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四百一十七章 初定轮回【求订求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选择从泰山进入阴间,还有别的目的。

    以往召唤泰山五色祭坛的时候,泰山境内的通幽之地,曾数次映现出阴间千军万马枕戈以待的骇人景象。

    但魂鬼最早从泰山进入阴间,发现的是一座古遗迹,并无阴兵大军存在。

    这说明泰山连接的阴间,不止一处出入口。

    赵淮中从泰山进入阴间,是来探查泰山和阴间的联系,藏着哪些秘密。

    他从泰山境内的鬼城入口,进入阴间。

    这鬼城就是魂鬼最早在泰山时所建,聚集了众多在人间滞留的阴灵。

    从这里进入阴间后,到达的遗迹,位于阴间的北部荒原。

    魂鬼和裴育对这里大肆建设,已成为秦在阴间的大本营。。

    赵淮中进入阴间的同时,神念放开,遂发现连接阴间和阳间的通道,果然不止一条。

    这里隐藏着不易发觉的空间‘暗门’,在某些特殊的时候,比如泰山的古祭坛打开,才会随之开启,平时则是关闭的,且颇为隐秘,直到赵淮中达到造化境的此刻,才有所发现。

    他试着开启进入这道隐藏的空间通道,看见的是通道彼端, 有一座庞大的阴间城池。

    那城池内殿宇林立, 阴灵无数,十分兴盛, 城门处写着阎罗之城的字样。

    赵淮中若有所思,又波澜不惊的退回通道,封闭了暗门。

    魂鬼进入阴间数年,已大致掌握了阴间的势力分布。

    阴间自远古时期破碎不全, 形势和人间诸侯乱战, 而后七国分立的情况相似。

    此前阴间共有十大势力,也就是阴间十国。

    阎罗之城是其中之一,且是传承最古老的阴间国度。

    后来白起入阴间,率秦兵阴魂征战四方, 阴间十国对其招揽, 但都以失败告终。

    白起用短短数十年,就成为阴间的新兴势力。

    现在包括白起在内,阴间共有十一路诸侯强国。

    其他中小诸侯仍然有部分存在,但正在被这十一路诸侯陆续吞并。

    魂鬼之前掌控的力量, 比之这十一路阴间诸侯远有不如, 但现在纣王下去, 放出了秘宫葬坑内的死军, 两者相合,便有了直追这十一路诸侯的实力。

    “阴间最古老的势力, 阎罗之城也连接着出入阳间的通道,但需要泰山祭台开启,人间通道才会打开……刚才所见,那阎罗之城的城主, 处在对应金仙顶峰的阴仙境界。”

    赵淮中思忖中重入阴间, 来到遗迹之城。

    城内, 魂鬼, 裴育,日常来阴间窜门,以道术化出神魂的几个夜御府将领也在。

    “陛下。”

    遗迹之城旁边还停靠着一座青铜殿,四条地龙驮伏着铜殿,气势惊人。

    那铜殿正是殷商秘宫。

    纣王来到阴间后如鱼得水,放出来的殷商死军, 共有数十万。

    而它们和其他阴灵, 有很大的不同。

    殷商死军这数十万阴灵浑浑噩噩, 因为在葬坑里时间太久, 生生死死, 日夕厮杀,自成轮回,都处于半疯魔的状态,凶戾无比,只有纣王能辖制他们。

    “陛下,纣王曾为殷商国主,戾气极重, 其体内鲜血千年不枯,此刻他乃是介于生死之间的存在……此番进入阴间, 他大量吸收阴魂,愈发提升了力量。

    他正在殷商秘宫的棺椁内沉睡。

    臣担心纣王未必肯屈居人下,吾等怕是无法辖制。”

    裴育仍是当年在夜御府时的行为作风, 对赵淮中进行密报。

    阴间大殿内,赵淮中居中而坐。

    感觉中,身下的王座阴冷阴冷的, 如同寒冰,坐的很不舒服。

    相当于他分身的魂鬼和裴育,一左一右站在两侧。

    “纣王并不需要辖制,他的境界未到长生的地步,却能肉身不毁,长存千年,是因为殷商秘宫具有特殊性。他无法长时间离开秘宫,其神魂,身体,某种程度上,已经和秘宫融为一体。

    这是他境界不足, 却想肉身永存,近乎不死的代价。”

    赵淮中:“不能长时间离开秘宫, 注定了纣王就算有野心,也无法实施。

    他这次入阴间参战前, 对朕提出的条件之一,就是和你们互不统属, 他封自己为阴间之王,仍以为自己是一国之主。

    你们与他共同征战。未来,可在阴间赐其封地,让他在阴间成为诸侯王之一,则其便不会生乱。”

    赵淮中并不打算多待,又询问了些其他情况,离开前,以法力推送出去一封竹简信笺。

    赵淮中回到咸阳,信笺则在阴间横跨万里,送到了另一座阴间城池内。

    那城池中央的一座阴寒晦暗的殿宇里,坐着的正是白起。

    他生出感应,伸手一招,虚空开启,信笺飞出落入他手里。

    这是一封简书,白起将其打开,看完后转头注视身畔的一员将领。

    那将领面色惨白,周身阴气极重,但身形壮硕如山,披的正是秦军样式的甲胄。

    阴灵和人最大的差别,是其体内没有气血运行,而是一股阴气在循环往复,构建成神魂之躯。

    阴灵修行的方向,同样是追求不死不灭。

    白起生前曾屠戮百万士而养成了一股煞气,身死入阴间是带着完整记忆来的,没人能剥夺他的记忆。

    他在阴间寻找当年旧部,但只找到其中三人,遂帮这三人也恢复了当年的记忆。

    这三人分别是孟贲、乌获、任鄙。

    白起在阴间统领秦军阴魂,四处征战,战无不胜,和这三员将领的骁勇也有直接关系。

    “吾让你等探查阳间情况,可有所得?”

    “吾等目前只查知阳间已被秦一统。”

    说话的是三将之一的乌获。

    他的声音阴沉中藏着暴虐,如同寒风卷过虚空:“吾搜集到的消息显示,秦如今十分鼎盛,已然一统中土,秦皇扫六合,平定天下已数年。

    去年秦皇登泰山以告天地,阴间也闻其声。”

    “一统天下……”

    白起扬了扬手里的竹简:“倒是和这简书上所言相类。”

    乌获瓮声道:“这信是秦皇所书?”

    白起:“简书上询问吾是否愿意归秦。

    若不愿,秦皇还提出一个建议,说人间有阴灵作乱,不入阴间,秦皇提议和吾等联合,开辟阴间和人间的通道,派遣鬼差进入阳间,捕捉不肯归入阴间的游魂野鬼。

    秦皇称其为建立阴间和人间的秩序,制定轮回,以稳定阴、阳两界……”

    “大将军以为当如何?”

    乌获仍以当年的大将军来称呼白起。

    “制定轮回,稳定两界……”

    ————

    赵淮中不知道阴间在远古未曾破败前,有没有完整的轮回,但既然现在不完善,自己不妨推动一下。

    单独依靠魂鬼的力量显然不够,但可以和白起联合,两方共同派出鬼差来阳间抓捕阴灵鬼物。

    这是穿越前所知的阴间传说,黑白无常干的活。

    阴间轮回不完整。

    赵淮中准备推动其逐步完善,拉白起入伙,敕封鬼差入阳间抓捕阴灵是第一步。

    首先是对人间的安定大有好处。

    其次,人间可是阴间产业链的上游,属于源头供应商。

    且现在神州一统,赵淮中还是垄断经营,主动权都在他手里,可以慢慢套路阴间各路霸主,先形成第一个合作伙伴,而后逐渐扩大规模,越卷入越多。

    阴灵也就是人间逝者的灵魂,在阴间则是‘人口’,也是各路诸侯争抢的兵源。

    而人间是赵淮中的地盘,属于产业链终端。

    他制定的是高级套路,先把阴间这些诸侯拉进来,成为产业下线,掌控他们的‘人口’上游,让他们无形中受制,最终形成人间死亡的人进入阴间,而后轮回投胎再返回人间的循环产业链。

    赵淮中插手阴间的布局,是初步完善轮回,拉人入伙。

    不过他现在还没搞懂这方世界的轮回全貌,只是个构想,后续还要随时变化调整,实际情况显然不会那么简单。

    当晚,回到咸阳殿,赵淮中考虑了下接下来一段时间要做的事情。

    在自己的地头,也就是大秦,积极推动民生,继续强秦,其次才是仙界和阴间的布置。

    仙界这边,等女神仙吸收五针松的灵实,法力增长后,就可以开始针对截教,推动下一步。

    阴间先和白起达成合作关系,初定轮回……

    天地人三界的布置,其实并不分家,可以同步展开。

    赵淮中思忖:至于如何强秦搞民生,这個我好像不太擅长,要依靠群臣……另外,有没有后世的东西可以借鉴?

    次日下午,他再次来到物造部,且还带着不少秦臣。

    五针松灵实的力量在体内运转,可以逐步吸收,并不会耽搁众臣处理秦务。

    此时跟着赵淮中来到物造部的多是武将,尉缭,廉颇,李牧等人,还有少府和治粟内史两名财神爷。

    过来的原因是物造部正在测试五针松脱落的松针,包括抗磨损程度,攻击力,遇火后会出现什么反应等等。

    毕竟五针松是木质,耐火性等方面,需要严格测试,才能给秦军装备。

    赵淮中过来时,老司空进入地火洞天,在督造第五尊铜人,由季末负责汇报情况:

    “陛下,五针松脱落的松针,我们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法力储存性,是天生的法器。

    若是配备这种五针松形成的军械,可以事先在其中封存法力。

    若临阵释放出来,瞬间爆发的战斗力,至少也是原兵力的倍许以上。”

    身后的一众武将,不由得露出喜色。

    包括少府和治粟内史,这一下在军备上得省出多少开支?!

    赵淮中欣然道:“那就加快速度,逐批次给禁军老卒先进行武器更换。

    原先研究的马槊等军械可以酌减,但要保留,各类武器装备都有其不同的特点,用途也不同。”

    赵淮中对尉缭道:“为了让兵卒熟悉新更换的军械,可以拿匈奴来练手,增加和匈奴比邻的边境军事活动。”

    “诺!”众将齐声应诺。

    廉颇和李牧对视了一眼,脸上都有喜色。

    两人对打匈奴一直都有执念。

    次日,赵淮中收到魂鬼的消息,白起回信了。

    Ps:求订求票,谢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