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三百四十四章 风平浪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消息传到长安,李晔长长松了一口气,自己的脸面总算保住了。

  收复江州,等于关上了洪州的北门。

  周本的两万大军,瞬间就成了孤军,有被南北夹击吃掉的危险。

  周本自持牙内军精锐,不管后方,继续向洪州挺进。

  属于唐军的战机就这么降临。

  天复元年三月二十一日,刘知俊一万锐卒衔尾而至,周云翼五千轻骑日夜环伺。

  周云翼也许水军不行,但轻骑绝对是行家里手,日夜扰袭,周本军人困马乏,稍有不慎就被骑兵咬下一块肉。

  当刘知俊的一万大军赶来的时候,周本的牙内军精锐成了疲兵。

  饶是如此,淮南军依旧张牙舞爪。

  只可惜周本面对的是刘知俊与周云翼,唐军中的两名重将,两军战于建昌。

  唐军被压抑的怒火彻底释放,一方疲惫,一方怒火与士气高涨。

  周本大败,若非最后时刻淮南水军从鄱阳湖接应。

  周本很有可能是第一个被唐军斩杀的淮南大将。

  两万牙内左军烟消云散,唐军俘虏万人,阵斩三千。

  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有力提振了江西军的士气,也有力震慑了饶州的杨渥。

  江西之困局随着江州水军被攻陷而打破。

  杨渥的坏消息不止于此,眼见唐军稳住了江西局势,马殷令大将许德勋领二万水军助战,江淮水军的优势被进一步抵消,而洪州、江州在唐廷的策援下,反向钳制淮南军。

  更不利的消息是,饶州境内的百姓,在钟传治下二十余年,加上钟传本人向来仁厚,士民归心,反而是江淮军一路烧杀抢掠,激起了百姓的强烈反抗。

  鄱阳湖之东遍地烽火,乱民袭扰淮南军后勤。

  如此形势,杨渥的江西攻略也维持不下去,向唐廷上表请罪,称愿意停战。

  能谈最好,李晔也不希望真的与江淮军互相牵制,反而让朱温喘息。

  为了尊重钟传,李晔特意征询了他的意见,钟传当然不愿放弃饶州,江淮军在鄱阳湖的军事存在,始终都是悬在江西头顶的一把利剑,说不定哪天杨渥又一剑捅来。

  李晔不得已,遣派韩偓为特使,负责谈判事宜。

  一场不该有的大战,就这么消弭下去。

  谈来谈去,最终杨渥愿意放弃信州等地,只取饶州一地,境内的百姓来去自由。

  淮南近五万精锐驻扎在饶州,鄱阳湖里还有两万水军。

  唐军与江西军都没有实力收复,而且杨渥已经让步了,钟传只能接受现实。

  饶州等鄱阳湖以东百姓,纷纷西迁,归附钟传,由此也可见钟传在江西百姓心中的声望。

  李晔本着君子风度,归还了江州重镇,不过钟传出于防备淮南的心理,请求唐军驻扎。

  李晔令周云翼戍守江州,不干涉江西内政。

  外面的风雨停了,朝堂内的风雨又起来。

  弹劾王师范的奏章这两月都快塞满天心阁。

  李晔一面欣慰于军政分离的制度深入人心,一面又感叹于此事的棘手。

  若非王师范奇兵突出,还不知江西局势会糜烂成什么样子,说不定如原本历史一般,成为杨渥为数不多的功绩之一。

  不过规矩就是规矩,若是不表明态度,不知道多少人会效仿此事。

  弹劾王师范的人,多是清流以及韦昭度等世家余孽。

  他们很清楚王师范的底细,虽说是知州,但归根结底仍是武人,一个武人能成为知州,而文人不能成为将领,本身就令他们耿耿于怀。

  要知道在大顺二年,他韦昭度还是西川节度使,兼两川招抚制置等使,手握十万神策军,出将入相,风光无限。

  而自从景福二年之后,皇帝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不再信任他们这些世家老臣,反而大量启用底层武人。

  攻击杨崇本只是一个开始,和一个试探。

  攻击王师范才是高潮。

  就连新进的文臣也加入了阵列。

  李晔更明白他们是在恐惧,恐惧被一个新生的大唐抛弃,恐惧沦为新兴武人集团的附庸。

  当然,这件事从本质上,的确偏离了李晔原本的治国方略。

  深思熟虑之后,李晔削去了王师范江陵知州、辅军副总管的职务,改为枢密参军,从四品的枢密院官吏。

  这实际上也是李晔对王师范的考验,枢密参军看似无足轻重,但在李晔的国家预构中至关重要。

  朝野上下都不怀好意的盯着江陵,期待王师范能发挥武人传统。

  而处于惊涛骇浪之中的江陵,却意外的平静。

  王师范领着三五随从在江边垂钓,身后辅军各都头一脸愤然之色,似乎在期待着什么。

  这一年,朗州的武贞军节度使雷满离世,踌躇满志的雷彦威上位,频频向王师范示意。

  归州刺史赵武也表示愿奉王师范节制。

  就连声势日隆的马殷也在期待着王师范。

  谁让他是武人,谁让他父子两代都是青州牙将起身。

  “朝廷不公,末将等愿为王公讨个说法。”王师范年纪轻轻就被人称为王公。

  要说荆州三地的百姓,就是民风剽悍,一言不合就要搞事。

  军中的宣抚使已经提前被他们控制了,只等王师范一声令下就全部砍了祭旗。

  “你们退远些,这么多人吵吵闹闹,我还怎么钓鱼?”王师范一脸轻松,仿佛不知道这些人来干什么。

  几个都头你看我我看你。

  “怎么,我的话你们听不见?”王师范背对着他们,一股巨大的压迫随之而来。

  都头们情不自禁的后退几步。

  “哟,上钩了!”钓竿扬起,一尾青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王师范哈哈大笑。

  “将军,都火烧眉毛了,你怎还有心情钓鱼?”都头们嘴角都上火了。

  王师范挥手,“行了,你们懂什么,就你们几个泼才还想闹事,真当陛下的刀不敢砍你们的狗头吗?把宣抚使都放出来,好生赔罪,某明日就启程北上,你等好自为之,兴许过不了几年,我们还有相见之日!荆南是大唐的荆南,你们也是大唐的辅军!”

  都头们一个个面红耳赤,要说荆襄三地民风向来剽悍,却在王师范面前一个个服服帖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王师范左手提鱼,右手提鱼竿,扔下一地面面相觑的都头。

  天复元年六月,王师范欣然入长安,瞬间就打破了所有阴影中的窥望。

  荆南风平浪静,大唐也风平浪静。

  “卿乃国士,必不负朕!”枢密院中,君臣相见,李晔没有废话。

  王师范拱手道:“大唐有此兴势,全凭陛下苦心孤诣,臣岂能作乱臣贼子!再说陛下此举明降暗升,臣闻弦歌而知雅意。”

  李晔笑道:“好,也不枉朕如此看中你!”

  文武分制固然很好,但这世界上总有那么一小撮牛人,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当然,王师范还有牛到那个程度,不过人家年轻啊,只要思想不滑坡,进步的空间极大。

  任何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要不断改革,才能适应时政。

  比如边疆地区,远离中枢,战机稍纵即逝,总不能事事都要向长安禀报吧?

  赵二和老蒋就是这么事必躬亲的玩阵图战,才一败涂地的。

  随着唐军的力量的壮大,枢密院也要正式担负职能了。

  此前的枢密使韩偓不过是掩人耳目,李晔原本最合适的人选是刘鄩,而王师范一系列的表现,已经不弱于刘鄩。

  “诏令韩偓为江陵知州,荆南招抚使,辅军副总管。”李晔随即下令。

  在一系列的暗流涌动中,朝中文臣不偏不倚的只有韩偓,把他调离中枢,实际上也是在保护他。

  而赵崇凝,仿佛在一片清流的颂扬声中,逐渐迷失了自己,为清流魁首而沾沾自喜。

  只能说人各有志,在未来,这样的人,只能被李晔和大唐远远抛在后面。

  如今天下势力陷入均衡态势,是时候再一次整合内部了。

  争霸天下,有时候不是比谁更强势,而是看谁的内部权力架构更合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