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676章 神话(百家 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阿房宫。

    联绵的宫殿仿佛与天际相接,朱红色的柱子高耸入云,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宫墙蜿蜒曲折,宛如一条巨龙盘卧。宫门高大威严,两旁的守卫身着黑色铠甲,手持长矛,面容肃穆,让人望而生畏。

    走进祈年殿,一条宽阔的汉白玉通道笔直地通向主位。

    通道两侧,摆放着各种奇异草,五彩斑斓,散发着阵阵沁人心脾的香气。殿内的墙壁上,一幅幅巨大的壁画生动地描绘着大秦帝国的辉煌历史。

    大殿的角落里,一群乐师正专注地弹奏着悠扬的乐曲。身着统一服饰,神情专注,手中的乐器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

    舞者们身着轻盈的纱衣,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动作优美而灵动。

    面容姣好的宫女们身着淡粉色的宫装,梳着整齐的发髻,轻盈地穿梭在宾客之间,手中端着美味的佳肴和香醇的美酒,脚步轻盈,动作优雅。

    易华伟身着玄色官服,头戴高冠,冠上的配饰精致而典雅。面容平静,双眸犹如一泓深邃的湖水,不起丝毫波澜,却又自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此刻安静地端坐在主位上,身姿挺拔,脊梁笔直,周身散发着一种沉稳而强大的气场,目光缓缓扫过殿内众人。

    易华伟的身侧,吕雉身着一袭淡蓝色的长裙,手握笔书正襟危坐,眼神在打量众人之余,不时偷偷瞄着易华伟方向。

    历时近一年,黑龙卫终于将儒、墨、道、农、医、名等各个流派领袖以及头面人物找到并请了过来,甚至连隐世的阴阳流派以及如今很少出现在人前的鬼谷子纵横一派也找了出来。

    虽然号称百家,但春秋战国的百家,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等十二主流流派。不过,以吕不韦为代表的兼采各家之学的综合学派杂家,在吕不韦死后就逐渐消失在大秦。

    兵、法两家可以说是百家中在大秦混的最为风光的。法家的领袖是右丞相李斯了,兵家自然是国尉尉缭。

    易华伟要宴请百家,当然也少不了李斯和尉缭两人。除此之外,三公九卿也基本上都到齐了。

    今天请来的百家诸子包括道家河上公、墨家田鸠、阴阳家代邹严、农家许尤(许辛在外)、医家医和、名家常无欲……

    易华伟在打量着百家诸子,百家诸子同时也在暗暗观察着易华伟。

    对于这个始皇帝身旁的幸臣,如今二世皇帝的帝师,大秦的贤相,在坐众人久闻其名,却未见其人。今日一见,果然深感名不虚传。

    这位在历史中横空出世的宠臣,劝谏二世皇帝放归民夫,力主让百姓休养生息,此举使得他贤名远播。

    在民生方面,易华伟大力推动水利建设。组织民众修缮河道、加固堤坝,让灌溉更加便利,有效减少了水患灾害,从而保障了农田的丰收。同时倡导并推动城镇建设,积极修缮道路、桥梁,极大地方便了百姓出行。

    此外,他设立学堂,秉持有教无类的理念培养人才;鼓励医家交流经验、提高医术,并在各地设立医馆,为百姓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极促进商业发展,制定合理的商业政策,降低商税,鼓励贸易往来。同时组织了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严厉打击不法商贩,维护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

    除此他还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优良的农作物品种,有效提高了粮食产量。并且扶持手工业发展,鼓励工匠创新,使得大秦的手工业品在质量和工艺上都有显著提升。

    正因为易华伟的这一连串举措,在民间他的名声极好。多地百姓为感恩他的功绩,自发修建了易华伟的生祠,与匠神伊兰,两兄妹一同受到百姓的香火供奉。

    “哈哈哈~~”

    易华伟爽朗地哈哈一笑,双手缓缓抬起,而后郑重地拱手行了一礼:“久仰百家诸子之名,今日得以相见,实乃人生一大幸事,心中甚喜!”

    “多谢大人!”

    诸子闻言,纷纷躬身还礼,声音整齐而洪亮。动作一丝不苟,尽显对易华伟的尊重。

    虽说如今的百家与大秦在理念上仍有诸多不同之处,甚至其中不乏有人想要掀翻大秦这个庞然大物。

    然而,在面对易华伟时,他们却也不得不收起心中的那份抵触。易华伟身上散发出来的威严与睿智,让他们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诸子深知,眼前之人绝非普通的朝臣,他的影响力足以左右大秦的走向。他对百家的尊重,(撤销对诸子的通缉)也让诸子们在内心深处对他多了一份复杂的情感。他们既警惕着大秦的统治,又对易华伟的为人和才学暗暗钦佩。在这微妙的氛围中,众人的心中都在暗自思量着未来的走向与可能的变数。

    “诸子请坐!上宴!”

    酒过三巡。

    席间一名身穿儒袍的头戴高冠的老头开口道:“不知大人此次要我等前来所为何事?”

    易华伟放下酒樽,开口道:“不知这位大家是何派之人?”

    老头拱了拱手:“我乃孔圣人八代孙,孔鲋!”

    孔鲋,孔子第八代嫡孙,世居魏国孔子故里,原本历史上同张耳陈余交好。在陈胜吴广起义反秦之后,孔鲋就投奔陈胜吴广,被拜为博士,陈胜吴广被章邯剿灭,孔鲋也死于乱军之中。

    “原来是孔大家,久仰大名!”

    易华伟笑了笑,环顾四周,缓缓道:

    “想当年,稷下学宫盛极一时,百家争鸣,思想的火在此碰撞,为天下带来了无尽的智慧之光。那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学者们各抒己见,为了国家的未来、百姓的福祉而殚精竭虑。今日,本相宴请诸位,亦是希望能重现稷下学宫之辉煌,让不同的思想再次交汇,为大秦的发展探寻出更为光明的道路。”

    微微停顿,易华伟目光扫过众人,继续说道:“如今大秦一统天下,然前路依旧漫漫。本相深知,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成就万世之功。故而,特邀诸位百家诸子,共同商讨国之大事。诸位皆为天下有识之士,各有所长,若能齐心协力,必能为大秦的繁荣稳定贡献非凡之力。”

    春秋时期,天子设有“辟雍”,诸侯设有“泮宫”,这些都是官学,主要负责教育诸侯卿大夫的子弟,以免他们不识字,不懂诗和数。然而,随着礼崩乐坏,周代流传下来的这些官学逐渐荒废。在春秋末期,像孔子这样有学问的人开始兴起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后世的诸子纷纷效仿。

    在战国初期的百年时间里,儒墨两家成为显学。诸侯的官学无人问津,而私学却如燎原之火越来越兴旺。甚至到了诸侯国君不得不征辟诸子入朝担任博士顾问的程度。例如魏文侯邀请子夏入魏,创建了河西学派。

    田氏齐国也不例外,为了摆脱篡逆的指责,同时为了吸纳有识之士、巩固政权,齐桓公创立了稷下学宫,四处招揽人才。对于前来投奔的士人,给予大夫的待遇,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至今已有百余年了。

    稷下学宫在学术上成就斐然。这里汇聚了九流十家的众多学者,他们相互交流、辩论,碰撞出无数思想的火。

    儒家在这里传承和发展了孔子、孟子的学说,强调仁、义、礼、智、信,为社会秩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墨家倡导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他们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思考方式。

    法家则以法治国,强调严刑峻法,为各国的改革和治理提供了实际的方案。

    阴阳家观察天象、研究地理,试图揭示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农家关注农业生产,提出了许多实用的农业技术和政策建议。

    名家擅长辩论,通过逻辑推理和语言技巧,探讨名实关系等哲学问题。

    纵横家则凭借口才和谋略,在各国之间纵横捭阖,影响着国际关系。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同学派的共同努力,稷下学宫成为了一个学术的熔炉,各种思想在这里融合、创新。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在这里诞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所以说,稷下学宫确实可以自称“百年大学”。它不仅是一个学术交流的中心,更是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为九流十家都在此汇聚,百家争鸣,所以它也是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

    古人求学,必有传承,其源头大多出自周王室的官职设置。比如儒家所推崇的六艺,原本就是周朝官学针对贵族的教育内容。老子最初也是周王室守藏室的史官。那时,天下的文化中心在洛阳。

    然而,王子朝之乱后,洛阳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就连藏书也陆续流散到各地。此后,私学兴起。随着孔子、少正卯等人开坛授徒,天下的文化中心就转移到了鲁国。

    孔子去世后,他的七十二门徒开始分裂,有的去了齐国,有的去了楚国,有的去了晋国。但新的文化中心很快出现,那就是魏文侯时期的河西学派。以子夏等人为核心,这个学派中有不少人成为魏国的治国良才,法家思想也在那里萌发。魏国在战国早期当之无愧地成为文化中心。

    之后便是稷下学宫。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等各家学派在此汇聚,人才济济,百家争鸣。那时,稷下学宫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轴心,也是世界文明三大轴心之一。只可惜后来,齐愍王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独断专行,导致稷下学宫衰落,稷下先生也逐渐散去,分别聚集到了秦国和楚国。

    易华伟微微扬起头,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众人,笑了笑,开口道:“诸子都是天下中最有学识之人,个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然,本相今日想问问诸子,天下人同祖同源,皆为华夏子孙。大秦历经艰难险阻,一统天下,追本溯源,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流淌着相同的血脉。然而,为何诸位大家还要以秦、楚、韩、燕、赵、魏、齐来划分我等华夏子孙呢?难道我们不应该摒弃这些旧有的划分,以一个统一的身份,共同为华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吗?”

    “大人此言差矣!”

    孔鲋出列拱手行了一礼,脸色一肃:“请恕孔鲋不敢苟同大人所言。须知自商周行分封诸侯开始,王庭居中而诸侯拱卫之历史至今已逾千年之久,我等虽同为黄帝子孙,系出同源,然祖制不可废。‘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望大人慎之!”

    “哦…”

    看着坐下没人反对也没人应和,易华伟微微眯起眼睛,缓缓开口道:“孔大家所言祖制,本相自然知晓。然时代在变迁,天下大势亦在不断变化。如今四海归一,天下一统,若仍拘泥于旧制,不思变革,又如何能让我大秦长治久安,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轩辕黄帝为我等共同之祖,我们当以天下为一家,摒弃旧有的国别之分,共同为了天下苍生的福祉而努力。”

    孔鲋微微摇头,反驳道:“丞相此言差矣。祖制乃先王所定,历经千年而不衰,必有其道理。若随意更改祖制,必将引起天下大乱。且分封诸侯,各守其土,乃是维护天下稳定之根本。如今大秦虽一统天下,但各地风俗不同,民情各异,若强行推行郡县制,必将引起民怨沸腾。”

    易华伟微微一笑,说道:“孔大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分封诸侯虽有其历史渊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显现。诸侯割据,战乱不断,百姓苦不堪言。如今大秦一统天下,实行郡县制,乃是大势所趋。郡县制可以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政令,提高行政效率。至于各地风俗不同,民情各异,本相以为,可以通过文化融合、教育普及等方式来逐步解决。”

    孔鲋皱起眉头,说道:“丞相所言虽有一定道理,但文化融合、教育普及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且大秦以法家治国,严刑峻法,百姓畏惧,又如何能接受文化融合和教育普及呢?”

    易华伟微微点头,说道:“孔大家所言不无道理。大秦以法家治国,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本相以为,法家之法并非一味严刑峻法,而是要以法治国,以法为纲,同时也要注重德治,以道德感化百姓。只有法德兼治,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孔鲋沉思片刻,说道:“丞相之法德兼治,确有其可取之处。但儒家主张以仁治国,以礼治人,与法家之法德兼治有所不同。儒家认为,仁是人之根本,礼是社会秩序的保障。只有通过推行仁政,实行礼制,才能让百姓心悦诚服,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易华伟微微一笑,说道:“儒家之仁政、礼制,本相也有所了解。但本相以为,仁政、礼制虽好,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些问题。仁政过于强调道德感化,而忽视了法律的约束;礼制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实际效果。且在如今的乱世之中,仅靠仁政、礼制难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孔鲋摇头说道:“丞相此言差矣。儒家之仁政、礼制并非只强调道德感化和形式,而是要通过道德感化和形式规范来引导百姓,让百姓自觉遵守社会秩序,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且在乱世之中,更需要仁政、礼制来安抚百姓,稳定人心。”

    易华伟微微点头,说道:“孔大家所言也有一定道理。但本相以为,如今仅靠仁政、礼制或法家之法德兼治都难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综合各家之长,取长补短。”

    孔鲋沉思片刻,开口道:“丞相之言,鲋深感佩服。但百家争鸣,各有其理,如何综合各家之长,却是一个难题。”

    易华伟微微一笑,说道:“本相以为,综合各家之长,并非简单地将各家思想拼凑在一起,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法家之法可以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儒家之仁可以用于感化百姓,墨家之兼爱可以用于促进社会和谐,道家之无为可以用于休养生息。只有将各家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在坐的诸子静静地聆听着易华伟与孔鲋两人的辩论,神色各异,有的微微皱起眉头,陷入沉思;有的目光专注,紧紧盯着辩论的双方,仿佛在分析每一句话的深意;有的则流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似乎在这辩论中受到了启发。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