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3章 躲进小楼成一统
宾客们得了消息,也没有了继续吃饭喝酒的兴致,纷纷起身和李让拱手告辞。
李让没有挽留,客客气气的将所有宾客送出府门之后,便有些怅然的回到了后院。
李世民开始任性起来了。
这一次是不和满朝文武商议便擅自出兵西域,下一次呢,是薛延陀还是高句丽?
李让有些怅然,因为历史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他穿越者的先知先觉已经逐渐不起作用了。
而现在,才贞观八年。
虽说这个历史时空的贞观八年,比起他熟知那个历史时空的贞观八年已经强大了太多太多,但依旧没有达到举世无敌的地步。
李世民膨胀得太快了啊!
快得李让都有些不太适应。
李让有些怅然的回到后院,见金城正抱着小平安躺在太阳伞下的软榻上,便也走到了一旁的软榻上躺下。
金城歪过头,有些诧异的看着李让,问道:“夫君,您怎么就回来了,宾客都走完了?”
李让点点头,没有说话,他现在没有什么心情说话。
金城更加疑惑,忍不住抬头看了看天色。
“才下午啊,宾客们走得这么快?”
不怪金城疑惑,大唐的娱乐活动很少,酒宴算是为数不多的一种。
以往侯府办酒宴,哪一次都是通宵达旦才会结束。
偏偏今日,晚宴都还没开始就结束了,怎么都感觉不太正常。
金城抱着小平安走到李让身旁,小声询问道:“夫君,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迎上金城探究的目光,李让有些意兴阑珊地点点头,回道:“陛下令潞国公为帅,统领三万大军征讨西域高昌国,大军今日早间出发,满朝文武都不知道这个事情,还是大军已经离开长安之后,消息才传到大家耳朵里,因为此事,酒宴就结束得快了些!”
这话一出,金城顿时愣住。
即便她是个女子,也明白李世民此举意味着什么。
不和满朝文武商议,擅自发兵西域,说好听点,这叫乾纲独断,说难听点,就是刚愎自用。
愣神一瞬,金城有些难以置信道:“会不会是消息有误?”
“一个人的消息有误,总不可能所有人的消息都有误吧!”
李让随口应了一句,旋即有些意兴阑珊道:“以后的日子,难过咯。”
“陛下他,他......”
金城欲言又止,张开红唇,却又迟迟说不出什么有建设性的话。
李让一下子从软榻上坐起来,摇头道:“这不过是陛下对满朝文武的一次试探罢了,跟咱们没关系,往后咱们就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就行。”
金城缄默一瞬,迟疑地问道:“那长安,咱们还去吗?”
“去,你去,我不去!”
李让看着金城认真的说道。
金城一愣,皱眉问道:“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从今日起,为夫就是一个教书的夫子,每日在家教书育人,顺便带带孩子,至于联络长安的亲朋故旧,就交给你了。”
金城嘴唇微张,正准备问为什么,李让便继续开口道:“明日你带着小平安去一趟父王府上,以后咱们就不出门了。”
听见李让拍板做出决定,金城沉默了一下,也不再多说。
他相信,李让这么安排,一定有他的道理,作为妻子,她唯一能做的,只有无条件支持。
“那妾身去准备一下。”
金城将小平安递给李让,李让伸手接过,见小平安睡得正香,便抱着她躺回软榻上。
目送金城离去之后,李让盯着小平安看了一会儿,脸上露出一抹傻笑,旋即也闭上了眼睛。
这一次,李让是打定主意,短时间内不再去朝堂上露面。
他能感受到,经过这几年的稳定发展之后,李世民的心态已经开始膨胀起来。
这一次对满朝文武的试探,就是他要对大唐进行全面改革的开始。
改革这种事情,李让一向是敬而远之。
他的性格和李世民完全相反,李世民是爱折腾,尤其热衷于革命和自我革命。
李让只图一个安稳。
反正他的历史任务都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就不出去碍李世民的眼了,省得将来落得和魏徵一个下场。
打定主意之后,李让便也沉沉陷入梦乡。
......
与此同时,李让给闺女办满月酒的消息刚刚沉寂下来,李世民遣出大军征讨西域的消息,便又随着报纸的发表,逐渐蔓延到整个关中。
这一次,李世民跳过满朝文武,发兵西域,惹得满朝文武都很不满。
房玄龄,长孙无忌,唐俭,魏徵等人联名上书,要求陛下以后不许再这么任性。
但折子送到李世民手上之后,却被李世民留中不发。
满朝文武自然不肯妥协,雪花一般的折子从各地飞向中枢,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逼李世民认错。
但这一次,李世民也是铁了心的要乾纲独断。
对于全国各地送来的折子,他全都留中不发不说,还朝大唐十道都遣出了黜置大使,要表达的意思不言而喻。
这场君与臣之间的争端,一直从夏天持续到了秋天,最后到冬天也没有分出胜负。
朝堂上的漩涡越来越大,风波涌动更是直接影响到了地方。
可这些事情,毕竟都是官面上的事情,倒也没有对地方民生产生什么影响。
大唐百川大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悄悄摸摸的竣工了。
大学竣工的前一日,文理二院便纷纷派出了院中的先生赶赴关中各地,邀请关中的饱学大儒和各大勋贵去往百川大学参加大学的挂牌仪式。
这样的盛事,作为大唐声名最盛的李让自然也在邀请之列。
不过,李让罕见的没有露面,而是派出开山大弟子李泰,出席了大唐百川大学的挂牌仪式。
当然,百川大学的挂牌仪式,无非就是让百姓们嘴里多出一份谈资,还影响不到朝堂上的争端。
满朝文武和李世民的拉锯,一直持续到了贞观九年。
直到西域传来捷报,言明高昌国已灭,不敬大唐的高昌国主鞠文泰,与其子鞠智盛正在被押回长安问罪的路上,才算勉强平息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