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二百零八章 完成吞赵,功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夕阳向晚。

    郭开从赵宫出来,乘车辇回到了自己的府邸。

    邯郸的街道上寂静如斯,偶尔能看见几个行人,皆是步履慌乱,急于归家。

    自从知道秦人连破赵军,兵逼邯郸,城内便出现了乱象。

    有不少人想离城逃走,但自从下午的时候,赵王下令擅自离城的人一律腰斩,城内遂陷入了死一般的安静。

    没人再敢出城,也不敢出门,都躲在家里,等待秦人破城的那一刻到来。

    郭开很烦躁。

    赵人败亡之快,有些出乎他的意料,让他的许多安排都无法施展。

    他在考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回到府邸后,郭开独自进入书房,打开了一处隐秘的暗格,将几件东西取出,拿在手里查看。

    他手里有一个木质的小盒,另一只手中,还托着一团黑气。

    郭开凝视手中的东西,仿佛陷入了某种记忆当中。

    房间内静谧无声,光线晦暗。

    忽然,郭开面色凝厉:“谁?”

    门外走进一个十七八岁的妙龄侍女:“时辰到了,奴前来给大人送药汤。”

    赵人宗室,从孝成王晚年开始,便在追求长生之术。

    孝成王时期,赵人从殷商秘宫得到了不少收获,其中便有殷商之主传承下来,探索长生的丹方。

    孝成王之后,赵偃,赵迁,两任帝王,皆保持了这一习惯,暗中搜集丹方药材,以求炼出长生大丹。

    而搜集各类药材的过程,都需要借郭开之手来办事。

    于是便给了郭开私自截留的机会。

    他暗中克扣下来的一些药材,比赵王所用还要好,因此每日都有一些药食,他要按时服用。

    女侍便是来送药的。

    看见女侍进来,郭开走过去将药喝了,而后问道:“你刚才看见了什么?”

    郭开多疑,担心自己开启暗格,从中取东西的过程被女侍所知。

    女侍摇头,低垂的目光掠过郭开,见其手里拿着一个小盒子,另一只手中还托着一缕黑气。

    那黑气只是看上一眼,女士便觉心里发寒,惊道:“奴什么都没看见。”

    “是吗?”郭开伸手去抚弄女侍的脸。

    女侍开始微微发抖。

    她来给郭开当近身侍女前,曾听府内的下人偷偷议论过,在郭开身边当差的人,经常莫名失踪。

    有下人说,在郭开的书房里,还看见过鬼物出没。

    此时,郭开的手落在自己脸上,女侍心里惊骇莫名,瞬间便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啊!

    女侍忽然发出半声急促的惨叫,却是郭开抚弄她脸蛋的手指,悄然延伸出一缕黑气,倏地刺进了女侍的眼眶,直到整个手指完全探进去。

    女侍被一股力量囚禁,钻心地疼痛中却发不出声音,身体抽搐,转眼气绝。

    郭开手里托着的那团黑气,蓦然弥漫,整个房间如同鬼域,黑气翻腾,气温骤降。

    但很快便恢复了正常,只是那女侍已经不见了。

    郭开干咳几声,低头注视手里的小盒子:“将此物献出去,倒是便宜了那秦王。”

    他看了一眼窗外的天色,感觉要做的事时间差不多了,遂出府登上了一辆车辇。

    ————

    “秦王为什么要在战前,给我和大王分别写信?”

    帐幕里,李牧问出了自己的问题。

    赵淮中不答反问:“李将军认为是什么原因?”

    李牧带着不确定的口气:“秦王是想让我赵人君臣生隙,以帮助秦更快的破赵?”

    他用的是疑问的口气,显然不确定自己的猜测,却又想不通赵淮中的安排。

    赵淮中笑道:“李将军认为秦军破赵,还需要寡人亲自出手,来离间你和赵王的关系?”

    李牧:“正要请秦王指教。”

    赵淮中:“寡人听说将军祖父为李昙,亦曾入我大秦,官拜御使大夫。

    后来才入赵,可有此事?”

    李牧已经有些明白了赵淮中要说什么:“秦主说的没错,吾祖父确是李昙,曾入秦任御使大夫一职,而后归赵。”

    在秦时,天地君亲师,一臣侍一君,由儒家所制定的为君王服务的等级理念,还没有后世那么激烈。

    这个年代,时有名臣良将跳槽。

    比如廉颇,老将军有大才,是整个华夏史上少有的名将。

    他当初从赵跑了,就先跑到了魏,希望魏人能重用自己,后来在魏国被排挤,又跑到了楚。

    在各国努力打工,到处找活干,看似少了些一生只侍一君一国的忠诚,老将军却不以为耻。

    主要就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思潮此起彼伏,并非礼仪尊卑一家独大。

    李牧祖上也曾入秦为官,甚至做到了御使大夫的位置。

    他祖上并非赵人。

    包括现在的吕不韦,曾经入秦的商鞅,张仪,范雎这些显赫一时的大佬,都是从其他国家跑到秦为官的,有些还是敌对国来的。

    所以赵淮中在伐赵过程中的安排,其中之一就是想避免李牧为赵国陪葬的命运。

    如果有可能,说的是有可能啊,他希望李牧也能入秦。

    且不说李牧的军事才华,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和廉颇,王翦,白起齐名,他个人还是兵道圣人。

    更重要的是,赵淮中的着眼点,和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不一样。

    除了始皇该有的功业,他更希望的是能看见这个世界的另一面。

    如果单是打下始皇在历史中该有的江山,王翦,王贲,蒙恬蒙毅这些名将,似乎已经够了。

    但赵淮中仍然希望秦能够更强。

    至少,刘皇叔的配置得有吧,凑齐五个王翦这一级数的将领不算过分。

    所以他多有布置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想让李牧入秦,至少先保住他的命。

    虽然秦赵是宿仇,李牧入秦的希望微乎其微,但在这个年代,以及李牧圣人的身份和视角,并非毫无可能。

    李牧明白赵淮中的目的后,不出所料的摇头,断然道:“吾绝不侍秦。

    吾征战多年,麾下部众死于秦军手中者众。

    虽说战场交锋,容不得留情,但吾不能入秦。”

    赵淮中并未失望,甚至不出意料,淡定道:“那李将军接下来打算做什么?”

    “…还未想过,秦王若要杀我,吾不会反抗。”李牧道。

    “秦取赵地后,李将军既不愿入秦,那就仍旧留在赵地,解甲归田,如何?”赵淮中说。

    李牧露出愕然之色。

    秦主愿意放了他,且居然让他继续留赵,让他非常意外。

    同时亦被赵淮中的气魄所惊。

    或者说被赵淮中强大的信心所感染。

    赵淮中敢放他,显然是有绝对的信心和把握,不怕他李牧反复。

    赵淮中和李牧攀谈良久,就在交谈结束,准备离开时,门外有侍从进来,到王翦身畔汇报低语。

    而后王翦又附耳对赵淮中道:“大王,赵人郭开,秘密出城来见,应是想要投诚。

    大王可要亲自见他?”

    赵淮中哂道:“郭开不过是个谗臣,你去处理吧。

    寡人先回咸阳,等待大将军攻破邯郸的好消息。王将军要记得,破邯郸城后,约束我大秦将勇,不做侵扰普通百姓之事。”

    “诺!”王翦躬身。

    赵淮中离开帐幕后,李牧仍待在帐幕里,不久之后,他便听到帐外的秦军将勇,响起山呼海啸般的声音:“恭送大王!”

    他从帐幕的幕窗往外看,便见到赵淮中正腾空而起。

    天空中有一只羽翼招展的黑色巨鸟等在那,正是大秦祥瑞的玄鸟。

    玄鸟在先后吸收了补天教进献的凰鸟返祖之血,以及有应龙血脉的蛇尸后,力量提升非常明显,此刻飞在苍穹上,威武之极。

    赵淮中的法身落在玄鸟头顶,长风吹来,宛若魔王,蓦然破空远去。

    下方,数十万大秦兵勇,跪地恭送,脸上全是狂热的崇敬之色。

    ————

    九月一日,秦军逼至邯郸城下。

    上次灭韩,统军逼至新郑城下的也是王翦。

    有了上次的经验,王翦已经是灭国的老人了。

    他把上次灭韩的套路,一模一样的又用了一遍。

    王翦在靠近邯郸后,登空,代替大秦之主,宣读国书。

    灭国是需要祭告天地的,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流程一样都不能少,必须走一遍。

    王翦登空后,宣读秦伐赵原因,上告苍天,下告浩土,中间则要告知天下黎民,秦伐赵,是代天行事,伐赵之奢靡,昏君无道,不修德政,妄戮无辜,听信谗言,任用奸妄。

    今日赵人大数已尽,秦代天前来报冤。

    简单说就是告诉整个天下,秦要把赵人宗室打死,是老天爷安排我们来的,全是因为你自己没干好事,老天爷不答应,秦是正义之师。

    王翦遂宣告赵人宗室,出来降秦。

    而后秦军合围,邯郸城被层层围困。

    至此时,便是天仙下凡,赵之亡国也不可能被逆改。

    围城次日,便有赵臣郭开带头,开城门以迎秦军入城。

    历史上,赵人宗室赵嘉,也就是赵迁的兄长,还曾逃离过邯郸,到赵境代地,自立为王了一段时间。

    但在这里,赵淮中早有布置。

    赵嘉等宗室秘密外逃时,被夜御府的密探抓了个正着,一次就将赵人宗室一锅端了,十分爽利。

    九月下旬,赵人宗室数百人,被押解回咸阳。

    宣告赵,彻底亡国。

    秦起兵攻赵是三月初春,至此刻九月已入秋,整半年。

    赵成为第二个被秦吞并的国家。

    这一年是始皇掌权的第三年。

    吞赵,对秦来说,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不仅是在旷世的功业版图上,又增加了厚重的一笔。

    吞赵,还让秦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获得了绝对的主动,国境大幅扩张,分别从三个方向,几乎对魏形成了合围。

    在战略意义上,有了更大的纵深,国运愈发稳固,不可撼动。

    当然,需要守卫的疆域也变大了,赵人原本的宿敌匈奴,也被秦继承了过来。

    而就在赵亡国之时,国运社稷图,乃至和大秦国运共存的混沌五针松,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Ps:恍然发现已经月末,给明天,也就是下月求个票,争取能加更~求订,谢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