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好消息】(求追读)
德城。
因为《德城日报》的采访报道,林又称这位作者的一些信息自然也就会被报道,对于林有成说得他写的是人民文学,是写给人民群众看的文学,这样的话同样也引起了非常多文学爱好者的感触。
不管是什么文学,都是人民文学。
但相较于《山楂树之恋》是伤痕文学,还是通俗文学的讨论,虽然热烈,但是引发最热烈的讨论的还是林有成这位作者的身份。
《山楂树之恋》的这位作者居然是一名扫大街的环卫工人。
这瞬间就震惊无数读者了!
真的就是震惊!
这样一位文学作者居然是扫大街的环卫工人?
这怎么可能啊!
究竟是为什么啊!
当然,震惊过后,就让无数文学青年感到无比的气愤,一个个都替林有成鸣不平了。
要知道林有成可也上过高中,经历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怎么现在就沦落到扫大街?
更别说现在林有成还是一位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小说文章的文学作者,这就更让人无法认同。
组织上究竟是怎么给返城青年安排的工作啊?
为什么像林有成这样有才华的青年才俊——
好吧,有才华的中年鳏夫怎么就安排到扫大街去了?
很多《山楂树之恋》的读者知道这件事之后,真的就不能忍,一个个都主动替林有成写信给有关部门,一时间有关部门也都接到了很多人民群众写的信,纷纷要求给林有成安排更合适的工作。
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低估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街道办这边自然是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这件事。
虽然说一开始街道办这边虽然也知道林有成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文章很是惊讶,但是怎么也没有想到林有成发表的这篇小说《山楂树之恋》居然会引发如此大的反响。
街道办这边也收到了非常多的信,一个个都是群众在替林有成反应困难,希望街道办能够帮林有成,让林有成这样一位作家不要再继续扫大街了。
这真的是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不尊重!
看见那些群众的来信,街道办的郑卫国主任倍感压力,一大早就跑到林有成家里。
可是郑卫国这边却是来迟了,因为有几家单位都来找林有成了。
像有从省城那边赶过来的《芙蓉》杂志社的人,还有《德城日报》的人,另外就是《湘江文艺》的人,还有德城文化馆都有来邀请林有成,想让林有成去单位上班。
不过,很显然拖家带口的林有成自然没有那么容易。
毕竟这不仅要解决户口,还要解决住房问题,更重要的是林有成还有几个小娃娃,根本就没有那么长的时间上班。
因为这个原因,林有成并没有答应其他单位的邀约。
站在一旁一直没有啃声,后面听出来了一些重点的郑卫国瞬间就想到了什么,走出来说道:“林有成同志对待扫大街的这份工作一直都很认真敬业。”
不知为何,郑卫国说这话的时候,良心有些痛,尤其是在瞅见屋子里面那张小小的照片之后,更是感到一阵心虚,他可是非常清楚林有成以前是什么德行,扫大街这份工作要不是因为那个女人,根本就不会还在林有成身上。
那一天天可都是那个女人替林有成扫的大街。
林有成不说扫大街,别说去街道办报道都没有去过一天。
谁又能想到当初那个不成器的林有成在那个女人死后居然转了性,还写起了文章。
真的是死老婆三日,当刮目相看。
郑卫国心里闪过这样的念头,面上却是说道:“虽然工作不分高低贵贱,但是我们街道办一直都认为像林有成同志这样有才华的不应该干扫大街这样的环卫工作。”
“我认为他可以在街道办担任宣传员,一来宣传工作也是十分重要,正是需要林有成同志这样的人来做,二来,也可以方便林有成同志照顾孩子。”
林有成听见街道办郑主任这话,心里倒是觉得也不是不可以,而且街道办的宣传工作,听郑主任这话应该十分轻松。
“郑主任,如果可以的话,我这边——”
听见林有成这话,郑卫国忙说道:“你放心,街道办都知道你的情况,不需要你一直在街道办工作。”
林有成点了点头,只是心里闪过一个念头,该不会是吃空饷吧?
这吃空饷的话,会不会不大好。
林有成觉得自己以后还是不能占了岗位不做事,真的没有必要。
不过,不管怎么样,现在不用再去扫大街对林有成而言也绝对是一件好消息。
《芙蓉》杂志社的副主编刘承看了一眼林有成,又看了一眼睡在摇篮里面的那个娃娃,叹了一口气,他知道林有成虽然是鳏夫,但并不是真正的鳏寡孤独,这还有六个孩子要照顾。
这样一来,林有成自然没有办法带着六个孩子去省城工作。
毕竟《芙蓉》杂志社那边即便能够给林有成解决户口问题,这住房肯定也是问题,虽然可以住宿舍,但是林有成毕竟有那么多孩子,怎么可能都跟着林有成住宿舍。
还有就是林有成还要照顾孩子,哪里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当编辑审稿,看稿。
不过——
“有成,你不当编辑也挺好的,就继续写作,你的处女作就这般精彩,我很期待你下一部小说。后面等孩子长大些,可以再考虑一下来我们《芙蓉》杂志社。”
“当然,有合适的文章一定要往我们《芙蓉》杂志社投稿啊。”
一旁《湘江文艺》杂志社的人也连忙说道:“林老师,你也可以给我们《湘江文艺》投稿的。”
很显然,这些也就是之前《小说月报》杂志社所说的抢稿,一个个都非常希望林有成的下一篇文章能够发表在自家杂志上。
这也算是向林有成约稿。
就在这些杂志社向林有成约稿的时候,《小说月报》的编辑董照也刚上火车从津城赶来,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