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333章 全员内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世充的行军大帐中。

    陆恒扮演的魏徵捻须一笑,尽显高人做派。

    王世充看着地形图,有些不解:“先生,为何这一路上催促我军狂飙突进,可到了此地却又停了下来?”

    自从出兵以来,王世充对魏徵的建议可谓是全盘采纳,基本上没有再提出什么质疑。

    但这次,魏徵的操作让他也有些看不懂了。

    这一路上王世充的大军狂飙突进,一路拔掉窦建德的好几座城池。

    与此同时,王世充派出的斥候也在不断侦查窦建德的动向,得知窦建德也已经集结起了十万大军,准备前来迎战。

    但王世充毕竟占了先手的主动,所以此时最佳的选择,应该是狂飙突进、继续抢占更多地盘和关键的战略要地,选一个最合适的地方和窦建德进行决战。

    但是,陆恒扮演的魏徵,却让大军停了下来。

    停在了曹州、戴州一带。

    也就是山东附近,夏郑两国的分界处。

    从此之后就按兵不动,既不主动进攻、攻城拔寨,也不撤退,而是每天在附近加固营寨,似乎是做出一副要长期对峙的架势。

    可问题是……窦建德人都还没来呢啊?

    所以,王世充感到很困惑。

    不过也只是困惑,倒是还没有因为这件事情对陆恒扮演的魏徵产生质疑。

    因为整个局势到目前为止,还完全符合魏徵的推演。

    梁国果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往东打的打算,他们虽然在国内也有士兵调动的迹象,但这显然是为了打北方的刘武周和宋金刚。

    而宋金刚果然也如魏徵预言的一样,被窦建德打败之后就投靠了刘武周,两人发兵去打晋阳。

    而梁军可能是不太自信,也有可能是之前交手吃过亏,所以只是在晋阳被动防守,坐实刘武周、宋金刚的势力不断扩大。

    按照常理推断,梁国要打赢这场仗,怎么也还得几个月的时间。

    这就给王世充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战机。

    当然了,王世充也没有完全放心,他还是留了一部分人镇守洛阳,以备不测。

    正是因为魏徵之前的预言纷纷应验,王世充才没有因此而对他产生怀疑,而是先来询问。

    陆恒微笑着一捋胡须:“郑公,此处就是决战的最佳地点。再往前走,我方就要陷入劣势了。”

    王世充愣了一下:“为何?”

    陆恒点了点地图:“因为此处的势力。”

    王世充满了看陆恒点的地点,在曹州、戴州一带:“先生是说,孟海公?哎呀,先生湖涂啊!”

    王世充还以为是有什么了不得的理由,听到这话不由得一拍大腿,表情懊恼。

    “先生,这孟海公不过是一股占山为王的土匪!人数往多了说,也就是三万乌合之众。

    “我军占据天时,此时窦建德的大军集结还需要一些时间,若是我方能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破孟海公,将他的这三万人马全都收归己用,再去打窦建德,岂不是更加顺利?”

    陆恒不由得心中呵呵。

    先灭了孟海公再说?

    嗯,当年窦建德也是这么想的,然后就被虎牢关一战擒双王了。

    孟海公这个人,可以说是这个年代的超级愣头青。脑子里没有一星半点的政治意识,但战斗力却十分凶悍。

    他造反很早,虽然势力一直没有发展得很大,但也盘踞在曹州、戴州附近,有三万多人马。

    在真实的历史中,窦建德决定去救援王世充,结果在路上经过了孟海公的地盘。

    窦建德也觉得,我十万大军打过来了,你这区区三万乌合之众,难道还不赶紧望风来投?不投我就抓紧时间给你灭了,收编你的人,然后再去救援王世充。

    结果,孟海公还真的一点不怂,直接龇牙咧嘴地就跟窦建德死磕上了。

    显然,两个人都很不信邪。

    窦建德本来以为能很快地干掉孟海公,结果没想到,这一打就打了整整四个月。

    也正是因为这宝贵的四个月时间,让秦王抓住机会先一步拿下了虎牢关,整个虎牢关之战的局势也就瞬间逆转。

    陆恒很清楚这个孟海公的战斗力,所以他当然不会让王世充去打。

    王世充要是真的去打了,那就上当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陆恒站在王世充这边,而仅仅是为了要平衡一下双方实力。

    此时王世充政治能力低下的恶果,已经初步显现。

    王世充这个人带兵打仗还行,但内政治理一塌湖涂。在历史上,他占据洛阳、打败李密之后,整天就想着篡位,结果很多归附他的人才都跑了。

    而在这个未免中,陆恒忽悠他带兵讨伐窦建德,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他的短板,让他能够把精力集中在军事上,不要在洛阳胡搞瞎搞,弄得人心离散。

    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王世充这个人就这样,带兵征伐的过程中还是又逐渐出现了这种膨胀的情绪。

    陆恒很担心真的放任他去打孟海公,然后被孟海公当头一棒,让窦建德坐收渔翁之利,这局面就不好收拾了。

    到时候就算秦叔宝、程知节在窦建德那边反水,也不见得能成功了。

    ……

    至于窦建德这边,扮演秦叔宝的霍云英和扮演程知节的李鸿运,也在不断地给他出谋划策。

    虽然他们两个作为降将,并没有得到窦建德的充分信任,但只要他们的建议能够顺应窦建德的想法,就有很大的成功概率。

    霍云英正在对着窦建德一顿忽悠。

    “夏王,此时郑军不知为何逡巡不前,坐失良机,这对我们正是绝佳的机会!

    “大王你要南下争雄,本就需要渡过黄河、占有山东之地。

    “现在若是能一鼓作气直接灭掉孟海公,携大胜之威,必可一鼓作气击溃郑军。

    “到时大王占据河北河南两块核心腹地,再讨伐梁国,旋踵即灭!”

    窦建德看着地形图,眉头微皱,似乎有些难以下定决心。

    其实他很纳闷,为什么王世充会主动跑过来打自己,郑国西边明明还有个底盘更大的梁国。

    但既然王世充都已经打上门来了,他也只能迎战了。

    根据探子的情报,王世充确实莫名其妙地不往前走了,不知道是不是内部出现了某些变故。

    看起来,现在确实是打孟海公的一个绝佳时机。

    如果能快速地灭掉孟海公,并吃掉孟海公的三万人,再去打王世充,就会有很大的把握。

    而且,窦建德早就看孟海公不顺眼了,这是他南下之路上最大的一颗钉子,早就应该想办法拔掉。

    但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快。

    如果跟孟海公僵持下去,王世充再突然打过来,那么情况就会有些棘手了。

    似乎是看出了窦建德的疑虑,秦叔宝说道:“大王,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我与程知节一起来投奔大王,正是因为觉得大王英明神武、能谋善断,是一统天下、众望所归之人。

    “可是大王竟然如此犹豫,若是连一个小小的山匪都畏惧,又谈何统一天下?

    “孟海公的位置夹在河北、河南两地之间,占据要冲,若是夏军先拿下,便可占据优势,反之,若是让郑军先拿下,我们就会陷入劣势。

    “若是让王世充反应过来,先一步灭了孟海公,可就危险了!”

    其实,打或者不打孟海公,都能说出道理。

    很多战略本来就没有绝对的正确或者错误,关键看执行得怎么样。

    就拿历史上真实的虎牢关之战来说。

    窦建德决定先打孟海公,结果没想到打了四个月,不仅把人马打得很疲惫,还错失良机、让梁军先一步拿下了虎牢关。

    以至于虎牢关之战还没开打,他们就已经处于巨大的劣势之中。

    而秦王呢?在洛阳城下力排众议,决定分兵三千五百精锐玄甲军去虎牢关,与窦建德对峙。

    最后一战擒双王,为梁国彻底平定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事后诸葛亮来看,窦建德的决策显然是昏了头,而秦王头脑清醒、算无遗策。

    可是,两人的决策也有可能出现另一种结果。

    如果窦建德压根没管孟海公,直接南下去救援王世充,结果孟海公突然跑出来断了他的粮道呢?

    那肯定又有人要骂窦建德脑子有问题,竟然选择绕开孟海公这个敌对势力不管,把自己脆弱的后勤补给线暴露在敌人的刀锋之下,犯了低级错误。

    反之,如果窦建德能在一个月之内就拿下孟海公,那么他就能先一步抵达虎牢关。

    一过虎牢关,洛阳周边无险可守,他很有可能挟大胜之威击退梁军,占据东边的半壁江山,与梁军争雄天下。

    而秦王的三千五百玄甲军如果晚到了虎牢关一步,结果虎牢关失守、大败而归,那秦王这个分兵两线开战的操作,肯定也要被后人嘲讽一番了。

    所以,很多时候决策对不对,关键还得看执行。

    玩家们针对王世充和窦建德的区别,制定了不同的策略。

    王世充对陆恒已经十分信任,所以陆恒给出一个相对违反常识的策略,王世充是有可能听的。

    反之,如果霍云英和李鸿运让窦建德按兵不动、不要去打孟海公,那才会让他怀疑。

    毕竟在窦建德眼中,孟海公不算什么强敌。

    反倒是两人一番激将法,先给窦建德戴高帽,让他觉得想要一统天下就必须先灭孟海公,忽悠的成功率会更高一些。

    而夏军中的那些坑爹将领们,显然也是赞同先打孟海公的居多。

    于是窦建德决定,先打孟海公,再打王世充!

    他和王世充,就在玩家们精心设计的剧本中,开始了这场大战。

    ……

    晋阳城外。

    刘武周和宋金刚骑着战马,看向远处的梁国军队。

    “哈哈哈,看起来梁国这群人,真是昏头了。有这么多的大将不用,却让一个女人来守晋阳!

    “连日来,这平阳公主坚守不出,我军来去自由,屡战屡胜。

    “梁国好不容易增兵来救援,却还是让这平阳公主领兵?真是可笑!

    “看来根本不需要我二人出手,即便是让尉迟敬德带领一军,也足以大破梁军!”

    说罢,他看向恭敬跟在身后的尉迟敬德:“你说,这一仗该怎么打?”

    尉迟敬德傲然说道:“愿领一支偏师,迂回到梁军身后。等梁军进攻时,前后夹击,自可一战破之!

    “到时,晋阳便是囊中之物!”

    刘武周很高兴:“好!我也正有此意!”

    在他看来,这个计划十分完美。

    尉迟敬德是一直跟在他身边作战的老将,深受信任。虽然地位比宋金刚略低,但论指挥作战的能力,却比宋金刚更强一些。

    而且,宋金刚也更适合打正面。

    之前他们在晋阳城下也不是什么都没做,尉迟敬德一直在率领骑兵袭扰周边的县城,而且战果丰硕。

    似乎在骑兵野战中,尉迟敬德就是无敌的。

    而现在,梁军虽然派来援军,但整个战场的最高指挥官仍旧是那个平阳公主,一个女人。

    刘武周十分确定,只要梁军敢主动进攻,那么他和宋金刚完全可以顶住正面。

    尉迟敬德再以骑兵迂回包抄,前后夹击,梁军必然大败,这一仗不会有任何的悬念。

    到时候梁国在整个河东的经营,留下的地盘、城池、辎重、士兵,就全都便宜了他们。

    于是,刘武周信心满满地将自己手下的多数精锐骑兵全都交给尉迟敬德统率,让他迂回包抄,寻找最佳时机与梁军决战。

    ……

    另一边,窦建德很郁闷。

    因为连番作战之后,他发现这个孟海公竟然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王世充发起进攻,窦建德损失不小,被迫后撤。

    而后战场上就出现了有些尴尬的僵持局面。

    双方都没把握直接吃下孟海公,而孟海公竟然不打算投靠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就在这跟他们耗着。

    因为历史上的孟海公就是个终极愣头青,面对窦建德的十万大军压境他还一直死磕了四个月,直到被俘才低头认输。

    现在他位于郑夏两国的夹缝中,可以左右横跳,更是不会轻易认输了。

    此时的战场上,王世充相对占据着优势,但要说先灭孟海公、再灭窦建德?也不太现实。

    王世充每天都在催促,让陆恒扮演的魏徵去给秦叔宝、程知节送密信,让他们抓紧时间反水,一劳永逸地解决窦建德。

    但陆恒只是推脱,说现在时机未到,得找一场能一战而定乾坤的大战,才好下手。

    就在这样僵持的过程中,王世充接到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

    梁军从长安出兵,勐攻洛阳!

    而且这次,还是齐王、卫王一起手!

    王世充率领大军征讨窦建德,洛阳周边的可战之兵并不算多,所以梁国的齐王、卫王凭借优势兵力势如破竹,洛阳及及可危。

    王世充懵了。

    因为此时退兵,夏军必然来追击,到时候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他怒气冲冲地去质问魏徵。

    你不是说梁国正在解决刘武周、宋金刚,不会来打我吗?

    陆恒早就料到这样的情况,所以并不惊慌。

    “郑公莫慌。

    “梁国如此行事,确实有些不合常理,让人出乎意料。

    “但我当然也已经算好了对策。”

    看着王世充将信将疑的表情,陆恒微微一笑,继续说道:“郑公放心,梁国此次前来,只是看起来声势浩大,实际上,不可能真的带着举国之兵而来。”

    王世充愣了一下:“为何?”

    从战报上来看,这次梁军似乎是来势汹汹。

    但具体有多少人,这也不好说。

    冷兵器时代行军打仗,对敌方人数的预估本就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很多军队才十几万人就敢号称百万,注水严重,也是为了唬人的。

    所以,对于梁国到底来了多少人,王世充也并不能确定。

    陆恒解释道:“郑公,你认为站在梁国的角度来看,哪边更重要?

    “是他们的起兵之地晋阳重要,还是洛阳重要?”

    王世充想了想,立刻说道:“当然还是晋阳重要。”

    对于梁国来说,晋阳是他们的起兵之地,可以说是大本营、大后方。

    而且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晋阳所在的河东之地,太重要了。它是抵御北方突厥和东方河北势力的屏障,易守难攻,一旦丢了再想拿回来,就难上加难。

    而洛阳呢?

    首先洛阳是坚城,很难快速攻克。至于洛阳周边的那些地方,基本上无险可守,即便拿下来了,敌方大军一到,也是一马平川。

    陆恒点了点头:“所以,对梁国来说,晋阳才是他们必须守住的,这一战他们必须赢。

    “但进攻洛阳,更像是一种试探。故意大张旗鼓、来势汹汹,掳掠一番就走,不可能真的跟我们死磕下去。

    “若是郑公此时乱了分寸,兼程赶回,那才是中计了。到时窦建德在后追击,悔之无及啊!”

    王世充有些迷茫,他想了想:“那以先生之见,应该如何?”

    陆恒说道:“此事好办,请郑公给我一支偏师回援。洛阳坚城,我自有办法守住。

    “而在临行前,我给秦叔宝、程知节二位将军送去密信。

    “郑公你羊装要班师回洛阳,窦建德必然来追。郑公只需在路上埋伏,再有秦叔宝、程知节两位将军暗中策应,必可一战而平窦建德!

    “到时郑公会师,梁军不足虑也!”

    82中文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