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413章 二元制中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13章二元制中学

    谈论完海军问题后,主要还是靠斐迪南大公这个海军掌事人来运作,康斯坦丁则负责协调资源。

    而恩斯特则要主持接下来政府的教育会议,因为东非第一届小学生毕业的原因,公办中学的建设也提上日程。

    “当前东非完成了基础小学教育的普及,第一届学生也完成毕业,这对于王国来说是一件好事,不过相比于世界诸国来说,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不完整的,尤其是进阶教育,这就使得学生毕业后除非因为成绩优异而被国家选中,可以参与进一步的教育培养,但是剩下的学生该如何处理,是一个重要问题。”教育大臣戴克赫拉夫在会议上说道。

    恩斯特:“中学和小学教育不同,需要更高水平的教师,目前来说,我们还不能配齐相关人员,可能还要稍等几年时间,所以就必须先苦中苦学生和教师了,可以先把学生集中起来,在镇子或城市建立寄宿制学校,同时改变小学时期的小班教学制度,换成大班教学,等到以后教师不再稀缺时再换过来。”

    这实际上就是恩斯特前世在农村上学时的状态,只有乡镇和以上里存在中学,村子里存在中学比较少见,东非普及小学教育后,几乎每个村在都有小学存在,但是中学不可能像小学那样普及。

    这主要是恩斯特的锅,因为在早期人才培养上,要向军队,政府倾斜,这就会导致黑兴根培养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是速成的,应付小学还好说,中学需要的教师就不可能这么随意了,没有几年时间培养知识储备都不可能达标。

    这个时代中学不像后世那样分为初中和高中,19世纪中期,欧洲才出现高中的苗头,一般是作为上大学的预科学校。

    恩斯特也不打算搞高中教育,两套系统完全没有必要,这就要求加强东非中学的学习时长,因为要学的东西比较多,这样才能更好的对接欧洲大学。

    恩斯特接着说道:“中学教育,就不能像小学那样糊弄了,我们糊弄自己可以,但是这样做欧洲的高校可不会太接受这样的生源,对于中学教育,我们要加强管理,增强学科学习,尤其是文化课上的选择,同时在小学毕业考试后实现学生的分流工作,成绩前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进入文科中学学习,剩下的学生则进入实科中学学习。”

    文科中学也就是类似前世的初中高中结合体,而实科中学则是类似中专,现在欧洲大学是不招收实科中学学生的。话虽如此,实际上这个时代能上的起实科中学的也不是普通家庭。

    而恩斯特这种接受过完整九年义务教育的优秀人才,打算给东非一步到位,顺带把中学教育作为东非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

    恩斯特总结道:“东非的义务教育应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具有普遍性的小学教育,每一个东非孩子都必须强制接受,学制为五年,然后是二元制的中学教育,也具有普遍性,但是两者区别在于成绩优异的学生为深入大学做准备,而成绩一般的则为进入社会做准备,学制同样是五年。”

    让学习成绩一般的中学生,毕业后直接流入社会,不是恩斯特不重视教育问题,而是因为当今时代的特色就是如此。

    以比利时为例,1842年一家纺厂雇佣的童工(5—9岁)比例是1%,历史上到1879年,这个年龄段的童工人数涨为9%。年龄更大一些的童工(10—14岁),在1859年就达到了34%的比例。

    当然,比利时这种国家毕竟会特殊一点,毕竟利奥波德二世确实是比利时仁君典范,在对比利时实现工业化方面确实有些成绩,而粗暴工业化牺牲的就是比利时妇女儿童进入工厂和矿山。

    普鲁士就比较特殊了,虽然普鲁士推行义务教育,这就使得适龄儿童可以在学校完成小学学业,但是初衷就比较奇葩,因为童工进入工厂导致军队的后备不足,普鲁士出于军事上的考虑颁布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工人保护法。规定10岁以下童工不得受雇,16岁以下不得工作超过16个小时,嗯,很符合普鲁士军国主义的风格,但是不管怎么说,结果是好的。

    当然,德意志之前是松散的,各个邦国有自己的法律,普鲁士统一德国后,俾斯麦就开始着手德国立法工作,将普鲁士的法律推向整个德国,同时完善之前的法律法规。

    相比较而言东非的孩子都是比较幸福的,东非王国从殖民地时代开始就制订了严格的法律,禁止七岁以下儿童参加社会性劳动,七岁以上儿童则必须参加义务教育。

    东非小学为五年制,等他们毕业时至少已经十二岁,其中成绩优异或者提前完成学业的,还可以由教师提名参加王国的每年两次的统一特招考试,然后赴欧洲留学。

    所以第一批东非官方留学生虽然才五百人,实际上之前特招时已经有极少数学生提前出国学习,不过人数只有四十三人,这批人也就是传说中的天才。刨除掉这部分人,剩下的八百六十二人中有三百一十七人直接进入黑兴根军事学院。

    剩下的则是一些学生,因为体能或者性别(女生)等原因,无法直接进入黑兴根军事学院,所以需要在第一镇市小学留级,等到第一镇市中学完工后,再进入中学学习,而且是文科中学,这也算是特殊时期,特殊待遇。

    以上东非第一届小学生总数是一千四百零五人,这是整个东非王国的数据。

    这也很好理解,东非招收移民一般在远东就会进行筛选,其中十五岁以下的移民是不能单独移民到东非(有家庭的不算),毕竟海上的风波一般人可吃不消。

    这种情况随着东非殖民地建立时间积累而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因为东非王国移民人数大增,加上生育率爆发,过几年东非的学校恐怕就会人满为患。

    而等到东非小学生毕业后,再进入同样五年制的中学继续接受教育,等到他们毕业后,也就是十七岁,这个年龄恩斯特认为是比较合理的。

    东非把他们养到成年,接下来就完全看他们自己的了,从国家层面来说东非政府充分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恩斯特接着说道:“本质上,我们实行的中学教育,依然是穷教育,所以统一考试不可避免的会在多样性上有所牺牲,所以对于一些偏科严重但是某些科目极其优秀的学生,我们也不能忽视,政府方面可以对这类学生进行特别考察,组织全国性的单一学科考试,把这部分学生提纯出来,成立一类特别学校,不过这种学校要放在城市或者大型乡镇中,这也算是我们对特殊人才的优待。”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