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624章 陡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寇黑衣趁着夜色逃出了熟羊城。

    熟羊城说是城,实则只是一个镇。

    这里地势虽然险要,却并没有高大的城墙,以寇黑衣的身手,还是很容易逃出去的。

    一口气儿狂奔出十余里,寇黑衣终于彻底摆脱了追兵。

    那镇上的宋军是要往临洮城方向增援的,此时也只认为他是个西夏斥候,虽追之不及,也不是非常在意,

    毕竟有援军这件事,即便不查,西夏的临洮驻军也能猜得到。

    寇黑衣一头躺倒在草地上,夜晚的陇道已经比较清凉了,却还是跑的一身大汗。

    寇黑衣喘息一阵,正想找一处小河,忽然如同狸猫一般原地起跳,飞快地闪向一边。

    “嚓”地一声,一口狭长锋刃的刀,刺中了他方才所躺之地。

    紧跟着,刀光旋光,复又向他削来。

    寇黑衣立即拔刀抵挡,两下里对战了七八个回合,各自闪身跃开。

    岳佩莹怒不可遏地道:“你为何偷袭我?”

    寇黑衣冷笑道:“‘一品堂’的人到两军阵前做什么?你还想骗我?”

    岳佩莹一愣,道:“你以为我是假的?”

    “不错。”

    “接着!”岳佩莹一扬手,一面腰牌便飞向寇黑衣。

    这“一品堂”的身份证明,在她潜入大宋后,就找个地方埋了起来,如今回返西夏,复经原地时方才取出。

    寇黑衣接在手中,就着月光看了看,又摸了摸上边的纹路。

    岳佩莹冷笑道:“要不要我用火折子让你看个清楚?”

    寇黑衣忽地把长刀往旁边一插,单膝跪地,双手将腰牌举起,恭敬地道:“卑职身在敌国,不敢不万分小心,方才冲撞了大人,还请大人恕罪。”

    “哼!”岳佩莹大摇大摆地上前,伸手去拿腰牌。

    寇黑衣突然仰身,抖腕一抛,手中腰牌就化作了一枚暗器,射向岳佩莹的面门。

    寇黑衣的手往旁边一探,也就抄起了他的刀。

    刀一入手,便斩向岳佩莹的双足。

    不料,岳佩莹竟似也早有防范,身形一侧,便抄住了自己的腰牌,手中的刀已刺向寇黑衣的咽喉。

    这一刀,就是在寇黑衣身形后仰的刹那之前刺出的。

    敢情她也存了动手杀人的心思,若非寇黑衣没安好心,及时抛出腰牌,身形后仰,就要被她一刀刺穿咽喉。

    “当当当当……”

    火花四溅,二人交手数合,复又各自弹身纵开。

    寇黑衣笑道:“姑娘好狠的心呐,似我这般英俊的男子,你也毫不怜惜。”

    岳佩莹寒声道:“你到底是什么人?”

    “临洮军中斥候。”

    “放屁!”

    “你看,人家不说,你非要人家说。人家说了,你又不信……”

    寇黑衣笑吟吟地一边说着,一边慢慢后退:“我相信姑娘你不是宋人奸细了。

    不过,卑职身负重任,却是不方便与姑娘你多做接触,告辞了。”

    “你站住!”

    寇黑衣应声站住,笑道:“我杀不了你,你也打不死我。我要走,你又不让。

    这里可是宋人的地盘,你确定要继续跟我纠缠下去?”

    岳佩莹想了一想,恨恨地站住,咬牙切齿地道:“我记住你了,别让我再看到你。否则,再见你时,就是我手刃你时。”

    “我好怕呀~”

    寇黑衣嘻皮笑脸地道:“那我一定尽量闻姑娘之名便退避三舍罢了。只是还不知姑娘你尊姓大名。”

    岳佩莹恶狠狠地道:“我是你大妈妈!”

    她所说的“大妈妈”就是指祖母。

    寇黑衣上下看她几眼,打个哈哈道:“啧,那我大爹爹还真是好福气!”

    说罢,寇黑衣转身就走。

    岳佩莹怔了一怔,才明白自己好像又被占了便宜。

    陇右道上,荒野之中,传出一声怒意满满的大叫:“小贼,再让我看到你,必杀汝!”

    ……

    如今的吐蕃,已经分裂成了大大小小的诸多部落,而且一直受到西夏的侵扰,所以双方关系是比较紧张的。

    但,突袭而入的这支西夏兵马速度太快,吐蕃方面是无法及时组织有效抵抗的。

    再加上他们行动迅速、过境而不留,这些吐蕃地方政权也就失去了抵抗、攻击他们的动力。

    从吐蕃方面攻打成都的话,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路线是借道南诏,从大理国进攻巴蜀。

    但这一条路对目前的西夏来说是行不通的。

    因为大理是亲宋的,其动员能力也非已经一团散沙的吐蕃可比。

    那里沟壑纵横,山川不断,大股兵力难以展开,熟悉本地道路的人一旦进行丛林战,优势明显。

    这也是当初强大如大唐和吐蕃,也没有灭了这弹丸小国,而是对其拉拢争取的原因,打下来的代价太大了。

    另一条路线就是通过横断山脉的山间孔道,从川西高原直下四川盆地。

    路线上主要就这么两条,而具体道路上,实际有十一条以上。

    通过云南进入川西的道路主要有四条。

    与川西直通的穿山道路却有至少七条。

    只是康区山岭雄峙,沟谷纵横,很多地方甚至都没有地名,所以所经的古道,在后世所见的记载中难见具体描述。

    要穿过这些道路,除了道路本身艰险难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得到世代居住于此的川西诸羌部落的支持。

    所谓的机动能力,在横断山脉面前就是个笑话,任谁也是机动不起来的。

    要想经过这里,山川天堑的翻越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要得到川西诸羌的允许。

    而西夏是党项羌建立的,本就是古羌同支,和川西诸羌是同族。

    为了这次突袭计划,西夏国不惜重金贿赂了西羌的诸部首领,这才有了这次完美行动。

    饶是他们已经做足了准备,又有当地西羌部落引路程和提供补给,当他们出现在川西时,还是狼狈不堪。

    三千精骑,非战斗减员了三百多人。

    但是,这样一支武装的突然出现,还是令川西宋军大为紧张。

    既然出现了这样一支人马,那么后面还有没有更多的兵马?

    原本这些地区就是没有大股部队驻守的,而且很多人马都已调到北面战线。

    尤其是因为天子在成都的原因,赶赴北面战线的兵马极多,不让金人和西夏人越雷池一步。

    这种情况下,就算临时抽调人马回来,显然是不及这支西夏兵马往成都行进的速度。

    为了安全起见,让官家尽快离开这里才是上上之选。

    所以,尽管这支突如其来的西夏兵马还没有打到成都,地方文武和伴驾大臣们便已纷纷劝谏天子离开了。

    赵瑗听闻川西出现了西夏兵,倒是一下子兴奋起来。

    这要是御驾亲征,而且打了大胜仗,于他这位帝王而言,便是可以浓墨重彩的一笔武功。

    奈何,对于西军来说,天子在这里,就会成为他们最大的羁绊,会严重影响西军的作战。

    对于地方大员和伴驾的朝廷大员们来说,皇帝身上不缺这么一笔武功,可要是万一有点差迟,却是天崩地裂的大事。

    不管是打了败仗,还是让皇帝陷入险境,哪怕只是让皇帝在成都城里被围上一天,所带来的后果都太严重了。

    这笔买卖,根本不划算。

    因此,文武苦谏、哭谏、死谏,魏良臣急的都要上吊了。

    赵瑗骨子里还是个敬礼大臣、善纳直言的皇帝。

    尤其是大臣们最后找到了突破点:“官家欲陷太后于险地乎?”

    这句话一出,天子也是当场溃败,于是答应,返驾临安。

    而对西夏来说,当这支军队突然出现在川西腹地,其战略目的便已达到了。

    来个“斩首行动”,突袭大宋皇帝?

    这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的,根本不在西夏的计划之内。

    但是,这支人马还是在努力地做出攻向成都的动作,由此吸引着大宋西军随之的调动。

    ……

    川西边事启,临安仍升平。

    对于玉叶来说,昨夜的经历是极其刺激,叫她毕生难忘的。

    她骨子里其实就是一个喜欢冒险、喜欢刺激的女子。

    那种循规蹈矩、寻寻常常的来往,是难以打动她的。

    所以,那夏夜星光、樱桃坠落的一幕,才会对她造成那么大的冲击。

    所以,在雷峯塔地宫里,在那一片静谧与黑暗之中的经历,才叫她那般不可自拔。

    李师师那大胆的举动也感染了她,让她从羞涩难安,蠢蠢欲动,接着半推半就,最后不甘示弱。

    清晨醒来,她正与杨沅侧身而眠,师师的手从另一侧伸过来,与她把臂交缠。

    肥玉叶虽然还是难免心中一抹羞意,可油然升起的,却是对于临夜的回味。此时唯觉遗憾的,是昨夜似乎还有点放不开,没有发挥好。

    心里想着,她便轻轻抽回手,小心翼翼地摸了摸自己的脸颊。

    李师师容颜的变化,她是亲眼看到的,所以对于李师师说过的话,她是深信不疑的。

    上一次从雷峯塔地宫出来,回到“陌上花”绣坊后,她就仔细对镜端详过。

    虽然因为她本身年纪就不大,身体机能不会像李师师一样发生巨大的变化,她也能清晰地感觉到,她确实有些与以往不同了。

    那么,以后随着欢好的增加,我的容颜就只是常葆青春吗?会不会变得更美呢?

    她心里想着,却还是羞于爬起来,然后去照个镜子。

    杨沅和李师师仍在酣睡,只是肥玉叶却没有注意到李夫人微微弯起的唇角。

    “我就知道,骨子里透得出的叫风骚,骨子里透不出的叫闷骚。这小蹄子,就好这一口儿。”

    李师师暗暗地想。

    也许,越强大的女人,越喜欢不寻常。

    风情若嫡仙的师师,此时偏有一种拉人一起做了坏事的邪恶快感。

    ……

    “班荆馆”里,一大早金国使节第五病己就向宋人提出了一个严正要求,他要面见大宋监国,当面递交一份重要国书。

    “接伴副使”听了不敢怠慢,立即派人准备车驾,同时派人去通知“接伴使”,然后双双陪同金国使节赶赴大宋皇宫。

    晋王赵璩被人一大早就叫了起来,带着一肚子起床气赶到了皇宫。

    他把政事堂众宰相、参政都叫了来,以便接收金国使节的国书。

    两国之间的交聘使者,肩负着众多的交聘使命。

    诸如礼仪性的朝贺活动、谈判、祭奠、礼赠、刺探情报、履行“议和”条约、重大事务告知等。

    第五病己本是派来大宋的“贺正旦使”。

    结果,他还没回国呢,赵构挂了。

    于是,第五病己就没回去,金国派人给他又送来两份国书。

    先取出一份,他就变成了金国的“吊祭使”。

    等赵瑗登基,他再取出另一份,就变成了“庆贺使”。

    随后,杨沅使北,驴蹄造反,金国分裂……

    第五病己就留在了大宋,成了斡旋联系一应事务的“交涉使”。

    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宋国有意把他扣下充作人质的意思。

    如果我们的使节真的回不来了,那你们金国的使节也就不用回去了。

    等到杨沅从北国回来,金国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宋金两国的外交关系也需要做出改变了。

    所以,第五病己再次摇身一变,成了两国缔结新的外交关系的“建交使”。

    如此一再蹉跎,这位仁兄就成了“班荆馆”的常客。

    紫宸殿上,赵璩避居皇座之下,与一众宰执接见了第五病己。

    第五病己义愤填膺、慷慨激昂地历数了大宋七宗罪。

    一、暗中援助新金,促使金国分裂。

    二、将制造假会子的一帮罪犯诬陷为金国派遣,败坏金国声誉。

    三、至今不肯全面恢复两国的榷场贸易。

    四、重用奸佞,制造两国紧张情绪。

    五、物价溢涌,使得金国在与宋国的贸易中承受了重大损失。

    六、振兵略地,对金国盟友大夏用兵。

    七、暗中使人监视使节居住,限制金使行动。

    第五病己说罢,当即奉上国书,宣布金国与大宋正式断交,即日起成为敌国关系。

    随后,第五病己便提出,其与使团,立即回国,要求大宋派员护送。

    虽然金国已经自称为汉人正统了,但是显然还是大宋干的汉人正统的事儿更多。

    赵璩并没有难为他这个使节,扣押一个使节也无甚作用,还要白白浪费粮食,就叫枢密院负责,把金国使团驱逐出大宋。

    紧接着,不过三日功夫,沿边各地纷纷受到攻击的消息就开始陆续报来了朝廷。

    金人的攻击规模并不大,突袭之下,虽然占据了一些城池,但是并没有攻陷诸多的要隘。

    比如樊城,不出所料地失守了,但襄阳及左右几座城池,仍旧牢牢掌握在大宋手中,要夺回被夺取的几座城池,把握还是很大的。

    两淮对大宋是非常重要的,守江必守淮,所以必须趁金人立足不稳,立即组织反击。

    情况紧急,来不及请示天子了,赵璩与众宰执和六部大臣一番计议,一道道军令便对淮东、淮西各路兵马下达了出去,以战为守,固淮蔽江。

    大批兵马开始向清河口、扬州、寿春、光州等地集结,准备发动秋季攻势,一举夺回所有失地。

    与此同时,赵璩紧急遣派使者,乘快船前往新金通报宋金局势。

    只要新金不傻,一定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

    只要他们在金国屁股后面捣捣蛋,那就能替大宋这边分担很大的压力了。

    幸亏都察院这边已经做出了攻击告一段落,巩固战斗成果,消化胜利果实的决定。

    否则的话,如果都察院再接再厉,对其他保守势力立即发动攻击,结果这时金兵大举伐宋,这种内部斗争就得立即停下。

    那样的话,半途而废的行动将会给都察院造成严重后果,甚而有可能被政敌挟寇自重,迫使朝廷对都察院做出制裁。

    即便如此,鉴于国事紧张,事务繁忙,不仅汤思退重新回到了政事堂,告了长期病假的谭尚书也“带病”回到了吏部。

    吏部正在进行的清理和调整也暂时停下了。

    现在一切内部矛盾全部放下,全力备战两淮。

    杨沅本来想这几天安排玉叶和贝儿、姬香她们过门的事,也因为这事暂且搁下了。

    八月初,大宋急脚递金牌级快驿一日三递,抵达临安,告知皇帝正在启程返回临安。

    随着这个消息送来的,还有川西出现了西夏兵马,险些对成都造成威胁的消息。

    虽然官家并没有和西夏兵马照面儿,而且他若坚持不走,西军必然全力回防成都,那支突如其来的西夏兵马未必有机会打到成都城下。

    但是对于临安这边来说,军情急报上的几行文字,是无法把川西局势说清楚的。

    一时间,临安城中谣言四起,金国派遣在大宋的间谍又开始四处贴起了“揭贴”。

    金国和西夏联手围攻大宋了。

    大宋官家被困成都城。

    大宋官家被射瞎了一只眼睛,生命垂危。

    谣言四起,真真假假之间,叫人难以辨识。

    紧接着,又有传言,说是怂恿皇帝前往成都为太后的祈福的,便是当今监国。

    监国这是有意置官家于险地,意图夺取大位。

    监国晋王和金国、西夏合谋,共同炮制了这场针对大宋的阴谋。

    凡此种种,谣言愈演愈烈。

    当初参加过御前会议的朝廷大员,自然是知道晋王把唾手可得的皇位让给了大哥。

    但这消息民间可不知道。

    任哪一个朝廷大员,也不会出了皇宫,四处张扬:“皇帝本该是赵璩的,是他拱手让给了赵瑗。”

    所以,这个谣言的迷惑性还是非常大的。

    喜欢背锅的鹅王,这一回可真没少背锅。

    由于金人散布假会子,使得物价飙升,战争的来临,进一步促进了物价的上涨。

    而这一切结果呈现的时候,皇帝不在临安。

    很多百姓不知道这些事情,也不清楚这些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

    他们只知道,这些乱子,发生在官家离开临安这段时间,

    朝廷裁汰冗滥,朝廷严惩贪腐,由此造成许多官员不满。

    之前,由于赵璩以雷霆手段惩治了一些官员,把这乱象迅速镇压了下去。

    如今军事紧张,那些隐忍多时的官员不免就要兴风作浪。

    他们也不需要如何的明目张胆,只需要阳奉阴违、故意懒政,只要稍稍讲些手段,你没有确凿把柄可抓,但他产生的消极影响却已出现。

    于是,民间对于监国的非议也是愈来愈激烈。

    可都察院又是绝不可以在这个时候跳出来,去大肆查办朝廷官员,搞一个针锋相对的。

    但……不动声色,搜集证据,这总可以的吧?

    这么大的举动,只能由都御史来宣布,但眼下这种形势,朱倬也觉得,暂时不该有任何举动。

    无奈之下,杨沅在都察院衙会的时候,当着百余名监察御史的面,寻个由头,说了一句“任你现在闹的欢,咱们明日拉清单。”

    朱倬、谈琰、王晨坤、杨文靖四大佬只管装聋作哑,众监察御史却是心领神会,一双双眼睛就在沉默中,盯上了那些“跳得欢”的官员。

    只是盯着盯着,随着越来越多的情报搜集,杨沅渐渐发现不对劲了。

    很多时候,金国间谍张贴在大街小巷的“揭贴”,前方战事的进行,一些大宋官员“煽风点火”的行为,隐隐是在相互呼应的。

    一次两次可以说是巧合,这么多次实在难以说它只是凑巧了。

    可……金人已经渗透到了这种地步?收买了这么多的大宋官员?而且他们还是遍布朝廷与地方,分属于不同的衙门?

    杨沅对此是坚决不信的,可他就是有一种感觉,似乎背后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正在促成这一切的发生。

    它利用金国与西夏的用兵对大宋制造压力,它利用这种压力制造混乱,它利用混乱给监国晋王进行抹黑……

    它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很快,皇城司和机速房也发现了诸多诡异之处,并开始着手调查。

    也许他们还没有现在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只以为是随着战争的到来,经济的混乱,人心的不稳,有人趁机兴风作浪。

    而这种兴风作浪,目的就是为了对于国策的转变和诸多的变革发起反击。

    因为内政外交与军事一旦一团混乱,甚而吃上一个大败仗,那就证明之前所做出的一切改变都是不对的。

    原本已经被弹压下去的声音就会再度爆发,而且更有力度。

    它会迫使现在的一切改变都原封不动地改回去,重回“正规”。

    杨沅此时也没有想到还会有其他的原因,他也认为这是被改革触动到了利益的各方,趁机发起的反击。

    可是,如何破局?

    打一仗!

    而且必须要打赢。

    赵璩再次召开“便殿议政”,一番讨论之后,中书舍人草诏,中书省用印,门下省用印,尚书省颁布,枢密院发兵,大宋夺回两淮失陷城池的战役全面打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