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内卫改革(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次日天不亮,李邺便在数百侍卫的保护下,骑马返回了长安。

    一个时辰后,李邺便坐在自己的御书房内。

    一个新年假期十分短暂,桌上的奏折就仿佛昨天才看过,李邺翻了翻,一般他不会让奏折过年,但这次他放了两份奏折跨年。

    也是因为这两份奏折比较特殊,一份奏折是今年科举草案,李邺在去年科举后提出了一个的建议,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希望录取偏向寒门子弟一些。

    为了应对自己的建议,政事堂提出了差额录取的方案,如果今天录取一百名,那么礼部省试后截止到一百一十名,然后从九十一名到一百一十名之间拆名定顺序,名次就稍微偏向寒门子弟。

    但李邺又觉得这个方案似乎又不太公平,所以他要考虑一下。

    李邺提笔批复了自己的想法,在九十六名到一百零五名之间进行拆名,由寒门子弟入围。

    范围放小一点,也就基本公平了。

    另一份奏折是颜真卿提出的废除内卫的提案,提案中写道,最初内卫成立是为了应对各個敌对势力的破坏,确实有必要,但随着天下统一,敌对势力已经消失,但内卫权势却越来越大,令长安和天下百姓畏惧。

    一个完全可以由县衙来解决的小案子,最后却由内卫来解决,案情放大,最后往往就会家破人亡。

    ‘天下纷争,内卫尚有两万军队,现天下靖安,内卫却坐拥四万精锐,它的敌人是谁?陛下本无心,但苛政势态初现,百姓闻内色变,见内则躲,内卫横行于长安,这绝非太平盛世景象.”

    这份奏折让李邺始料不及,什么时候内卫横行于长安?什么时候,内卫又插手县衙事务?什么时候内卫变成苛政了?

    沉思片刻,李邺拉了一下绳子,片刻,韦皋出现在门口,“请陛下吩咐!”

    李邺招招手,“朕想问你几句话!”

    韦皋走上前,垂手而立,李邺问道:“你是本地人吧!”

    韦皋点点头,李邺又问道:“那平时经常和朋友在外面喝酒吗?”

    韦皋犹豫一下,还是点点头,这种事情他没必要说谎。

    “你觉得内卫扰民吗?”李邺问道。

    李邺见他有点犹豫,“朕想听实话,否则问你做什么?”

    “回禀陛下,内卫在民间的名声确实不太好。”

    “具体说一说!”

    “微臣说一件事,微臣有个同窗好友,他老丈人开了一家药铺,有一个病人病危,家人就跑来给他买人参续命,结果病人还是死了,家人就不干了,认为药铺卖假人参,就跑到内卫告状,说药铺卖假药,内卫就把药铺查封,把人抓去严刑拷打,也没有找到证据,同窗好友便来我通关系,把人先放了,结果回家后他丈人又气又恨,伤势又重,不到三天就死了,最后并没有查到卖假药的证据,事情就不了了之,诬告者也没有任何惩罚。”

    “还有呢?”

    “还有就是陛下不允许官员嫖娼,这应该属于道德层面上的事情,大唐律法上没有这一条,那么应该是御史台来弹劾,但内卫却插手了,官员在酒楼喝酒,哪怕叫几个歌姬来唱一曲助兴,内卫就会来抓人,禁锢一夜,罚钱十贯,这已经是家常便饭,让中低层官员深恶痛绝。”

    “那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卑职认为是内卫的权力太大,可以说为所欲为,任何店铺,只要他们说一句怀疑卖私盐,怀疑卖违禁品,没有任何证据他们都可以进去查,就可以抓人,是要被查得家破人亡,还是轻描淡写放过?就看店铺是否肯下血本贿赂。

    还有两个店铺出现竞争,一家店铺只要肯花点钱,再编些故事,内卫就能替他把竞争对手干掉,陛下,内卫的种种做法早已民怨沸腾,但又无处伸冤。”

    李邺负手走了两步道:“如果朕想亲自体会一下内卫做法,有没有什么办法呢?”

    韦皋沉思片刻道:“倒是有一个办法!”

    李邺当即通知下去,正午时分要去兴庆宫。

    他随即乘坐一路半旧马车离开皇宫,前往春明门,果然,李邺抵达春明门时,发现春明门已经被内卫封锁,不准百姓出入。

    城门口百姓堆积了上千人,一个个又跳又骂,但没有用,城门就不开,也没有人给他们解释什么时候才开门。

    如果早点解释要等一个半时辰,很多百姓就不会等了,直接去南面出城。

    李邺的脸色顿时有点难看,现在是上午八点半,距离他要去兴庆宫的十一点半还有三个小时,城门就被封锁,也就是说他出门一趟,城门至少要被提前封锁三个小时。

    他当即对韦皋道:“你去问问,为什么要封锁这么长时间?”

    韦皋去问了,不多时回来禀报道:“他们说这是内卫的规矩,天子出行,必须提前清场,要提前一个时辰或者一个半时辰,如果时间太短,不利于布控,会给刺客找到机会。”

    李邺无语了,内卫在履行职责,无法指责,虽然时间长了一点,但它们并非故意,只是做事比较谨慎。

    因为内城墙无人把守了,上面很容易潜伏刺客,所以内卫需要在关闭通道的情况下,在内城墙上巡查一遍,时间主要耗费在这上面。

    但让百姓等三个小时,这确实也是太漫长了。

    李邺又对韦皋道:“去通知他们,朕取消去兴庆宫了,让他们取消封门!”

    李邺又乘坐马车返回了宫门,心情着实不太好。

    李邺已经意识到,其实内卫扰民的根子还是出在自己身上,内卫是军队,不是民衙,以军队的思维来做事,自然会民怨沸腾。

    军队要求绝对服从,令行禁止,不允许申诉,错了也要执行,老百姓受了委屈要申诉,如果申诉无门,自然会愤懑难当,抑郁而死。

    内卫只对自己负责,他们确实不用考虑其他人的感受,自己不允许官员嫖娼,内卫就会不折不扣执行自己的命令,根本不会考虑官员的感受。

    有怀疑就抓人,而不需要考虑任何证据,发现抓错了放人就是了,而不会考虑被抓人的痛苦,更不会考虑被抓人的财产损失。

    这实际上就是军管的特点,只需要方便军队的管理,绝不会考虑百姓利益和感受。

    但真要把内卫废除,又不可能,李邺需要内卫来巩固统治,他废除了宦官制度,那么类似像锦衣卫这样的组织就需要了。

    关键还是制度和落实,像自己早就给李成华不止一次说过,要抓大放小,但最后显然没有落实到位,连普通百姓之间的争端也要干涉,这就让人诟病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内卫兵力太多,他们管的事情太多,机构就会庞大,军队就会扩张,兵力太多就会良莠不齐,部分士兵想利用内卫的权力谋私利,这就会使得部分内卫士兵对长安商铺的敲诈勒索,导致民怨沸腾。

    内卫已经到了必须要改革的地步,首先要缩减规模,四万人确实太多了,精减到一万人差不多,内卫不在于人多,而在于精锐。

    其次就是制度上的约束,哪些事情内卫可以做,哪些事情内卫不能做?

    李邺想到了白虎堂,这是自己独创的制度,从源头上明确了权限划分。

    可以给内卫设立一个类似白虎堂的机构,其实内卫也有判官这个职务,但判官首先不独立,受制于主官,其次判官是事后评判,意义不大了。

    如果有这么一个类似水龙头的机构,那么内卫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章程来办,比如自己要出门,通知首先会送到内卫白虎堂,白虎堂就会明示,封城门一刻钟,而不允许将领随心所欲封门,如果将领擅自延长封门时间,那就属于违规,要被记过,记过三次就要降职。

    再比如有人跑来告状,某某店铺卖假药,白虎堂首先接到状纸,它就会判断,程序不对,给予驳斥,内卫不进行立案。

    因为内卫对接的是其他官衙,官衙做不到的大事情,来找内卫求援,内卫才能出手,这就符合抓大放小原则。

    其次内卫将领没有接到白虎堂的派遣令,他就不能做出外出执法的决定,士兵也是一样,不能随心所欲上街查人。

    想到这里,李邺在颜真卿的奏折上做出批复,‘内卫不宜废除,可以进行改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