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0769【李邦彦要创作名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元宵过后,阁臣宗泽退休归乡。

    他已比历史上多活两年半,去年身体状况欠佳,多次卧床请病假。

    三请三辞,拖到开春,朱国祥批准宗泽致仕。

    空出来的阁臣位子,由张叔夜给补上。

    “你们两个也请辞?”朱国祥问道。

    种师道说:“官家,臣今年已八十岁了。”

    黄裳说:“官家,臣已经八十七了。”

    这两位其实挺喜欢做阁臣的,但去年整顿吏治太吓人,他们的老心脏有点扛不住。

    熬过元旦,大案结束,种师道和黄裳就相继请辞。

    朱国祥小声嘀咕:“我还想退休呢。”

    黄裳说道:“官家,今年若不致仕,臣怕明年就没法归乡了,舟车颠簸或要死在半路上。”

    “官家,臣亦如此,恳请退休。”种师道说。

    朱国祥感慨一声:“那就准了。”

    按照《礼记》规定官员七十岁才能申请退休。

    宋代对于文官的优待,也体现在退休待遇上。退休时官升一级,并且保留所有职务,退休金按全额工资发放(宋神宗之后才有退休金)。

    大明新朝也保留了退休金制度,但只能拿到正常工资的一半。

    其实全国官员的退休金,算起来还真不多,能活过七十岁的官员有几个?退休之后又能活几年?

    这又没有强制退休制度,除非身体实在糟糕,多数官员都不愿退休。朝廷发放退休金,反而是在鼓励官员退休——你们都七十多岁了,还赖着做官干啥?

    经过父子俩的商议,李含章、钱琛被补为阁臣。

    内阁成员就此大变动,分别是:翟汝文、柳瑊、萧楚、赵佺、张叔夜、李含章、钱琛。

    这标志着年轻一辈入阁拜相了,李含章和钱琛都还不满五十岁!

    跟朱铭同榜的榜眼潘良贵,接替李含章成为吏部尚书。

    潘良贵之前就是刑部右侍郎,还跟陈东一起审理去年的大案。他现在做了吏部尚书,恐怕会战战兢兢,生怕提拔一堆贪官影响自己。

    起兵协助李宝拿下淮南的方孟卿,接替钱琛成为户部尚书。

    此人的办事能力极强,当时淮南紧挨着朱铭的地盘,整个淮南只有他练兵抵御“朱贼”。

    方孟卿亲自编练的部队,被宋徽宗瞎指挥坑掉不说,这昏君还带着精锐撒丫子跑路。气得方孟卿带残兵投靠李宝,小半个淮南省都是他打下来的。

    ……

    樊楼。

    去年的案子,让这里生意惨淡。

    只要是官宦子弟,皆受到家中长辈约束,不准他们前往高消费场所,生怕一個不好就被盯上调查。

    樊楼因此酒水降价,听曲看戏也变得便宜。

    “何必到这么贵的地方?”张浚站在樊楼门前说。他父亲虽然是进士,但病死时太年轻,分家之后只能算小富。

    闵子顺笑道:“义荣兄(潘良贵)荣升尚书,自然要好生庆贺一番,今日的饭钱包在俺身上!”

    潘良贵指着闵子顺说:“这算用酒食来贿赂上官吗?”

    “哈哈哈哈!”

    众人顿时大笑。

    几家欢喜几家愁,没被查处的官员,很多都因此升了官。

    张浚从鸿胪寺调到大理寺,荣升大理寺卿。

    闵子顺从地方调到六部荣升吏部左侍郎。

    还有跟朱铭同榜的状元何粟,被扔去地方历练几年,调回礼部担任右侍郎。

    这些家伙在前宋就认识,如今一起升官,而且久别重逢,便相约着到樊楼来吃酒。

    酒保殷勤款待,引他们去二楼包间。

    樊楼有五层,越往上消费越高,他们选在第二层已算克制。

    进了包间等酒保离开,闵子顺感慨道:“当年与太子夜游东京,看着樊楼灯火辉煌,便觉得能在里头敞开吃酒已值了。俺其实没多大抱负,也没啥志气可言,着实料不到能有今日。”

    “咿呀!”

    房门猛地被推开,李含章阔步而入:“你这厮言而不实。当年在洋州书院,乍闻道用之说,是谁宁愿弃考也要修习此学?贤弟志向高远,只不过藏在心里而已。”

    闵子顺哈哈一笑:“原来俺是这般人,可贞兄谬赞了。”

    “恭迎李相!”

    众人齐刷刷站起,朝着李含章作揖。尊敬之意也有,但更多是揶揄打趣的表情。

    李含章没好气道:“这里又不是衙门,吾等皆为旧识,再如此称呼我可要走了。”

    众人又是一阵笑声,各自落座添酒。

    闵子顺说道:“今日还缺几人,他们却在地方有要事办理。”

    李含章叹息道:“白三郎的差事最重,河南摊丁入亩很艰难啊。而且去年的大案,也是他引出来的,不知被多少人暗中嫉恨。”

    提到大案,气氛有些微妙,这件事情特别敏感。

    “说点别的吧,”闵子顺转移话题,“听闻德远出使倭国,那里可有什么异邦风俗?”

    张浚考中进士更晚一科,他是通过何粟跟大家结交的:“日本此国,事事效仿盛唐,却又显得不伦不类。那里的贵族女子,皆染黑齿、涂铅粉、刮眉毛、披长发,夜晚见到直令人毛骨悚然。”

    潘良贵极为诧异:“为何要把牙齿染黑,不觉得又脏又丑吗?”

    “我问日本贵族,他们也讲不明白,”张浚说道,“就连日本公卿大臣,也有些效仿女装。把眉毛刮掉,描成蚕豆模样,把脸涂抹得面无血色上朝,且自认为这样的装扮风流倜傥。”

    何粟鄙夷道:“番邦蛮夷便是这般,想学大唐也学不到精髓。”

    闵子顺问道:“倭国真有那么多金银?”

    张浚点头道:“金银极多,估计今年就能运回第一批。而且还伴生铜矿,可以弥补大明的铜料缺额。”

    “此天赐我大明也!”

    潘良贵拍手赞叹,举杯与众人同饮。

    一杯酒下肚,又互相问起这几年的经历,聊着聊着就开始谈国事。

    去年的贪腐大案,清理了诸多官吏和士绅。虽然搞得官场动荡、地方政务停滞,却也加强了朝廷威信,朱铭趁机全面推广改革方案。

    包括四川在内,从今年开始,所有省份都要清查土地、摊丁入亩、吏役改革。

    这是最好的机会,不用重新再杀一遍!

    李含章等人推杯换盏,谈笑风生,楼上的房间却有人喝闷酒。

    李邦彦靠窗枯坐,一杯接一杯下肚。

    他往日在家宴请宾客,动辄数十上百人,而且客人非富即贵。

    现在却连个酒友都找不到,以前攀附奉承的那些家伙,现在皆对李邦彦避如蛇蝎。他以为自己人缘很好,朋友满京城,如今才晓得全是假象。

    清倌人在房里咿咿呀呀唱着,李邦彦突然醉倒在酒桌上。

    李邦彦老家的宅子也被抄了,执行者似乎跟他有深仇大恨。李邦彦自己出钱赎回老宅都不行,发卖家产时也故意不卖给他,搞得现在连个自己的宅子都没有。

    活着真没意思!

    翌日酒醒,回到租住的地方,李邦彦对妻子说:“搬去杭州吧,俺还没去过苏杭。俺今年还不到六十,纳一房小妾,或许还能生儿子。到时候做你的嫡子,好生教育培养,让他在杭州经商。”

    妻子说道:“我托人打听到,徐敷言的长子,前些日子复官了。你那几个庶子会不会哪天也能赦免?”

    李邦彦没好气道:“那能一样吗?徐敷言的长子跟次子,是被无辜牵连的。你我那两个儿子,还有几个庶子,全都贪赃枉法啊。就算官家、太子念及旧情,也顶多恢复俺的出身文字。想要儿子,只能再生一个。实在生不出来,就从族人那里过继一个。”

    李邦彦出身小门小户,祖父是采金淘金的工匠,父亲是开铺子的金匠。没有太多族人可言,但过继一个嗣子还是很容易的。

    夫妻俩也不吵了,张罗着搬家去杭州,而且从此改名换姓。

    李邦彦找到几个相熟的商贾,把朝廷抄家退还的十万贯,全部兑换成杭州那边的汇票。这些商贾趁火打劫,手续费就收了他一千贯。

    虽然亲属皆被流放,但朝廷不追究仆人。

    李邦彦把大量仆人遣散,只挑几个信得过的忠仆,便坐船一路往杭州而去。

    旅程漫漫,空虚无聊之下,李邦彦开始创作戏剧。

    这回不再写什么市井艳情剧,他要写一个前朝富贵公子,在社稷更替时遭遇悲欢离合。写的是宋末东京城之事,有朝堂政斗,有富贵奢靡,有儿女情长,展现那一段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岁月。

    杭州也有贪官落马,许多产业都在官方拍卖。

    李邦彦买下运河边一处房产,又买了百十亩地,便拿着户口本去县衙重新落籍,从此改名叫做李国栋。

    接着又找来牙人,想纳一房小妾。

    牙婆对李邦彦说:“相公的要求太多,又要面容秀丽,又要臀大易生,还要知书达理。大明不是前宋,这样的年轻女子可不好找,毕竟卖儿卖女的真没几个。官府还对人牙行当查得严,私牙抓到了就坐牢,稍不注意还要流放杀头。”

    李邦彦没好气道:“俺不是买丫鬟仆人,俺就是想纳一房小妾,让你帮忙物色个合适的。”

    “那你找媒婆啊,我是个牙婆!”牙婆直接怼回去。

    李邦彦顿时语塞,因为这牙婆说得好有道理。

    牙婆突然又说:“相公可以买个新罗婢为妾。”

    “新罗婢?”李邦彦来了兴趣。

    牙婆解释道:“这两年卖儿卖女的变少了,丫鬟仆人的契书也查得严,新罗婢就在苏杭流行起来。听说是高丽为了还债,公卿贵人就搜罗美貌女子,教她们伺候人的礼仪,然后卖到大明来换钱买粮。杭州有读书人说,高丽便是新罗。新罗婢在大唐的时候,只有权贵才用得起。这些高丽女子,就被称作新罗婢,可风雅得很啊!”

    本来生无可恋的李邦彦,连戏剧都懒得创作了,突然就对新罗婢产生了巨大兴趣。

    李邦彦微笑点头说:“新罗婢确实风雅,再来个菩萨蛮和昆仑奴,那就真是直追大唐盛世了!”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