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567.第561章 体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61章体面

    永乐城原本就是临时的都城,本身是作为军事要塞建造的。

    随着苏泽的地盘越来越大,手下的官员越来越多,永乐城内的住房早就不够用了。

    但是战乱的时候,又不能将这些官署迁在城外,因此永乐城内的住房十分的拥挤,很多有品级的官员都要和别人合宿。

    可就算是这样,永乐城也不够用了。

    崇文阁就是一个例子,在王思政还在崇文阁担任教习的时候,崇文阁的学子还不足百人,可以分到单间。

    但是如今在崇文阁求学的学子已经超过了六百,还有不少等待入学的学子,如今崇文阁中的宿舍要住六个人,崇文阁外甚至出现了专门出租房屋给学子的房东。

    长安新城建造完毕,迁都长安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对于迁都这件事,永乐城内也没有反对的。

    这本身就是一座新城,甚至都没有本地士族,附近土地也贫瘠,也没有人在这里购置产业。

    四月份宣布迁都,政务堂宰执苏绰就被任命为宫室督造大使,前往长安验收宫室台寺了。

    除此之外,就是苏泽加封唐王的典礼了。

    由礼曹尚书苏通首先站出来,拟定了唐王的册封仪式。

    这件事上,历朝历代都贡献了丰富的样本,比如汉之王莽、曹操,东西晋提供的样本就更多了,苏通本身就精通这些典章仪式,很快就鼓捣出了一套流程出来。

    小皇帝元诩也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配合。

    主要还是苏泽这些年的名声太好了。

    尔朱荣被杀,在政治上是苏泽最大的竞争对手,自然是要批倒批臭的。

    但是苏泽连尔朱荣的家人都宽恕了,北乡公主依然保留大魏公主的封号,甚至苏泽还在长安新城靠近皇宫的地方,给北乡公主留了一座府邸。

    元诩性格柔弱,从继位开始就被权臣轮番伺候。

    平心而论,苏泽是这些权臣当中,给他自由最多的一个,也是对他表面上最宽仁,礼仪制度上最无可挑剔的。

    元诩也不是傻子,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也了解到如今天下的局势。

    大魏的国祚,在诸王争权,自己母后乱政,加上六镇之乱中,已经折腾的差不多了。

    作为末代之君,如今这个生活,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甚至元诩还非常配合的提出,自己不愿意居住在长安的新宫之中,要将长安的宫殿“赐给”苏泽,作为他唐王的王府。

    对于这些,苏泽当然拒绝。

    政治这个东西,本来就是讲究体面的。

    特别是到了这个天下快要安定的时候,制度上和礼法上的事情,更是要重视起来。

    这些都是要说给天下人听的。

    苏泽取天下是靠着兵强马壮,可如果体面不讲了,人人都说“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那自己还能撑得住,子孙后代又要如何?

    紧接着,一种关于大魏天命的说法开始在北方士人中流传。

    这套理论的说法,就是大魏天命在六镇之乱的时候已经绝了。

    江阳王乱政,妖后乱政,洛阳陷落,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原本大魏的天命就应该绝在这时候了。

    只不过是苏郡公,也就是现在的唐王起兵勤王,这才救下了当今的小皇帝元诩。

    但是那时候魏之天命已经断绝,各路反王轮番占据洛阳,生灵涂炭,唐王不忍心天下如此,临危起兵安定了天下。所以小皇帝元诩理所应当将天下受让给唐王。

    这套说法很快就在士人之中流传开,并且各路士人都开始对这套说法进行加工和补充。

    有专门编写段子,说明在江阳王和妖后执政期间种种乱象,将六镇之乱和黄巾之乱结合起来,证明是大魏气数将尽的亡征的。

    有对大魏天命进行测算,算到大魏天命断绝的日子就是河阴之变的时候。

    甚至还有人从古书中牵强附会,说明大魏之后天命应该流转到唐王手里的。

    官方对于这些说法,也是一种不打击的放纵态度,只有一些过于离谱的说法才会禁毁。

    武泰二年,公元526年,五月十八日。

    从长安赶回永乐城的苏绰向唐王汇报,长安新城已经建成,宫室台殿已经完工,可以迁居长安新城了。

    苏泽这位唐王立刻宣布,永乐城的王公卿贵府邸,中大小官署,立刻启程前往长安新城。

    苏泽又在关中设十二卫府兵,以关中府兵作为宫廷宿卫和唐王府亲卫,征调五千府兵护送前往长安。

    以后关中府兵轮流戍卫长安新城也成为定制,明眼人都知道,这就是未来的禁军。

    和当年苏泽在羽林的时候,人人都不愿意当兵不同。

    听说以后要世代戍卫长安,关中子弟欢呼雀跃,各地折冲府甚至有主动要求参与戍卫的。

    这还是苏泽兑现了给士兵的承诺。

    这些年来,不知道多少积攒了军功的士兵衣锦还乡,就算是战死的士兵也都由当地官吏和三长亲自送归遗骸或者遗物,并送上出征前承诺的抚恤。

    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村,是当年苏泽在河州任职时候,最早进行府兵制度尝试,抱罕城边上的一个村子。

    这个村子当年有三十人追随苏泽,如今已经战死二十人,战死的都得到了足够的抚恤,而剩余的十人都已经混到了中高级的武官。

    戍卫新都,这是一种义务,但也是一种荣誉。

    对于普通人家的子弟来说,读书进学这种事还是门槛最高,当兵改变自身乃至于整个家族命运,这才是身边发生的事情。

    而且那些读书人也说,北方虽然已经快要安定了,但是日后打仗的地方也不会少。

    南朝,西域,北方,禁军作为最精锐的部队,日后出征得到军功的机会肯定也是最多的。

    六月初三,苏泽领着文武百官来到了长安新城。

    长安令李构站在长安新城的灞桥上迎接浩浩荡荡的队伍,苏泽骑在马上看着巍峨的城墙,满意的对李构说道:

    “城筑的不错,加李构为工部曹尚书。”

    接着苏泽恭请元诩搬入新宫,而他则带着妻子住进了新宫以北的墉城之中。

    墉城地势高,和洛阳的金墉城一样,可以方便的派兵驻守,随时可以居高临下冲入皇宫控制局势,这是李构特意挑选地形建造的。

    新都毕竟才建好,不稳定因素很多,当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也是先住在金墉城的。

    小皇帝元诩也十分识趣,他没有搬进新宫的主殿,而是居住在偏殿之中,又请唐王领百官商议新宫的名字。

    不久,苏泽这位唐王呈上了最后的命名——大明宫。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