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六十三章 战争赔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战场上,遍布着倒下的敌军和被抛弃的兵器,大隋军的胜利已成定局。

    在这场决定性的胜利之后,李世民脸上不见喜色,他沉稳地指挥部队整顿战场,救治伤员。

    他知道,这场胜利虽然重创了诸侯联军,稳固了大隋的江山,但战争的阴影仍未彻底消散,大隋的未来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

    随着晨曦的微光透过重重阴霾,散落在血色战场之上,一股淡淡的雾气缭绕在空气中,似乎在诉说着昨日战事的惨烈。

    战后的清晨异常宁静,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这场战争的暂时结束而松一口气。

    在大隋朝廷中,当杨俨接到诸侯联军败退,面临惨重损失的报告时,他并未显得过于兴奋。

    他深知,虽然此战获胜,但是诸侯的动乱只是暂时被压制,国内外的困难仍然重重,整个大隋的未来充满了挑战。

    “此番虽胜,但诸侯心仍不死,必须下狠手彻底平定。”杨俨在御座上,眉头微蹙,面色凝重地对着众位大臣沉声道。

    他的眼神里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断,昭示着他对大隋未来的坚定信念和责任。

    随后,一位使者快步进入议事厅,他们带来了诸侯使者的投降书和重金赔款的消息。

    “陛下,诸侯已派使者前来,表达投降之意,并愿意缴纳金银,以赔大隋朝廷之损。”

    杨俨聆听着这一消息,目光如炬道:“投降之意固然可喜,但更要让他们明白,任何背叛大隋的行为,都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说罢,他下令让人将所有诸侯使者领进朝堂。

    诸侯使者跪在御座前,额头触地,不敢直视皇帝。

    “大隋天威,诸侯自知罪孽深重,愿意献出重金,求得陛下宥恕,从今以后,必定忠心耿耿,不再有半点异心。”

    杨俨凌厉的目光一一扫过所有的使者,声音如冰刃般锐利道:“朕今日宥你等于不死,是为了大隋的安定。从此以后,若再有违逆心,必叫你等族灭。”这严厉的话语如同冬日的寒风,令所有使者身体一震,心中更是泛起涟漪,他们深知,这位皇上绝非善茬,再无半点侥幸之心。

    会后,杨俨召见了李世民、秦叔宝等人,商议如何加固国防,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任何叛乱和外敌入侵。

    “虽有今日之胜,但吾依然感到忧心忡忡。诸位,针对接下来的局势,有何高见?”杨俨言语间,流露出对这些忠诚将领的信任和倚重。

    李世民站出道:“陛下英明,我觉得应当加强边防,增加边疆驻军的数量,同时加强对诸侯的监控,防止他们再度反叛。”他的语气坚定,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决心。

    秦叔宝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道:“陛下,重金买来的平安终非长久之策。我们应深化改革,增强农业生产,提升百姓生活水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稳定朝政,并减少外患。”

    杨俨听后,点头称是道:“诸位所言甚是。今后,朕将会更加着力于国内的稳定与发展,修文偃武,以民为本,稳扎稳打,共创大隋盛世。”

    随着各路诸侯,各个世家的战争赔款渐渐到位,大隋的铁路项目终于得到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杨俨日夜操劳,亲自参与监督,这条连接京城与边疆的大动脉对于大隋来说意义非凡。

    它将极大地推动国内的资源流动和人员交流,对加强边防、促进商贸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建造过程充满了艰辛,从规划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面临着无数未知和挑战。

    在杨俨的坚强领导下,以及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所有的困难都被一一克服。

    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艰辛奋斗,大隋的第一条铁路终于在杨俨的督促和全国人民的期盼下完成了。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人们聚集在新铁路旁,望着这条跨越了大隋国土的钢铁巨龙,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激动。

    “此铁路的建成,不仅是我大隋的巨大成就,更是大隋百姓通往富裕生活的新通道。”杨俨目光深邃,轻声独语道。

    每一句话,都透露出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爱护和责任感。

    在铁路开通的典礼上,杨俨高声宣布道:“今日起,大隋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科技和贸易共同繁荣的时代。让我们共同期待,这条铁路能为大隋带来无限的可能。”

    在大隋铁路竣工之后,杨俨又提出更为雄伟的计划——蒸汽火车头的研发。

    这一想法在朝堂之上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不少大臣觉得这是痴人说梦,然而在杨俨坚定的眼神和语气之下,他们终于同意试一试。

    “火车头之事,关乎大隋之未来,吾等须臾不可懈怠。”杨俨语重心长地说着,他的眸光如炬,照亮了这个时代的前路。

    他对此项技术的成功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它将彻底改变大隋的运输模式,甚至可能成为大隋军队迅速调动的关键。

    初期,设计团队在技术上面临了重重挑战,最令人头疼的是如何让蒸汽火车头拥有足够的动力。

    尽管前世的知识给了杨俨不少的启示,但是许多具体的技术细节却难以实现,因为当时的工艺水平和材料远远达不到设计需求。

    工部的官员和能工巧匠,经常聚集在一起讨论,东拼西凑地试图解决技术难题。

    高也也加入了设计团队,他用自己对军械的理解,提出了许多巧妙的想法。

    一个深夜,工坊中灯火通明。

    一名老工匠手持铁锤,汗水淋漓地敲打着铜片,旁边的年轻学徒小心地用皮风箱添风,火光在他们坚毅的脸庞上跳跃。

    在长桌上,杨俨和几位重要官员围坐其中,面前堆满了图纸和模型。

    “这个,能够改良火车头的动力不足问题吗?”一位看似年轻的官员提问,他手指着一幅复杂的图纸。

    “或许可行。我们可以试一试增大锅炉的容量,提高蒸汽压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