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六百九十六章 清算迁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巨川的死,引起李晔的无限伤感。

  政事堂定谥号为文敏,李晔废朝三日,追封为河阳郡王,赠司空,配享太庙,全长安缟素。

  下葬于细柳城之北。

  李晔亲领皇室、文武百官拜祭。

  关中百姓自发拜祭。

  哀荣之盛,全所未有。

  也算对得起李巨川这些年为大唐出的力。

  其子侄贪墨之罪,李晔一概赦免了,但也罢黜了他们的官职,贬为平民。

  不过,李家人并非如李巨川所言的全是庸碌之辈,虽然仕途被封死了,却在经商上颇有建树。

  此后两百多年,都是关中首屈一指的大商贾。

  忙完李巨川的丧事,李晔又在香积寺举行了盛大的国丧,西征阵亡的将士近万人,虽然永远的葬在河中,但魂魄必须入忠魂寺。

  李晔还在香积寺守灵七日,以示对忠魂的感激。

  此番西征耗时四年,其中有一年半的时间在行军。

  大唐五年的积蓄全部挥霍一空。

  不过获得的利益同样是惊人的。

  灭喀喇汗、基马克、萨曼,拓疆五千里,取河中、七河流域、呼罗珊、花剌子模等富庶之地,疆土直抵里海,东西商路完全掌握在大唐手中。

  前后获牛羊、健马、骆驼近七十万头,得各族百姓两百万之众。

  喀喇汗与萨曼国的国库尽归大唐。

  巴格达的国库也被杨师厚所掳。

  金银财宝折合四千万七百万缗。

  也正是这些钱财,弥补了这次远征的亏空,也让李晔能拿出大批的钱,补偿流血流汗的将士。

  最主要的奠定了大唐天下霸主的地位。

  战争红利会滚滚而来。

  当然,国家大了,更考验统治者的水平。

  天下皆定,淮南却躁动不安。

  刘存打不下青州,只能后退,想缩回徐州。

  但圣人还朝的消息传遍天下后,淮南军一哄而散,只剩下刘存与一千余亲信遁入泰山为寇。

  李晔当即罢免刘存所有官爵,发出悬赏,又令山东、中原二道厢军围剿泰山寇。

  十余天的时间,刘存的人头便在送往长安的路上。

  其后,李晔以张承业为按察使明查依附太子叛乱之人。

  以武元登为寻访使,暗中调查。

  一明一暗。

  很快,参与太子叛乱之人纷纷落网。

  李晔看着长长的名单,除了太子属臣任圜、孟知祥、张格之辈,竟然还有皇城司统领赵义存,礼部员外郎赵赞图……

  户部右侍郎宋齐丘,也或明或暗的参与其中。

  尤其是赵义存和宋齐丘,李晔曾对他们寄以厚望。

  但转头就投入李祎的怀抱。

  这种事情,当然少不了世家大族,脚踩两只船是他们的常规操作。

  李、崔、卢、郑、王、杜、韦、柳等大族一个没跑。

  只有裴氏,跟太子是宿敌,没有投靠。

  军中也有不少将领投效。

  从朝廷到地方,从禁军到厢军。

  韩逊、景延广、朱友谦等等。

  明面上的战争是结束了,但人心中的战争并没有。

  长安仿佛又笼罩着一层阴云。

  所有人都望着天心阁,等待着最后的裁断。

  所有人都期待着李晔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点到为止。

  如同往常一样。

  毕竟圣人素来以仁德之名著称。

  然而这次他们错了。

  如果不是这些人这些势力的鼓动,李祎或许不会走到这一步。

  换言之,他们才是李晔真正的敌人。

  一直站在大唐将士百姓的对立面。

  大唐复兴,这些势力也渐渐复苏了。

  黄巢重重砍了他们一刀,但只要大唐没有倒下,他们的根就不会断绝。

  将士们在前面搏命,他们在后面掠夺利益。

  对李晔这样的开国之君都敢如此,更不用说对下一代的君主。

  古往今来,一个王朝的崩溃,何尝不是他们吸干了王朝的血肉?

  正因为他们吃干抹净,贪得无厌,才使得底层无立锥之地。

  耕者无其田,织者无其衣,出征将士连肚子都填不饱,国家虚弱,民族虚弱。

  中土或亡于异族,或重新洗牌。

  今日之李晔,站在帝王视角,才知道汉武帝为何要兴酷吏,迁郡国豪族居茂陵。

  “朕三十年栉风沐雨转战天下,毙外敌无数,然腹心之中,亦有内敌,二十万将士浴血西征,此辈在内欲行窃国之事,若不重惩之,朕愧对为大唐牺牲之忠魂,愧对三十年浴血之将士,愧对含辛茹苦之百姓!然天有好生之德,地有载物之厚,朕有不杀之仁,凡牵涉谋逆者,首恶必诛,协从者流放昭明国,降为化民!”

  一道诏令从长安传遍天下每个角落。

  孟知祥、房知温等太子爪牙被斩首,任圜、张格等文人被流放。

  宋齐丘、赵赞图等人降职,送入昭明国。

  赵义存无颜见李晔,自刎而死。

  有人松了一口气,有人不服气。

  对世家来说,只要不是斩草除根,他们就松了一口气。

  受到株连最多的便是淮南系。

  淮南已经成了太子的基本盘。

  淮南历来就是大唐的钱粮重地,又是免赋,又是开海,十多年的发展,造就了无数豪强。

  这些人不服气,在有心人的串联下,抱成一团,对抗朝廷。

  阻碍是迟早的。

  没人愿意跋涉万里,去往异域的河中。

  不过在大唐帝国面前,一个淮南显然不足以抵抗李晔的意志。

  玄武军、青龙军封锁海面,周云翼引五千轻骑南下,横扫汴梁、徐州,进入淮南。

  豪强势力土崩瓦解。

  一场浩大的迁徙由此展开。

  世家大族、地方豪强、罪将罪官罪军,连同家眷,一共二十七万人,浩浩荡荡分批向西迁徙。

  李晔拿出府库中的钱粮,沿途为他们准备好驿站。

  而这场迁徙,从天兴四年一直持续到天兴七年。

  当然,有利益的地方,从来不缺乏追逐利益的人。

  富饶的河中也吸引了不少中土商贾迁徙。

  有些退役的将士嗅到了机会,也举家举族迁往河中。

  不过,与李晔设想的一百万人口基数仍有很大差距。

  唐人若不能占据人口优势,未来必会成为隐患。

  只有主体民族站到绝对优势,才能避免各种纷争。

  李晔颁发了迁徙令,鼓励百姓自发迁徙,朝廷分地分牧场。

  关中百姓倒是响应李晔,不过关东应者寥寥。

  李晔只能强制迁徙汴梁、江宁、扬州等地百姓西迁。

  大唐人口最多的四个地区除了长安,便是这三座城市。

  每城的人口都超过五十万。

  还不算周边的小城。

  这么多年鼓励生育,也算小有成就。

  最主要还是占城稻的推广。

  宋真宗版图严重缩水,但人口却达到一亿,便是它的功劳。

  大唐如此辽阔,从辽北到广南,从东瀛到河中,纵横三万里,现有四千万人口远远不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