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百五十一章打仗没有,先扯皮(二合一)
本以为陈奇瑜搞定李张等贼寇之后,完全可以为他所用,一步一步都是按照计划来的。
这些天崇祯每天都在做美梦,想着中兴大明的事。
结果突然就遭到了如此重击,让他如何能不愤怒?
心态爆炸,饶是他平日里注重自己的脾气,但这件事他也忍不住爆炸了。
毕竟招抚这件事是他点头应允的,现在想要推脱到旁人身上责任,都不可能!
最重要的是陈奇瑜也给了他足够的理由,责任不在他们头上,就在底下执行人的头上。
招抚大局本来就没有错,错就错在执行人头上,与他这个决策人没有关系。
中兴之主的头上,如何能有一丝丝的不稳妥败坏名声的事情?
崇祯为此专门召开廷议,推陕西左布政使李乔继接任陕西巡抚。
本来山西的锤匪贺今朝伺机向陕西发炮,就被洪承畴禀报上来,再让朝廷拨款的事就让崇祯不爽快呢。
如今到手的鸭子又飞了,拿着陈奇瑜的奏疏,他简直都要气得要炸了。
借着这次廷议,温体仁等阁臣请陛下裁撤边军二万,筹措新饷二十五万两银子。
温体仁只想着裁撤边军,要是这两万人的空饷没了,或者下面当真裁撤两万真人边军。
大明便是又主动把边军大批有生力量,推到贼寇队伍当中去,还不用贺今朝等人与他们相互厮杀降服。
反正按照朝廷的惯例,说让你下岗就下岗。
至于你下岗之后再就业的事情,朝廷官员就不会管了,灵活去吧。
按照目前的趋势,这些边军作为熟练工种,握习惯了刀子,大多都会选择进入反贼的行列。
反正给朝廷当兵还不要额们,那额们只好去给锤匪或者其他起义军当兵挣口饭吃吃了。
兵部尚书张凤翼对于裁撤边军两万的规模,非常赞同。
如今就是边军太多,又大多没有训练,莫不如精兵简政,如此朝廷也可以少花点钱。
他命令豫兵、晋兵从潼关、华州入陕,楚兵从商州、雒南入陕。
川兵从汉中、兴安入陕,尽天下之力入陕围剿,先灭群贼,再灭锤匪!
崇祯对此表示非常赞同。
朝廷的各种各样的命令还在路上。
可贺今朝已经渡过黄河踏上陕西土地。
此番小规模袭扰陕西,是为了调动官军。
贺今朝并没有带领大军渡河,身边也只带了一个车营三千人。
就这还攻破了河曲对岸的清水营、孤山堡、木瓜堡、镇羌堡等,威逼神木。
神木县里守卫的便是姜襄的哥哥,延绥副总兵姜让。
他纵然是接到了弟弟的书信,非常有气概,没有立马出城投降,而是据城而守。
姜让差人去榆林卫请杨麟前来救援。
杨麟直接收缩兵力,回复信使长城外有蒙古人来袭,他是断然不能分出兵马。
叫姜让坚持守卫神木,三边总督马上就会派兵来救援咱们的。
姜让听到杨麟这个回话,简直要气坏了!
幸亏贺今朝没有真的攻打神木县的意思,只想消耗官军的有生力量。
要不然守城,他根本就守不住。
贺今朝接到陕西最新的消息。
陈奇瑜给上籍军门者足有三万六千人,余者给免死票,叫他们回乡务农。
李自成部下高杰率领三十骑破陇州,利用陈奇瑜的手谕取得当地知县信任。
得此消息后,陈奇瑜命麾下严阵以待。
高迎祥等人攻凤县,不克,转头攻宝鸡,不克。
同样攻凤翔不克,遂西向千阳、陇州,向李自成等部靠拢。
无论如何,起义军攻城的本事,依旧是弱的很。
特别是高迎祥一直注重自己麾下的精锐重骑兵的培养,步卒孱弱的很。
此番在车厢峡内骑兵和战马损失惨重,攻城那就根本没啥希望。
五省总督陈奇瑜移师凤翔,命令参将艾万年救陇州。
李自成指挥麾下士卒撤出陇州,目视艾万年趾高气昂的进入陇州县城后,派高杰率兵围困县城。
陈奇瑜得知消息后,便派遣参将王世明援救陇州,结果中了李自成设下的埋伏。
大明援军全军覆没,王世明被流寇击杀于两军阵前。
高迎祥等人会和李自成后,一直围困陇州,也不攻城,就等着官军来救援,半路打援军。
李自成因为艾万年同样是米脂人,令高杰给艾万年射书信约定反叛朝廷。
艾万年不做答复。
通过这件事不知道李自成怎么就开始怀疑高杰,让他回去守老营,派遣别将前去围困艾万年。
高杰回去之后,自是见缝插针与李自成的妻子邢氏腻乎在一起,而李自成则是与高迎祥等人厮混在一起,研究如何对付即将到来的官军。
李自成在军事历练上越来越成熟,但却守不住家里的一个B点。
贺今朝看着汇总的一些消息,微微挑眉。
“我这个驿卒同行,在军事处理上当真是历练出来了。”
先手利用信息差,直接诓骗一座县城,在众多义军队伍里优先获取落脚点。
然后李自成装作畏惧官军,请君入瓮,最后再来个围点打援,开始诱降城内守军。
妥妥的大凌河战事翻版!
关键是敌手明军,无论是在东边还是西边,上当的总是他们这个群体。
张福臻看完之后,连连点头,既然起义军打的火热,那他们也不能落后:
“主公,我们还要继续进攻向榆林卫进发吗?”
“不着急,无论如何都得等朝廷先调拨兵马进来围剿,等看他们如何调动,我们再做其他安排。”
贺今朝顿了顿说道:“派人来附近的军堡,帮助他们稳定生活,纵然今年不会大规模进攻陕西,也得把桥头堡搞好喽。”
“明白。”
张福臻应了一声,杨文岳则是被贺今朝派到晋南,去主持渡河调动引诱官军的工作。
既然陕西乱起来了,那就让他乱的更加彻底一些。
三边总督洪承畴接到消息后,整个人都要裂开了。
大好的局面,功亏一篑!
他本以为陈奇瑜能够处理好这些事,面对贺今朝的渡河威胁,他不可能不管。
所以兵分两路,一路往晋南方向,守卫潼关,免得被锤匪得手。
他亲率大军往晋北而来,这里面临着蒙古人和锤匪的双路威胁,需要重点防御。
结果洪承畴走到半路上,就听到陈奇瑜要招抚这些贼子的事,赶往派人去制止,顺便给皇帝上了奏疏。
结果这两件补救的事情,全都石沉大海。
此时两个月都已经过去了。
在等他得到确切消息,是李自成等贼寇已经祸乱陕西西南部。
洪承畴气得破口大骂,陈奇瑜他尾巴翘到天上去了,听不进去劝告。
此人的表现甚至还不如杨鹤呢!
在洪承畴看来,至少杨鹤没啥大本事,造成的危害不会很大。
哪像陈奇瑜稍微有点本事,还顺顺利利的没遇到挫折,结果就越发的骄傲自满。
一下子栽了个大跟头,导致事情越发糜烂起来。
“陈奇瑜误我陕西大事,绝不能再让他继续干下去了。”
洪承畴在心中已经下定决心,要搞走陈奇瑜。
这个人上位之后,对于大明起不到什么好的作用,此人的才干也就是一方巡抚到头了。
在往上爬,他没那个脑子!
练国事被逮捕押入诏狱的事一经传开,直接就引起陕西官绅的不满。
他陈奇瑜老家在山西,已经被锤匪控制,招降被困在车厢峡里的那些流寇。
他指定是收到了贺今朝给他送去的大批钱财,所以才会主动提议招安贼寇,导致目前陕西大乱。
但陕西官军当真是冤枉陈奇瑜了,他是一分钱都没有收。
流寇贡献的钱财,都被他的左右等人给收走了。
陈奇瑜的目标是想要入阁拜相,绝不是靠钱财就能贿赂他的。
要是李自成胆敢派人送钱给他,这招安的事说不准就得吹了。
这种污点陈奇瑜是绝对不想拥有的。
特别是陕西巡按御史傅永淳以目击者的身份,向崇祯揭发车厢峡事件的前后经过。
然后得出结论是目前陕西局面大坏,全都是陈奇瑜一人主抚流毒所致。
傅永淳列举陈奇瑜溺职、玩寇、失机、助盗、嫁祸、党恶、辱国七项大罪。
总之按照陕西目前的形势,贺今朝在与洪承畴对峙,双方皆是很克制,明白自己的作用。
陈奇瑜也无心追剿贼寇,而是在一直上书为自己辩解。
因为他深知在怎么补救都没有,只有获取当今陛下的信任,才可能会有翻盘的机会。
要不然这辈子的仕途都完了。
什么他娘的入阁拜相的美梦,通通都得在诏狱里去做了。
朝廷内阁、皇帝接到陈奇瑜的弹劾,以及陕西官员弹劾陈奇瑜的奏疏。
至于聚集天下之兵进入陕西之后,该如何调动,都不重要了。
崇祯看着傅永淳的奏疏。
陈奇瑜身负皇上重望出任五省总督而见事悠忽,轻信间谍,不尽力所当为,是为溺职;
闯寇发难,荼毒生灵,数省之地几无孑遗,而身膺阃无同仇,坐视他们出山,是谓玩寇。
明知其不可抚而故意抚之,使得数十万垂死之贼狡逸而去,是谓失机。
果其为抚,贼未出栈道不思解散之方,贼既出栈道不思制驭之策,乃涂饰抚局,如休小儿,使贼锋益锐而力益强,是为助盗。
委咎于守令,而谬嫌其不开门揖盗,是为嫁祸。
自堕于贼网而得张凤翼表里为奸,是为党恶。
使力不足势不及,尤可言,屯兵百万,而坐失机宜,亏损国威,是为辱国。
且贼首未缚,党羽未散,抚局未成,而奸愚相济,巧于得旨,是为欺君。
如此七条大罪,光把陈奇瑜关进诏狱是显然不可能平息的。
崇祯越看越气,最气的便是最后欺君这一条。
他这辈子最恨别人欺骗他!
按照先前的位置排位,崇祯对陈奇瑜的信任已经排在了洪承畴前头,在温体仁后面,要不然也不会让他出任五省总督。
至于排位第一信任的人靖辽伯遥遥领先。
同样三边总督洪承畴也给了自己曾经麾下致命一击。
他再次上书陈奇瑜主张招降,说贼寇已经洗心革面,不许沿路的官府盘问,故而入县后没有一人敢诘问,入郡后连主官都不敢询问。
开门揖盗,剿抚两妨,恐为祸不止三秦!
洪承畴奏疏的意思便是车厢峡事件,完全就是陈奇瑜失职所造成的恶果。
他又不肯主动承担责任,妄图嫁祸于人,可见此人无才又无德。
陕西巡抚练国事无故受到诬陷,当然更加不服。
他在押往进京的路上就开始写奏疏,向崇祯坦白真相。
练国事直言陈奇瑜一手策划的抚局最终导致纵贼出险,应负全责!
崇祯看着练国事复述的真相:
“汉南贼人尽入栈道,陈奇瑜传檄止兵,臣不觉仰天长叹。
一个月内招抚强寇四万余人,悉数从栈道进入内地,饮食从何而出?
如何能保证不会有抢掠发生?
且一个总兵参将所率不过三千人,而一贼首拥兵万人以上,如何能控制他们?
我官军围剿总数不过两万人,而降贼足有四万多人,岂是内地兵力所能控制的?
若是怪罪臣不先手堵截,则先有陈奇瑜止兵檄文;
若是贼寇已经真心受抚,因误杀使之哗变,然未误杀之前就已经攻破陇州、永寿,是何道理?
今事已至此,唯有调集大军前去围剿,若是仍有愿意回乡种田,则禁止士卒围剿,三秦之祸才能迅速平定。”
崇祯的脸色已经变了,因为陈奇瑜麾下的人说的都大差不差,甚至连卢象升送上来的文书,也皆是说陈奇瑜下令的。
陈奇瑜单独给卢象升写信强调什么事,卢象升这个不曾结党的人,自是对皇帝实话实话,终究没有如了陈奇瑜的愿。
但兵部尚书张凤翼与陈奇瑜是姻亲关系,自然是秉承着帮亲不帮理的心思为他辩解。
同时也是为了掩饰他自己的过错,一味的给陈奇瑜说好话。
如此行径便是惹了给事中的弹劾,上书弹劾陈奇瑜、张凤翼结党误国。
所有人都在指责这个为首的,崇祯如何还能相信陈奇瑜的辩解?
事情到了现在这个地步,崇祯心中已然清楚事情的真相。
他终于意识到陈奇瑜在车厢峡招抚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