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6章 【文学家的头脑风暴】(求订阅)
第256章【文学家的头脑风暴】(求订阅)
如果可以穿越是空的不是信箱,而是电话,或者对讲机,会怎么样,会有怎么样的故事?
很显然,林有成抛出的这个问题,引得台下所有人都心里面冒出了这个念头,如果是电话,或者会有什么样的故事?
这个问题也就是需要发挥想象力。
林有成笑着说道:“我们可以假设有一个电话,或者对讲机,虽然没有电,但是就是能够接通过去和现在两个不同时空,让两个不同时空的人通话。”
“如果说,这两个人是一男一女,会不会像《触不到的恋人》一样发生爱情故事?”
“但如果是和《触不到的恋人》一样的爱情故事那就没有意思了,但是如果这个时间线拉长,不是两年,而是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会不会不一样?”
“女主角偶然得到了一个破旧的对讲机,也许在月全食之夜意外接收到同一所大学的男主角的奇妙信号。两人开始聊天,述说各自的爱情与友情,并逐渐产生共鸣。他们相约在学校钟楼见,然而,两人均苦等了两个小时却没看见对方。然后发现,对方一个生活在二十年前,一个却是生活在二十年后。”
林有成的话毫无疑问,是让现场的人都十分好奇,虽然是简单的几句,但却以及开始构思了新的故事情节。
“如果女主角意外得知男主角的父亲就是自己这个时候暗恋的人,而他的母亲竟是自己最好的朋友。那么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随着,林有成的这话台下的人都惊了,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发展,但是这样的情节真得很精彩啊!
林敬澜望着林有成,心中满是震撼,张大了眼睛,喃喃感叹道:“这个故事要是写出来,一定会很好,尤其是两个人相差了二十岁年龄的爱情故事,这样的爱情可能会更加大胆,可能更具有文学性。”
“没错!”
苏潼连连点头,认真地听着林有成的话,他脑子里都忍不住在想相差二十岁的人在不同的时空要如何相爱。
林有成看见台下的听众都已经开始讨论,一个个都很是激动,忍不住笑了。
其实这个故事在以后就会很常见,不管是岛国,还是在别的国家都有拍摄类似的电影作品。
林有成笑着说道:“我们可以再想一下,如果说这两个不同时空的接通对话的人是别的关系,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
“如果是一个消防员父亲在火灾救援中意外去世,他死的时候儿子只有六岁,儿子曾经几次梦见自己想要去阻止那场悲剧,父亲的死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重重的伤痕,即使他长大后成为了一名警察,仍然对此事难以忘怀。后面他在父亲忌日前一天的暴风夜里,通过一台对讲机,或者电话,和过去的消防员父亲对话,两人开始交谈起来,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
很显然,林有成的这接下来的情节想象更加让台下的听众激动不已。
因为所有人都很清楚,林有成是在真得用想象力来和他们对话,并且还是以一个个想象的故事来打开他们的想象力。
这真的是太厉害了!
台下有热血文学,热爱写作的听众都已经激动得站起身来,因为林有成这是真得在分享创作灵感。
其实林有成讲的这个故事,也就是漂亮国很久以后会拍摄的一部电影《黑洞频率》。
不过,林有成却是很清楚,除了《黑洞频率》,还会有一些别的故事,相似但又不一样。
“我们可以在想,如果说接通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的故事,是两名警察,他们之间的对话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会不会是关于一些过去未解决的案件侦破?”
其实林有成说的《信号》这部电视剧的的概念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港岛的《隔世追凶》。
《隔世追凶》就是讲述父子两代人因为一个旧电话而时空连接,在两个时空内联手追凶的故事。
很显然,即便是同一个想法,也都会再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故事。
台下的听众听着林有成的话,一个个都听得都头皮发麻。
很显然,林有成给出的想法一个个看似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但已经可以说是全新的故事了。
“这就是林有成的想象力?”
唐军是实实在在地给出了不同的故事的想象力,而且还是现场讲述,实在是太厉害了。
但是很显然,唐军还不知道这还只是开始。
“当然关于时空也很容易会产生悖论,这就好像是假设你回到过去,在自己父亲出生前,因为一场意外害死了自己的祖父母,因为你祖父母死了,就不会有你的父亲,可没有了你的父亲,你就不会出生。”
“但是如果,你没出生,你祖父母也就不会死,可若是没有人把你的祖父母害死,你就不会存在并回到过去,意外害死你的祖父母。”
头皮发麻!
真正的头皮发麻!
很多人都还没有反应过来,林有成说得这个悖论,但是唐军已经被林有成的这个说法惊得浑身寒毛都竖起来。
难以想象。
唐军整个脑袋里都是关于林有成提的这个悖论在激烈得冲撞。很显然,别的人没有太在意这个悖论,但是在唐军这位科幻文学杂志的主编脑子里却是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林有成自然能够看见台下那一双双震惊的目光,笑着说道:“不管是怎么样的故事,我们也必须承认,在想象的能力这一方面确实也有差异。有些作家“胡思乱想”的能力显然比其他作家要强大一些。有的作家更多地是依靠他的知识和学问来编织故事和调遣语言的,有的作家则是依靠天马行空般的联想能力。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创作中的想象力可以理解为一种联想的能力,那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能力,是由天空联想到海洋,由海里的鱼联想到天上的鸟这样一种能力。”
“我知道很多文学评论家家认为我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作家,我当然是不太愿意承认的。我觉得,即便是再笨的人也有思想。我觉得,作家的思想还是得曲曲折折地通过作品里的人物表现出来——未必是通过正面人物‘好人’来表现,有时候甚至是通过作品里的‘反面人物’‘坏人’来表现。”
“总而言之,小说尽管可以写古老的事情,可以写民国,也可以写秦朝,甚至可以写远古、写神话,但即便是以历史、以过去为素材的小说,也必须具有当下性,必须具有现实意义,必须跟我们当下的生活建立一种联系。”
“因为我觉得小说无论写得多么好,如果不能和读者的想象力嫁接起来、连通起来,那么这部小说是不会打动读者的。我们的作品只有通过艺术魅力引发读者的联想,让作家的想象力跟读者的想象力连接在一起,才能真正地感染读者。”
“当然,你们也可以认为刚才关于我说的一些想象,我是在胡思乱想,胡说八道。”
很显然,林有成这一句话,自然就让在场的人都笑了,他们可不会认为林有成是在胡思乱想,但同样林有成讲的这些话也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林有成的厉害。
林敬澜望着台上林有成,瞅了眼身后那些激动的青年,忍不住说道:“今天过讲座结束之后,只怕就会有不少人写这几个故事,甚至可能还会想象出来别的什么故事。”
余桦和苏潼也都连连点头,十分同意。
现在就林有成简单提的这几个故事,都已经让这些文学爱好者都听懵了,一个个都开始头脑风暴,不断碰撞,再碰撞出新的故事。
因为林有成的分享和交流实在是相当坦诚,甚至可以说是在分享下一个故事的创作。
“我认为作家的想象力也表现为对故事的想象。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许许多多的故事,有的本身很传奇、很精彩,因此有很多作家发出叹息,生活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生活中发生的事已经让我们这些以编故事为生的人感到惭愧。但我一直认为,生活中的故事无论多么精彩、多么传奇,都不会原封不动地变成小说,必须经过作家进一步的想象、加工、取舍、合并、综合,然后才可能变成文学中的故事。因此,作家必须具有故事的想象力,因为同样一个故事如果略加改动就会变得非常含蓄、非常有意义,或者说是非常的多义。”
“就像卡夫卡的《变形记》实际上也是借助了这个技巧:一个人早上起来变成了一只甲虫——这毫无疑问是痴人说梦,谁都没有看过、体验过这样一种“变形”,但他后来描写的细节不断累加,最后就把这么一个虚幻的故事变得真实。他写他的妹妹怎样嫌弃他,把吃剩的苹果核扔到他身上,把干瘪的苹果硬粒砸到他身上。因为他的身体已经腐烂,干瘪的苹果竟然深陷在里面。然后写他身上怎样发出气味,怎样干瘪收缩,最后被扫出门去。这都是用高度真实的、让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到印证的细节描写,来确定虚幻的情节的说服力……”
“总之,我认为小说的创作和创新是无止境的,一个作家对小说的迷恋也正是因为小说创作和创新的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
很显然,林有成的分享实在是干货满满,让一众听众都获益匪浅。
在林有成的分享交流之后,自然会有一些讨论,这个时候那些早已按耐不住激动的青年同志和同为作家的创作者自然就不会客气。
“林有成同志,你刚才说的,两个不同时空的相差二十岁,爱上彼此,在你看来,这个故事结局可能会是什么?”
“林老师,你在《人间奇事》的想象力也是相当匪夷所思,那是不是也是一种形式的穿越时空?”
“林有成作家,我想问如果在你提到关于两个不同时空的想象力例子里面,你还有别的什么想象吗?”
……
这些问题都向林有成抛去,一个接一个,相当热烈和兴奋。
当然,这里面也会有一些质疑和批判。
“林有成同志,你刚才提的那几个关于想象力的故事,故事性很强,极具创新性,但是主题思想不够,文学性不足,还是太过通俗,你你怎么看?”
“林有成同志,你认为作家不应该被文学的风格和流派所局限,那一直写同一个流派的作家是缺乏想象力吗?”
……
对于这些刁难的问题,林有成自然也不会被难到,笑着回答道:“作家的想象的区别主要是一种物质性的区别,而不是一种生理的或心理的区别。因为每个作家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物质决定了这个作家的想象力所依附的物件,这些物件决定了这个作家想象的特征。”
余桦和苏潼不约而同地点头,他们非常清楚林有成说这话的意思,作家也都是有自己的生活经历,这些也都是想象力的来源。
很显然,现在余桦和苏潼都真正见识到了林有成的想象力。
这一刻,两人除了对林有成讲座内容的激动,更多的则是期待,因为在这之后林有成就要给他们这些创作研究生班的学生上课,虽然可能课程不多,但在余桦看来,那一定是会获益匪浅。
很显然,林有成讲座掀起的这股关于文学想象力真得让所有人都收到了巨大的冲击,一个个都心生震撼,对于林有成这位作家自然也都是佩服不已。
因为讲座内容真得太精彩了!
讲座快要结束,但是很显然听众们却还是没有听够,一个个都还在不停地追问着,希望林有成能够再讲多一些。
虽然说,林有成没有再讲什么,但是外面的杂志报刊,还有文学青年们的关于林有成这场文学讲座的讨论声却是愈加火热,愈加疯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