经学,但这弓马老师也是正儿八经的老师啊。

    太史慈的心境再一次的发生了变化,他只觉得能得刘备看中征辟,实是他太史慈此生最大的幸运。

    虽然嘴上不说,可太史慈在心里早已经暗暗发誓,愿为刘备父子效死。

    张辽又和太史慈不一样,他是边郡人,虽然和太史慈、徐晃一样重情重义,但他的骨子里却多了边郡武人的轻剽和多疑。

    这也是他虽对吕布不满,却始终离不开吕布的主要原因。

    因为他更信不过其他诸侯。

    现在遇上了刘备和关羽,刘封对他又很是敬重,张辽则对现在的生活相当满意,颇有些跃跃欲试,再立新功的想法。

    徐晃这是介于太史慈和张辽之间,他的生性最为稳重,河东郡也是介于边郡和内郡之间的存在。

    他对现在也很满意,但并不像张辽那般积极的想要立功。

    于是,帐中沉默片刻之后,张辽第一个跳出来请战。

    “少主,辽只求两千精骑,可全覆来援之敌。”

    张辽起身朝着刘封单膝下拜,双手抱拳道:“若有闪失,辽愿受军法。”

    刘封起身将张辽扶起,赞许道:“张将军敢战之心,封已尽知,请将军先归入席中。”

    随后,刘封却是说道:“这股敌人相当狡猾,其从颍阴出城之后,并没有直接前往颍阳,而是绕道了南方的汾丘,然后从此处再转向北方,靠着颍水一路向北,准备从南门进入颍阳。”

    不得不说,何峦的军事才能真的不错。

    他如果直接从大道直冲颍阳,那真的是来给徐州军送功勋的了。

    可他现在这么一绕道,路程虽然多了一天半,可安全性却是大大增加了。

    尤其是最后这段最危险的路程,他全程靠着颍水行军,等于有一面不需要设防,在面对骑兵绝对优势的徐州军,这无疑是一大妙招。

    众所周知,人类所组成的军队,自诞生起就特别害怕被前后夹击。

    如此一来,更加有利的是,颍阳的军如果出击接应这支部队,也只需要担心一个方向的危险了。

    刘封看了看太史慈和徐晃,却发现这两人并不打算说话,也没有请缨的意思,只想着听从自己的命令。

    至于潘璋,他倒是不着急。

    眼下大营中的军中的步卒基本都是他的部曲,要是骑兵的事,他想上也上不了。

    要是步兵的事,那舍他其谁?

    “我有个想法。”

    刘封主动招呼诸将来到地图前,询问道:“诸位请看,从汾丘到颍阳,恰好就是一日的路程。我们若是能够半路击之,并以此为诱饵,引颍阳之敌出城。若是能将他们消灭在野战之中,那攻城的难度显然能大大降低。”

    刘封的构想引起了诸将的兴趣,开始围绕地图商量起来。

    汾丘至颍阳的道路几乎就是一条直线,无须绕路,大约在四十五里地左右。

    何峦只需要督促部队加快脚步,一天之内是绝对能够赶到颍阳的。

    不过何峦还做了好几手准备,一边做好了大量的干粮,以节约造饭的时间。这年头做个饭可不容易,就只是煮个粟米,最少也得一个小时起步。

    同时,第二天四更,他就催促部队起床整备,天刚刚蒙蒙亮,何峦所部就已经开拔出了汾丘,朝着颍阳赶去。

    为了提高队伍的行军速度,何峦几乎没带粮食辎重,将剩下的两百多石粮食全部扔在了汾丘。

    随身所带的干粮足够三天之用,如果三天都到不了颍阳,再多的粮食也只是累赘了。

    很快,当天色接近中午时,部队已经走出了二十里地,距离颍阳已经只剩下一半的路程了。

    同时,颍阳在午饭过后,也大开南门,从里面出来了五千人的队伍,五人一列,向着南边而去,显然是为了接应何峦。

    这一切的情况,都为刘封所部的骑兵侦查的一清二楚。

    相反,颍阳的黄巾骑卒却是被压制的很惨,几乎不敢离开步弓的范围,所能获得的情报也是极少。

    可何峦从颍阴前来救援,若是坐视对方被徐州军击溃甚至是消灭,那颍阳守军的士气也会受到极大的打击。

    因此,黄邵决定亲自领兵,前往接应何峦。

    黄邵带了整整五千人出城,俱是精锐,不但有五百骑卒,还有八百弓弩手,以及一千配备全甲的黄巾力士,可以说颍阳城最能打的部曲几乎全在这里了。

    黄邵算准了时间,他们只需要出城十五里,就能接应到何峦。

    然后两方汇合,背靠颍水,以盾车,弓弩为遮蔽,足以支撑他们走完剩下的十五里地。

    刚开始时,行动相当顺利。

    除了徘徊在两边弓弩射程之外的骑卒骚扰之外,黄邵和何峦都没有遇到其他的阻力。

    下午时分,两军顺利的在颍阳城南十五里处成功汇合。

    成功的会师使得黄巾军士气得到极大的振奋,黄邵所部完成了掉头,后军变作前军,开始向颍阳返回。

    此时的黄巾军阵线分成了三大块。

    最为内侧的是濒临颍水的步兵行进线,黄巾步兵带着军械等辎重在此行进,受到最好的保护和遮蔽。

    中间则是黄巾军所有的骑卒,大约八百骑,随时可以出阵反击敌人。

    最外围的则是排成一长队的大车,大车上竖立着盾牌,而弓弩手则被安排到了大车之上,确保徐州军轻骑根本无法骚扰队伍前进。

    如此一来,队伍行进的速度大大提高。

    刘封忍不住赞许道:“没想到黄巾之中,也有这样懂兵法,有智谋的人。”

    太史慈、张辽、徐晃都纷纷点头,赞同刘封的看法。

    潘璋并不在此处,他有更为重要的任务,被安排在了其他地方。

    黄邵和何峦汇合之后,颇为紧张,担心徐州军趁乱发动袭击。

    可等到双方安排妥当,调转方向,重新开始行军后,才长松了一口气。

    “看来徐州军是不敢来了。”

    何峦心里清楚徐州军的战斗力,但为了鼓舞士气,他还是表现的对徐州军很是轻蔑。

    “他们该是看见黄帅亲自来接应我们,吓破胆了!”

    黄邵知道何峦并非如此自大,显然是在振奋军心。

    于是,他也捧哏道:“何帅亲自督军,前来救援颍阳,正是援军弟兄们气势如虎,才能得以吓阻徐州军,颍阳父老对此实乃感激不尽。”

    双方一番互相称赞,军中士气也随之一振,眼看着就能抵达颍阳城了,大家的心情都很高兴。

    可没想到,继续前行了五里地之后,意外出现了。

    “什么!?前方有官军筑垒,阻我去路!?”

    黄邵本在中军指挥,突然发现前方队伍停了下来,随后就有前部使番回来通报消息。

    原来在距离颍阳城只有六七里地的地方,居然出现了一部徐州军,还以木排和大车构筑了一条简易的营垒。

    黄巾军想要进颍阳,要么打破这个简易的营垒,穿营而过。

    要么就得绕上一个大圈子,离开颍水的侧翼庇护,让开这个营垒,从颍阳东门进城。

    后一个选择是绝不可取的,绕这么大个圈子,又脱离了颍水的侧翼保护,这简直就是把自己的软肋暴露给对方利刃,这和自杀有什么区别?

    黄邵和何峦直接来到了第一线观察敌情,发现对方的堡垒确实相当简易。

    这道防线以大车为核心,木排仅仅只是用来遮蔽车与车之间的空隙部分。

    营垒里有多少徐州军,黄邵和何峦暂时也看不出来,只是大概推测了一下,觉得对方不会高于三千人。

    黄邵和何峦商量了一下,还是选择了攻垒,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同时黄邵又以烟雾通知城内,希望城内一同出兵,形成两面夹击徐州军。

    这犹如一颗钉子一般楔入黄巾军和颍阳城之间的,自然是潘璋亲自带领的三千部曲。

    刘封这次相当胆大,几乎倾巢而出,大营里除了些许辅兵,已经全空了。

    毕竟刘封坐拥五千余骑兵,完全掌控了战场。

    哪怕大营放空,颍阳城和黄巾军主力也根本没法攻击得到。

    双方都意识到局势的关键,尤其是黄巾军,上来就是精锐尽出。

    两千黄巾力士在四百弓弩手的掩护下,直扑车阵而来。

    潘璋这边也是以精锐对精锐,根本没有留守,直接就让五百铁甲士上阵。

    黄巾军的弓箭大部分都是软弓,根本破不开铁甲士的甲胄防护,只有少量强弓和弩箭,才能对铁甲士形成威胁。

    可同样,潘璋所部也有弓手进行还击,放过那些黄巾力士不管,只是压制对方远程弓弩手,使对方没办法轻松的拉近距离瞄准目标。

    黄巾力士身披全身皮甲,部分持单手武器,搭配一面小圆盾,部分持长枪。

    黄巾力士配合默契,后面的弓手开始吊射,避开友军,同时又能越过车阵,对车阵后方的徐州军造成伤害,而弩手的任务则是负责压制铁甲士,尽量增加他们冒头的风险和难度。

    长枪黄巾力士则先冲到车阵前,以长枪尽量封锁对方冒头的空间。

    随后,短兵黄巾力士竟然贴着车壁搭起了人墙,然后帮助战友翻越车阵。

    而第一批冲进去的黄巾力士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战锤小瓜,这是专门用来克制铁甲的近战武器。

    东汉的铁甲对钝器防护力是相当薄弱的,这一锤子如果被打实了的话,甚至能直接把肋骨给砸断了。

    徐州军铁甲士却是没有半点犹豫,他们直接顶了上来,双方就在车阵上发生了第一波激烈的冲撞。

    仅仅只是一个瞬间,就倒下了十几个人,血液从口鼻、甲缝中流淌了出来。

    但没有人理会这些,双方只是继续厮杀,眼睛里只有对方。

    潘璋的车阵受到了激烈的冲击,铁甲士的伤亡渐渐高了起来。

    这不仅仅是因为黄巾力士悍不畏死,同时也有后面的重弩手不顾生死,甚至是不顾同伴的射击。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