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192章 茶花大队 青年老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92章茶大队青年老师

    在1979年3月之前,鹏城还不叫鹏城,只是一个县,叫作宝鞍县。

    今年3月5日,上面批复宝鞍撤县为市。

    自古以来,这里便是一片鱼泽之乡,老百姓世代主要以打渔为生,生活艰苦。

    而它的地理位置又极其特殊。众所周知,这个年代有“亚洲四小龙”的说法,代表着亚洲最富庶的四个地区。

    港城,便是其中之一。

    鹏城的前身宝鞍,与港城山脉相连,溪水相通,浑为一体。

    宝鞍最高峰叫作梧桐山,海拔将近1000米,这个年代山上骷髅遍地,极度荒凉恐怖,因为什么不言而喻。

    明明生活在一片土地上,一边穷困潦倒,一边则灯红酒绿、纸醉金迷,那是何等诱惑?

    所以哪怕无数惨痛教训摆在眼前,当地人仍然前赴后继。

    当然了,成功的也不少。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2年至1979年间,宝鞍的三十万人中,有八万多人越了过去。

    而在去年,宝鞍还经历了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

    1978年夏天,一场超强台风的中心肆掠过宝鞍,造成40万亩农田被淹,500多间房屋倒塌,许多人不幸罹难,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生出越过去的想法。

    溺死海上的不计其数。

    为解决此事,1979年,深港线上的13支生产大队,被划做先富区,允许当地人和港城进行小额边境贸易。

    这就是李建昆口中的“十三大队”。

    这件事也是后面成立特区的肇始。

    没错,这会特区还没成立,要到明年,目前鹏城开发仅限于蛇口地区。

    “突突突!”

    一辆拖拉机缓慢行驶在乡间土路上,李建昆十块钱雇的,本来不顺路。

    鹏城这年头是真穷啊,别说城市,连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他们从罗湖客运站摸出来,一路寻人打听,走出几里地,说是前面有个小镇,可谓望山跑死马啊。

    所幸不到小镇时,迎面驶来一辆拖拉机,李建昆赶忙拦下来。

    让驾车的大叔送他们去十三大队。

    他虽然知道不少信息,但十三大队怎么走,也是两眼一抹黑。这年头出门在外,首先得找个落脚的地方,不然等天黑可能真的要露宿街头,哦不,在这边是露宿荒野。

    至于他们这样去十三大队,会不会显得突兀,李建昆并不担心。

    有些事虽然没经历过,但用脑子分析一下就知道:目前这个国家唯一的私人可交易的边境贸易区,岂会没有嗅觉敏锐的商人瞄中?

    里头的操作空间很大。

    什么小额边境贸易,一次交易不了多少,积少成多不就变大了?

    外来人没资格交易,不会找本地社员代劳?

    从驾车的大叔一句话没问中,也能看出些端倪。

    十三大队显然常有客商过去,当地人已经见怪不怪。

    日头开始西斜,这趟行程硬是经历一整天。

    前面路埂子下,出现一条蜿蜒的小河,司机大叔操着蹩脚的普通话道:“呐,这里其实已经到了,边上这个叫茶大队。”

    茶?

    李建昆心想,倒是个美丽的名字。

    鹏城是一个拥有客家、广府和潮汕三大民系的岭南地区,语系复杂,有客家语、粤语、潮汕话和大鹏话,李建昆到这里后,也懒得摆弄他那点浅薄的粤语。

    不过这并不算什么,他们江浙话那才叫搞死个人,相邻的两隔壁地区,方言都完全不同,听着一脸懵逼。

    所以普通话推广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在这些穷乡僻壤、方言繁杂的地区,反而更具成效。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使得人们走出去,具备了沟通技能。

    “你们去茶大队不?去的话从这边最近,就是没路。”

    “师傅,停吧。”

    李建昆五人的视线,都落在前方不远的一段窄河上,那里用并排的两根圆木,搭起一座简易小桥。

    这会桥上桥下都有人。

    桥上是一个个穿着脏兮兮衣服、挎着自制小书包的萝卜头们,正小心翼翼有序地通过小桥。

    孩子们都脱了鞋,拎在手上,使得脚掌更有抓地力。

    桥下没过膝盖的河水中,有个青年男人,裤腿挽得老高,白白净净,戴一副黑框眼镜,挨个护送孩子们过河。

    “应该是老师。”小王道。

    五人跳下拖拉机,眼里都多了抹尊敬。仿佛看到孩童时的自己,老师也是这样呵护他们的。

    这个年代的老师没得黑,像这种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抵不上城里的一级工,他们是有文化的人,经济大潮已经掀起,另谋出路比其他人更容易,使他们仍然坚守岗位的,除了热爱,还能是啥?

    拖拉机突突突驶离。

    萝卜头们和青年老师,早已留意到五人,但没想到他们会在这里下车,纷纷搭眼望来,眼里充满好奇。

    李建昆这才发现,这位老师竟然长得贼帅,嗯,不输小王。

    属于同一款,白白净净的文雅书生。

    “你们吃不?”鲁娜从兜里摸出一把果,她有些晕车,过慧州前在羊城买的。

    这会弯下腰,伸出手,冲着路旁已经过河的几个小萝卜头,散发着母性的光辉。

    小萝卜头们个个眼神明亮,有人哈喇子都馋出来了,但仍杵在原地没动,纷纷望向河里的老师。

    “还不谢谢阿……呃,大姐姐。”青年老师向李建昆等人投来善意笑容。

    小萝卜头们这才纷纷上前,排着队,捧起小手,接受鲁姐姐分发果。

    因小见大,李建昆在心里给这位帅哥老师点了个赞,教书育人很有一套,他笑着搭话,“老师贵姓啊?”

    “免贵,姓林。”

    “林老师,从这边过去是茶大队对吧,我打听下,大队有落脚的地方吗,你看我们五个人。”

    林云揣测过他们是来干嘛的,但这一行跟以前那些又很不一样,他不太确定地问:“伱们,也是来做买卖的?”

    “算是吧。”

    “那有。”林云道,这是大队的规定,有客商来必须好生相迎,有时候还跟别的大队争抢呢,因为这些人都财神爷。

    他说完又补充一句,“你们要是不急,稍微等会,我把孩子们送过去,带你们进大队。”

    “那行,谢谢林老师了。”

    “没事没事。”

    瞅着林云加快速度护送萝卜头们过河,李建昆蹲到路埂子旁,笑着打听,“林老师,这不是你们大队的孩子?”

    “嗯,附近其他大队的,他们那边没老师教。”

    “那林老师你可真够辛苦的。”

    “辛苦啥呀,好多人不愿意送孩子来上学,几个大队加起来,不到二十个孩子,工作还做不通了,你说这么小的孩子能帮家里做多少事呢,可未来必然是知识的年代啊!”

    林云说到这里,脸上情绪复杂,有愤怒、失望和遗憾。

    看到一位老师嫌弃自己不够忙活,李建昆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这年头,谁都已经明白大学生美滋滋,读完就是国家干部,然而羡慕归羡慕,许多人又很笃定自家孩子不是那根葱,连尝试都不愿尝试。

    如这类人,更别期望他们能生出“多少让孩子学点知识,将来有用”的想法。

    所谓的目光短浅。

    再一对比,这位林老师便显得十分高瞻远瞩,未来可不就是知识的年代嘛。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