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367章 怼人第一的焦竑(56)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又过两年焦竑也在政争之中失势,被打发到南京去做国子司业,焦竑从此开始在南京修建藏书楼,渐渐的不问世事,如今他官都辞了,专心在家写书。

    而焦竑写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他没有被朝廷支持写完的国史。

    他当年为了修撰国史做了大量前期研究,这是他一生的心血,自然不愿意荒废,最终将自己未写完的国史变成了一部《国朝献征录》与一部列明参考资料的《国史经籍志》。

    这两本书虽然是焦竑个人所写,但是所用的研究体例以及援引资料的深度广度全部都是国家修史级别的,焦竑之所以会建起藏书楼,最早也是为了给自己写书找资料。

    就比如《国史经籍志》,这本书其实只是一本目录而已,但光是目录就写了六卷,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外加制书类,书中名列的是历代史志书目的名字,每个类目之后都有论述,这原本都是焦竑打算在官修国朝史籍的时候要到民间去寻找的参考书目。

    焦竑在此书之中对几乎所有前代的历史书籍从《史记》《汉书》到《隋书》《宋史》全都加以辨析和考证。

    看《国史经籍志》就能大概知道,如果万历没有终止焦竑的修史工作,明代万历年间很可能写出一本和《资治通鉴》一样,洋洋洒洒纵论中国历代历史书籍的庞大国史书目,几乎可以肯定是一代经典。

    而焦竑虽然没有完成这一伟大工作,但是在准备过程中他无疑也成为了整个明代第一流的史学家,不是单单研究本朝历史的那一种,而是贯通古史。他在《国史经籍志》后面附上一篇《纠缪》列出前人历史研究中哪些观点有错误、哪些书籍的版本之间记载有差别。

    不算明亡以后的史书,此时的官修史书就已经有二十三史,三千多万字,就算每天读一卷,全部读完都要八年,还要参考大量的稗官野史,最后写出其中论述不同之处,这本书想要写出来,光是先期的资料收集就得费十几年时间,而且是没有节假日天天读书才能读完。

    为啥焦竑在此时的史学界地位那么高?就看人家的这学术成果拿出来,谁敢说个不服!且焦竑不光是一代大学者,还是朱常洛的老师,在政坛上也颇有声望。

    焦竑刚刚来到城门前,彰德知府便排众而出,热情邀请说道:“焦澹园远来辛苦,府中已备好酒菜为老先生接风,还请老先生赏光同去。”

    焦竑淡淡的道:“大人的盛情老朽心领了,但老朽此来是为了去看甲骨发掘,在城中却是不想久留。”

    听说他要穿城而过,彰德知府如何同意?笑着劝道:“老先生何必如此着急,饭后再去也不迟嘛,这安阳府城虽然狭小,但也是历史名处有许多值得一看的地方。”

    听到他如此说和焦竑颇为熟悉的董其昌就忍不住一笑,知道这知府显然是还没领受过焦竑的脾气。

    果然就见焦竑眉头一挑,语气中颇为戏谑的问道:“哦,知府大人能否告诉我,这安阳城的学问都藏在饭碗里吗?”

    彰德知府被问的一愣,连带同来欢迎的本地乡绅名流也全都呆滞。

    知府尴尬笑道:“老先生此言差矣,吃饭不过人之常情,怎能与学问相提并论?”

    焦竑冷笑道:“既然如此,我哪有为了留这一顿饭而耽误了考察甲骨发掘大事的道理?大人好意老朽心领了,还请让我先去发掘现场,等待考察结束再回城中与老大人共饮。”

    彰德知府脸色难看,但却又无法反驳:“老先生既然坚持,那也便不再多留,只望老先生考察归来,能够回到府城好好休息,方便在下尽地主之谊。”

    “多谢大人好意。”焦竑点点头,拱手便回到马上,直接从南门进城,打算穿城而过。

    看着焦竑丝毫不给面子的模样,彰德知府站在原地哑口无言,董其昌笑着走到他身旁,知府大人皱眉说道:“董参政,莫不是在下哪里恶了焦老先生?”

    董其昌笑道:“老父母莫要担心,你这是与澹园先生初次见面,不知他就是这样脾气,便是以善辩而扬名天下的李卓吾,在澹园先生面前也讨不了好去。”

    彰德知府听得愕然。

    董其昌真没说假话,焦竑脾气差是出了名的,他倒也不是气性大,而是喜欢怼人,并且极其厌恶无效交流。

    焦竑出生泰州学派,此学派的历史评价就是“能赤手以搏龙蛇”,就没有不敢怼的人,李贽生前和焦竑声气相投,两人互以为知己,两个人谈话之时李贽全力诋毁孔子,焦竑则推崇扬墨之学,嘲笑孟子。

    然而焦竑说到高兴处也毫不避讳的嘲讽李贽,曾有一次李贽大谈:“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焦竑直接冷然问道:“如果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那你还从四书五经批到史记左传做什么?天天写书讲穿衣吃饭不就好了?”

    李贽都被说的哑口无言。

    焦竑的思想强调为学的博与实,李贽这些人高来高去的谈论心性,焦竑却觉得有这时间应该多看两本书,李贽对于好多史实的理解都是错误的,还批的有来有去,在焦竑看来这不虚空打靶吗?

    不过焦竑对于李贽总体来说还算挺投缘,以为他“未必是圣人”,但可“坐圣人第二席”。

    董其昌骑着驴赶上焦竑,焦竑转头问:“王建阳现在何处?”

    董其昌回答:“在安阳城外村中,也参与发掘,时而讲些考古学道理。”

    焦竑点头道:“带我去看看。”

    虽然之前王文龙连续个把月在南京讲学,但是焦竑并不想去国子监凑热闹,主要是焦竑也当过国子司业,再回到国子监难免尴尬。

    不过对于王文龙这个几年间名扬天下,自己老友李贽在最后一封书信中都着力夸奖的后生,焦竑早就想见见了,正好趁着这次两人同在安阳,看看他的斤两成色。(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