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001、隐蛾不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喂,110吗,我要报案!”电话里是一个焦躁的男声。

    “这里是110接警指挥中心,请您……”

    接线员的话还没说完,立刻就被打断:“我们公司的公章丢了,有人撬开保险柜,偷走了公章!”

    听到这里,接线员反而松了一口气,因为这不是涉及到现场人身安全的紧急案件,但她又更好奇了。

    因为偷公章这种事,她曾经在新闻里看到过,还有人调侃,现实里的商战和电视里演的完全不一样。

    “请不要着急,先告诉我您的个人信息,还有贵公司的名称、案发地点以及现场情况……请问你是否询问了同事,有人使用后忘记放回原处?”

    后面这两句话是接线员自己加的,根据经验,很多以盗窃名义的报警其实都不是真正的盗窃案,经常是家人或同事拿了东西却忘了告诉当事人。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事人自己把东西搞丢了或是忘了放哪儿了,为了推卸责任就说被偷了,打电话报警指望警察把东西找回来。

    “保险柜都撬坏了,肯定是遭贼了啊!”

    “请问你们公司有监控吗?”

    “有,刚才我们看过监控了,根本就没人进去过。”

    “请保护好现场和监控记录,不要再动现场的东西,警务人员马上就到。”

    ……

    “喂,110吗,我要报警!”电话里传来一个惊慌的女声。

    接线员:“请问您遇到了什么事情?”

    “苹果,一盘苹果!”

    警方报案中心的接线员,经常会听到这种没头没脑的话。不少人遇到突发状况时情绪都不稳定,瞬间思路是破碎的,开口说的往往不是具体的事情,而是给她刺激最大的事物。

    接线员:“不要慌,说事,苹果怎么了?”

    “我洗澡前亲手切了一盘苹果放在茶几上,等洗完澡出来,居然变成了一盘桔子,一盘剥好的桔子瓣!”

    接线员:“我们已经记录了您的号码,请问您的个人信息和现在的地址……您家里还有别人吗?”

    “没有!我单身,一个人住,在二十楼!我检查了窗户是关着的,门也是反锁的,屋里都看了一遍没有别人……”报警者的声音发颤,已经带着哭腔了。

    接线员:“既然门是锁好的,屋子里也没有别的人,您现在不用害怕……”

    报警中心的接线员都有上岗培训,无论听到什么匪夷所思的事情也要尽量保持冷静,并引导报案者快速说清重点信息。

    说实话,接线员此刻也有些懵,这种事也太过荒诞了,洗完澡发现了茶几上的苹果变成了桔子,然后打电话报警?

    可是她的安抚并没有效果,报案人语气也变得更急促了:“我是壮着胆子才敢去检查每一间屋子,还有每一个柜子……越看越害怕,我现在怀疑家里有个看不见的人!”

    接线员:“您住的小区有入户监控吗?我建议您联系物业查监控,看看有没有人来过。”

    报案人:“我找物业了,就是物业建议我报的警……假如是看不见的人,监控也拍不着啊!”

    碰着这种事情,接线员姑娘也按捺不住好奇心:“您确定自己没有记错吗?比如以为拿的是苹果,但当时走神在想别的事,结果就顺手剥了个桔子?”

    接线员这么问,多少是不符合规定的,她的工作是记录报警内容并分发转达到相应的执行部门。但人不是完美的程序机器,就算是机器也有误差呢。

    报案女子的声音陡然变得尖利起来:“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苹果就是我在楼下买的,我家里也没有桔子,苹果皮还在垃圾筒里呢!”

    通常情况下,接线员不可以与报案人争辩,只能提醒报案人再度确认事实,接线员姑娘又问了一句:“您再看看,垃圾筒里有桔子皮吗?”

    过了几秒钟,电话里又传来尖锐近乎失控的声音:“没有,没有桔子皮!只有苹果皮,苹果哪去了!”

    ……

    “丢公章的案子,是三天前的事,我同事接的电话。苹果变桔子的案子,就是昨天夜里的事,恰好是我接的电话。

    你叮嘱我,假如遇到了什么很荒谬、违反常识和逻辑的案件,就一定要通知你。我怕电话里说不清,就约你过来见面了。”

    说话者是一名姑娘,二十出头的样子,模样挺漂亮。

    她上身穿着浅蓝色的长袖制服衬衫,有点偏紧身,显得胸很饱满,给人的感觉很有活力,看肩章上并无警衔,应该是一名在警务部门工作的文职人员。

    坐在她对面的是一名男子,相貌三旬左右,乍看很英俊,五官与肤色都很好,却给人一种移开视线便有点记不清楚的感觉。

    这是在街角的一家咖啡店里,两人的位置并不靠窗,而是靠墙一面有隔断的卡座。下午时分店里的顾客很少,相邻的座位都没人。

    男子说话语气平和,哪怕谈论的话题颇为怪异,看上去也很谈定。姑娘却有点一惊一诈的,表情很丰富,惊讶、好奇、不解等各种感觉都写在脸上。

    “苹果变桔子的案子很有趣,但丢公章的案子很无聊。社会新闻记者或许会感兴趣,可你干嘛要特意告诉我,后续还有什么灵异事件吗?”

    “是的,简直是闹鬼了!那个报警电话是别的同事接的,我当时也没注意到,今天才听说了后续消息,他们的公章根本没丢,办公室里还搜出了别的东西……”

    案件发生在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报案者是该公司的行政总监,姓张,按传统说法就是办公室主任。

    这位张总监一大早打开办公室,就发现铁皮文件柜的门是打开的,而且看痕迹明显已被暴力破坏,里面其他的东西都还在,只有公章丢了。

    他在报警电话里说保险柜被撬了,其实是口误。行政办公室里没有保险柜,只有那种带密码锁的铁皮文件柜,论坚固程度比保险柜差远了。

    警察到达现场后,初步判断是用撬杠撬开的。通过问询得知,柜锁的密码就挂在原位,而钥匙就在总监办公桌的第一个抽屉里。

    看来窃贼并不知情,否则也用不着硬撬,又或者作案者知情,就是故意要这么干,借机把警察给招来。

    警方搜查了办公室,却在总监办公桌的第三个抽屉里找到了失窃的公章,与公章放在一起的还有一个文件夹和一部笔记本电脑。

    说到这里,姑娘眨了眨眼睛,又问道:“你猜,那个文件夹里是啥?”

    男子:“肯定不是啥好东西,十有八九是这家公司的黑料。”

    姑娘:“猜的真准!当时办案警察打开文件夹就吃了一惊,里面有十几张a4纸,打印的都是视频截图,就是那种举着身份证的果照,你应该懂的……”

    事后调查,视频截图中的女孩子,都是清源大学的在校生。而旁边的笔记本电脑中,则存有大量该公司内部的“保密资料”,上述截图的源视频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笔记本电脑是该公司老板的,它原本不在公司里,而是在老板家里,却不知道为何莫名出现在盗窃现场。

    整理该案件的前后线索,应该是有人偷了公司老板的私人电脑,打印了其中的违法内容,然后将它们都放在行政办公室的抽屉中,又撬开铁皮柜,取出公章也放在了那里。

    最绝的是,偏偏是公司的行政总监自己报的警,就跟投案自首似的!

    男子听完案情,微微点头道:“这么说的话,就有点意思了。你刚说的时候,我还怀疑是那位张总监监守自盗,故意把警察引来爆了公司的黑料。”

    姑娘:“哦,他干嘛要自爆啊?”

    男子不紧不慢道:“很简单,正义感或负罪感,有时很可贵有时也很可笑;还有可能是受竞争对手的收买或胁迫;更有可能是他本人与这些业务无关,害怕牵连到自己。”

    姑娘:“他是行政总监哎,怎么可能与业务无关?”

    男子:“这种情况太正常了,注册一个公司,表面上经营正常业务,为背地里不好见光的事打掩护。别说管行政的不知情,就连表面上的法人代表都可能蒙在鼓里。

    这个张总监发现了,又不敢直接举报怕遭报复,所以才玩了这一招。表面上是别人故意使坏,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但是这么推测,唯一不好解释的地方,就是他怎么能拿到老板放家里的电脑,还把它放进自己的办公桌抽屉?

    这样完全无法洗脱嫌疑,还不如直接举报,所以还是有点说不通。”

    姑娘:“我听到的消息,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不是放贷,而是帮别的放贷公司催收,有些东西肯定是违法的,但还没有调查清楚。

    老板直到警察上门,才反应过来是自己的电脑被偷了,连开机密码都被解锁取消了。还有啊,公司的监控记录很完整,从前一天下班到当天上班,根本没人进过那间办公室。”

    男子:“窗户呢?”

    姑娘:“那间办公室在三楼,外面的街角也有监控,恰巧能拍到窗户,根本没人进出迹象。假如不是那位张总监干的,那就是闹鬼了!”

    男子笑道:“鬼还挺有正义感,会管这种事……我会去查那位张总监的底,再谈谈昨天夜里的案子吧,苹果变成了桔子,你们后来出警了吗?”

    姑娘:“出警了,通知辖区值班警员到了现场。”

    男子:“这种事情也出警?”

    姑娘:“比这更离谱的情况还有许多呢!”

    男子:“现场是什么情况,你应该打听了吧?”

    姑娘:“结果挺诡异的,还有点小惊悚呢……”

    报案人自称打完电话之后,就一直躲在卧室里,直到警察上门才敢出来。她出来的时候,客厅茶几上别说苹果,连桔子都没了,装桔子瓣的盘子也不见了。”

    男子微微眯起了眼睛:“桔子也不见了!那就是什么证据都没有,警察凭什么相信她说的话?”

    姑娘:“谁也没说相信信她啊,要不是她报案时拍了一张照片,恐怕谁都会以为她在胡说。

    照片就是在客厅里拍的,茶几上有个果盘,有个剥好的桔子摆成花瓣状,拍摄时间是凌晨一点零三分。”

    男子:“照片可信吗?”

    姑娘:“这我不敢打保票,但是出现场的警察判断,照片应该不是伪造的……其实想验证真伪也不难,可以拿去做鉴定。”

    照片是否经过修改,是可以鉴定的,而且手机拍摄的原始照片包含的信息不仅是图像,还有时间、大致地点以及其他各种参数。

    男子:“假定照片是真的,警方怎么解释?”

    姑娘:“暂时没有结论。小区入户监控看了,报案人是晚上九点半左右到家的,在楼下买了苹果带进门,然后就一直没有出来。

    茶几旁的垃圾筒里确实发现了苹果皮,但是没有发现被削的苹果。报案人坚称苹果变成了桔子,但是桔子也不见了,只有报案人当时拍的一张照片。

    假如照片是真的,在我看来唯一的解释就是报案人撒谎。”

    男子嘴角微翘:“你是这么认为的?”

    姑娘:“不是我这么认为的,我们这边有刑侦是这么认为的。下夜班早饭的时候大家在食堂里闲聊,提到了这件事,有人分析了几句。”

    男子:“假如是报案人撒谎,她又有什么目的呢?”

    姑娘:“报案人可能有事,她是想留下精神异常的证据,然后去申请精神鉴定,有了精神症状诊断证明,就可以逃脱某些处罚……这种事刑侦那边也遇到过。”

    男子笑着摇了摇头道:“你刚才说唯一的解释是报案人撒谎,太武断了!为什么不假设报案人说的全是真的,真有一个作案者存在呢?

    有意思,简直太有意思了,可以给作案人做个心理侧写。

    假如他只是为了吓唬报案人,把苹果换成桔子就够了,实在没有必要在对方报案之后、警方赶到之前,再把那盘桔子也端走,凭白留下线索让人怀疑。”

    姑娘有些没听明白,纳闷道:“你在说什么呢?”

    男子:“你再仔细想想,假如那盘桔子没被端走,报案人只是自称苹果变成了桔子,监控也没发现别人进过屋,它就是一出荒诞闹剧!想证明其精神异常就已经足够了。

    可是那盘桔子偏偏又不见了,报案人却用手机拍下了一张现场照片。假如是报案人自己干的,那张照片未免画蛇添足。

    我们再分析一下躲在暗中的作案人,假如真有这个人的话,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挑衅执法人员、增加暴露风险,对他有什么好处吗?”

    姑娘听得正入神,下意识地问道:“对呀,有什么好处吗?”

    男子喝了口水道:“他吓唬报案人还不够,连警方都挑衅了,就说明他根本不在乎对方报不报警,也不害怕警方来调查。

    这样会给报案人造成更大的心理冲击,但不是他最主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他能获得更大的快感。”

    姑娘疑惑地抬起头:“快感?”

    男子:“能做到别人想都想不到的事,是什么感觉呢?这是一种颠覆认知、打破规则的快感,就像在进行某种挑战,一次又一次,每次都能获得更多刺激。

    他不想让人发现,但潜意识里又忍不住要留下一些痕迹,在别人的震惊、疑惑、误判、猜议中得到满足。只有他本人才拥有真相,他很享受这种感觉。”

    姑娘:“听你说的,像个变态似的!”

    男子:“也不能说是变态,就是个有弱点的普通人,和这世上大多数人一样。其实不少罪犯做了案子没被查出来,最后却不小心自曝了,大抵也是同样的原因。”

    姑娘:“你真认为这是有人干的,什么人能干出这种事?”

    男子突然问道:“你听说过隐蛾吗?”说着话他在手机上打了两个字,示意给姑娘看。

    “隐蛾是什么?”

    “隐蛾是一个人,据说他能在某个地方凭空出现又凭空消失,人们无法察觉,更不知他是怎样做到的。”

    “这么神奇吗?”

    男子的语气有些高深莫测:“关于隐蛾的记载,正史中是可以查到的。

    一千一百多年前,有一名随大军征发的樵夫,摸进了敌方大营,将寝帐中睡觉的敌方主帅一刀割了脑袋,还把首级给带了回来。

    但史书上只记载了,一名樵夫摸进敌方大营割了主帅首级,趁夜潜行带回,并没有其他描述。没人知道他是怎么办到的,给人的感觉很扯。”

    姑娘:“这不就是个高明的刺客吗?也不能证明什么啊!”

    男子:“你仔细想想,这是不是和你说的那两个案子挺像的?敌帅的首级,就像那电脑和苹果。

    至于那名樵夫,有人去调查过,就包括当时观身门的术士,我们应该叫祖师了。我们观身门也有很久远的历史,至少比一千一百年更久远。

    祖师调查的结果,此人并没有修炼过什么异术或秘法,甚至都没有练过武,除了力气大点就是个普通人。”

    姑娘:“那樵夫后来怎么样了,有没有被祖师带回去研究?”

    男子:“当时暗中调查它的可不止一个人,那名樵夫被别的术门带走了。后来祖师联合一批人找到对方追问此事,对方却回答那樵夫莫名消失了,众人因此还起了一场冲突。”

    姑娘:“那樵夫怎么消失的?”

    男子:“没人知道,据说是一眼没盯住,那人便不知所踪。此事不见于公开的史料记载,但宗门内部典籍中有记录。”

    姑娘:“他就是隐蛾吗?”

    男子喝了口柠檬茶,点头道:“是的,那名樵夫,就是有史可查的、最早的隐蛾。”

    姑娘:“最早的隐蛾?这么说后来还有很多隐蛾?”

    男子手中端着柠檬茶,又抿了一口道:“是的,有一句古话,叫隐蛾不死。”

    姑娘诧异道:“隐蛾不死?难道那樵夫活了一千多年,一直活到了现在?”

    男子摇头道:“樵夫是隐蛾,但隐蛾不是樵夫。正因为有了这个樵夫,后来很多人就开始搜集类似的诡异事件信息,结果发现每过一段时间,就总会出现同样的事。

    这不是一个人或一代人得出的结论,而是连续的历史信息汇总。

    仿佛总有人能莫名出现在某个地方,然后又莫名消失。虽然没人亲眼看见,但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所发生的事,知情者就把这种人称为隐蛾。”

    姑娘突然意识到什么,开口提醒道:“照这么说,隐蛾应该是指一群人或者一类人,可我记得你刚才说——隐蛾是一个人?”

    男子微微皱眉,仿佛是觉得柠檬茶有点酸:“根据自古记载的线索,隐蛾应该就是一个人。假如确定某个人是隐蛾,那么同时期就没有发现过第二只隐蛾。

    隐蛾也可能被抓住、被杀死,甚至也会发生意外。但一只隐蛾消失后,过了或长或短一段时间,总会有另一只隐蛾出现,就像新生一般。

    后者与前者之间可能认识,也可能毫无关系,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隐蛾,拥有同样的能力、能做到同样的事情。

    所以才有了‘隐蛾不死’的说法,就算消灭了那唯一的隐蛾,也不能阻止新的隐蛾出现。将这种情况反过来看,也好像只有旧的隐蛾消失,新的隐蛾才会出现。”

    姑娘却注意到另一个问题,追问道:“隐蛾既然有那种本事,又怎么会被抓住呢?”

    男子想了想才答道:“没有任何人亲眼看见,隐蛾是如何施展能力的?只是推断他们拥有那样的能力。

    但隐蛾确实能被抓住,可能是因为这种能力会受到限制,就像是某种使用规则。”

    姑娘:“没有亲眼看见,又怎么能确定他是隐蛾?”

    男子:“很简单啊,就是断定他做到了某种事情,比如昨晚那样的事情。不用亲眼看见他是怎么干的,只要能确定是他干的就行。

    其实那个樵夫的故事只是历史记载,而有据可查的、年代最近的隐蛾,就出现在二十年前的本市,此人名叫周度……”

    周度案二十年前曾在网上有披露,但消息很快被压了下去,相关的帖子也陆续都不见了。可是很多当事人如今还在健在,警方内部也有存档卷宗可查。

    表面上它就是一起盗窃未遂案。某日白天营业时间,栖原市商业银行营业部,值班人员瞄了一眼监控,发现保管箱库房区居然有人,于是立刻通知了警卫。

    警卫将库房内的周度当场抓获。

    如今去查公开的信息,包括该银行内部的通报资料,能查到的内容就是这么多,似乎并无太多出奇之处。但若了解其细节,就会发现这起案件很诡异。

    所谓银行保管箱业务,就是在银行租用一个保险箱,可以存放重要文件与贵重物品。必须是客户保管的主匙和银行保管的副匙同时开启,才能从库房内取出保管箱。

    取出保管箱后,库房内还有一个专用的小房间,客户可以在小房间里输入密码打开保管箱进行存取操作。这个小房间里除了客户并无其他人员在场,以保证其私密性。

    当时并无客户进入,值班人员却发现监控显示库房内有人,这才通知了警卫。

    此案离奇之处就在于,没人知道周度是怎么进的库房。监控记录显示,他居然是从存取操作的专用小房间里走出来的,却没有他进入的记录。

    为什么会是白天营业时间?有人推测,因为其他时间银行会开启自动报警系统,而营业时间这个系统是关闭的。只要没人看见,当时他就不会被发现。

    更离奇的是,周度被警卫抓住之后被押送往警察局,人也被反铐双手。到了地方几名押送人员先下车,再回头向车里一看,他却莫名不见了。

    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逃走的,明明停车时人还在呢,真是活见鬼了!

    但如今想查找一个人的行踪线索,可比古代容易多了。警察很快又把周度给抓住了,可见他就是个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反侦查与反抓捕能力。

    这次周度却没能跑掉,两名警察一左一右将他与自己铐在一起,先送到了看守所,在看守所里又有专人盯着……

    听到这里,姑娘忍不住插话道:“可以审问啊,他怎么交待的?”

    男子摇头道:“他什么都没交待,警察突击审讯了好几天,他就是不说,既不说自己为什么要潜入库房,也不说自己是怎么进去的。

    警方推断他是想庇护同伙,而同伙很可能就是银行的内鬼,否则没法解释。一周之后,周度死在了看守所里,都没有来得及上法庭审理定罪,此案也就不了了之。”

    姑娘将面前的咖啡挪开,探着脑袋追问道:“怎么死的,是被人灭口了?”

    男子:“这我就不清楚了,也不排除被人灭口。但据我所知,法医鉴定的结果是死于心脏衰竭,据说此人的身体原本就不太好。

    史上有据可查的隐蛾中,也有不少人都是体弱早逝。”

    姑娘:“你刚才还说什么隐蛾不死,这么看却是隐蛾命不长啊。”

    男子:“我说了这么多,你想到什么了吗?”

    姑娘瞪大眼睛道:“三天前或者昨天夜里,新的隐蛾又出现了!”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