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百七十八章 物是人非
萧永藻和查慎行对于北京城自然不会陌生,但这一次回到北京城,他们两人仿如隔世,因为所见都同自己的记忆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整个北京城,自当年明军攻占之后,大明就对北京展开了一系列“去夷”,把当初满清所遗留的那些东西全部彻底抹去。那些代表着满人气息的装饰和物品已再也不见,就连在街上的老百姓也全部恢复了汉人衣冠,言语之间,之前流行一时的“京片子”早就绝迹了,取而代之的是现在的中原雅音。
望着这一切,两人心中感慨万分,除了许多街道依稀有着记忆之外,却又显得那么陌生。
就连他们入城后,由于一行人身着满清服饰,脑袋上依旧留着金钱鼠尾,导致许多百姓好奇围观。那些百姓无论是之前的北京人又或者是后来才至北京的,无不用着奇异的眼神望着他们,甚至还指指点点,露出嘲讽和笑声。
“这些乱臣贼子!”见到这一幕,查慎行恨恨不平地暗骂道,如在以前,这些人如何敢这样?要知道他们可是堂堂官员,更是朝廷重臣!这些百姓别说冲着他们指指点点了,远远的就要提前避让,闪在一旁低着头摆出一副恭恭敬敬的样子,更不敢发出半点声音。
假如稍有无礼,那就是大罪!直接当街打杀也是应该的。可是现在,这些小民居然敢对他们如此这般?简直是翻了天了!
“此一时彼一时,悔余再说这些又何必呢?哎……。”相比之前,脾气爆烈的萧永藻反而要沉稳许多,早不复当年在南京的样子。转眼这么多年,萧永藻看上去可要比当初老了许多,西北的风霜更让他的容颜变得尤为沧桑。
听到这话,查慎行先是一愣,接着也长叹了一声,眉目中满是无奈。是啊!如今的大明早不是当年的大明,而现在的大清也不是原来的大清了。
他们这次来北京见朱怡成所为何事,他们两人心里自然是清楚的,一想到拥有四海的大清最终落得如此地步,甚至连皇帝称号都要不保的时候,自誉为大清忠臣的查慎行就忍不住落下泪来。
虽然相比萧永藻,他查慎行并不是满人,可是无论是先帝康熙还是现在的建兴,又或者已经把持朝政的雍亲王,对于他来说都有知遇之恩。自五十岁才中进士的他,原本以为这一生仅只能当个普通官员了却此身,但没想到却被圣上重用,不仅入翰林院任编修,还提他为上书房任职,这等于是把他当成储相来看待的。
如此恩德,怎能不让查慎行感激莫名?就算之前南京一行未能成功,事后康熙也未怪罪于他,反而继续重用。而如今,查慎行已被雍亲王抬旗至正白旗,这可是上三旗之一,如此荣耀更让查慎行对满清死心踏地。
入了北京城,行了小半时辰,一行人暂时在礼部所安置的地方住了下来。这个地方他们同样是熟悉的,因为之前地方官员入京时就是安置在此,但事已过迁,当初的主人眼下却成了客人,走进那并不大的院落后,萧永藻的神情就是一阵恍惚,脑海中闪过了当年的无数片段。
安置完,陪同的礼部官员就告辞离去,萧永藻见此连忙使了个眼色,一旁的随从当即明白,赶紧上前相送。相送之时,偷偷塞了一把金瓜子在对方手中,并很是客气地询问后面的安排,同时打听什么时候才能觐见。
片刻后,随从回来告诉萧永藻,对方只说让他们在此好生呆着,朝中如何安排自然会有人通知。此外,还提醒到,由于他们的服饰和打扮,最好不要自己出门,如果有需要只要和负责这的役员提就是了,假如擅自出门,大明可不保证他们的安全。
“岂有此理!”一听这话,查慎行心头更怒了,一巴掌就拍在了桌上。
倒是萧永藻却没说什么,闭着眼过了好一会儿吩咐了一句让大家歇息就是,随后就不再说什么了。
同朱怡成想象的一样,当萧永藻和查慎行抵达北京城,并且表明来意的时候,整个大明朝廷瞬间沸腾起来。不少朝廷官员更是对此欢欣鼓舞,欣喜若狂。
满清自去帝号,向大明称臣,这意味着什么?不就是意味着满清彻底认输了,从所谓的中央政府成了藩属,再也没有同大明抗衡的可能。这样一来,大明就完成了天下一统,这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喜事,甚至有些官员已兴高采烈地开始写诗赋曲,以借此来称颂大明天子的功绩,为大明万年唱赞歌了。
“皇爷,满清此举分明就是缓兵之计,皇爷万万不可轻信。”养心殿,在京的军机大臣和军机行走皆在,当朱怡成先让何显祖说了这件事后,平时一向韬光养晦已不太主动发言的廖焕之顿时眼中精光一闪,头一个开口提醒。
“廖中堂所言极是!”董大山作为军方巨头当即说道:“满清向来无信,所谓的去帝号和称臣之举无非就是想借此保存自身,以取喘息之道。皇爷,当年前明时期,满清在辽东这样的花招并非没有用过,但后来又是如何呢?虽说如今满清已被赶出中原,但是他们的力量尤在,一旦让其恢复过来,到时候对于我大明必是大患!还请皇爷明查!”
接下来,其他几人也表示满清这样做包藏祸心,不能轻信。一旦朝廷允了满清,那么接下来对于满清的作战就要停止了,就给予了他们在中原之外经营的机会。
眼下,大明强盛,兵甲盛于天下。但这谁又能保证几十上百年后,大明不会渐渐衰弱下去?一旦到了那时候,满清再一次死灰复燃,极有可能再成大明之患。
听着众人所说的话,朱怡成脸上露出了微笑,看来自己手下的明白人不少,尤其是这些军机大臣并没有被所谓的喜讯而冲昏头脑,自己看出来的,他们也看明白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直言不讳。
这点,正是朱怡成把他们招来询问意见的主要原因。他并不想自己的大明朝廷都是尸位素餐的官僚,尤其是作为军机处,这些大臣可以说是大明的中枢重臣,假如他们都没有清醒的头脑,那么自己的大明未来又会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