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百九十四章 围点打援
“段复兴啊……”
凤翔府城下的新筑大营,刘承宗端详战报。
看到焚楼赴死的段复兴,刘承宗的内心平静里带着少许复杂。
既有钦佩和遗憾,也有一点成人之美的愉悦。
他并不认为段复兴做的不对,也不觉得段复兴是个疯子,恰恰相反,他甚至心有惺惺相惜之感。
本质上来说,他们都生在大明,接受一样的教育,功名虽有高低,却都是大明的读书人,只是际遇不同走上不同道路。
这点儿差异,显然不妨碍刘狮子能理解段复兴的行为。
在他眼中段复兴的死法决绝且惨烈,但这不算不得好死,这是他所能想到,最好的死法。
段复兴一介书生得了功名,受朝廷官爵,食皇上俸禄,人是朝廷命官,妻母俱授诰命夫人,出人头地追求了,荣华富贵享受了。
叛军打过来,他去苟活?
国破家亡,无力回天转日,读书人还有最后一个兜底的答案。
这就是他所追求的命运。
正命。
刘狮子专门叫了携笔墨的羽林骑,将战报递去,说:“记下来,大明陕西参议段复兴,镇守乾州,城破亡于阵……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说罢,他又补了一句:“尸身被毁的事就别记了。”
城破之后,师襄麾下新降参将杨国栋,第一时间搜寻段复兴的下落,得知其死于城中格斗,寻来尸首大卸八块以泄鞭杀使者之愤,还把脑袋献给了张献忠。
但张献忠专门给刘承宗送来的战报,就完全没提段复兴尸身被毁的事。
要不是王文秀这边有师襄送来的战报比对,刘承宗都不知道有这情况,为此还专门派人给张献忠送了封信,询问这事。
就这尸身被毁的事,搁在别人身上,刘承宗就不问了。
反正来龙去脉都很清楚,杨国栋是个比较简单的人,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嘛,事情做就做了。
师襄还是有点缺乏安全感,战报上事无巨细不敢隐瞒,直接给王文秀如实报告。
本身这也不是啥大事,问不问、说不说都意义不大。
反倒是刘承宗在这件事上,察觉出师襄这个旅帅,跟新降的参将杨国栋倒是合得来。
俩人一个对上一个对下、一个对内一个对外,搭起伙来相得益彰,没准还真能让临洮旅从三线部队,往帅府二线部队挤一挤。
不过张献忠不吭声,刘承宗就得问问了。
毕竟架不住刘狮子对老张的期待啊,那都低到脚指头了,就没当个正常人。
张献忠不主动说,刘承宗根本不会往他老实不老实那个方向想。
他火急火燎让人送信,心想:你张秉忠别给我把段复兴吃了就行!
正巧,这会儿刘承宗前脚到让人记下段复兴的事,后脚传令兵就带着张献忠的信回来了。
其实张献忠看见刘承宗询问段复兴尸身的信,心里还挺复杂:又跟他想的不一样!
张献忠自打投了元帅府,最大的爱好就是揣摩刘承宗。
如果不是担心被人误会告密谋反,他甚至想召集旧部钻进小屋,没事儿就召开议事研究刘承宗。
偏偏有些时候揣摩没有用。
就好像段复兴这事,张献忠想不明白刘承宗究竟会喜欢还是讨厌。
因为张献忠自己经历过,看过大明县官死守城池,害他死了很多部下,那县官必须杀,但杀了之后,他心里又很复杂:这样的忠义之辈,若是自己的部下该多好?
所以他没办法揣摩刘承宗对这事的看法,它是动态的,可能刘狮子今天觉得杀得好,明天就会觉得杀得不好。
因此张献忠很机伶地做了两手准备,一边准备好盛放首级的石灰木盒,只要把头颅塞进去就能发快递了;另一边寻来军中二皮匠,搜集段复兴的尸身,一声令下就能恢复原样。
然后给刘承宗这边送来一封叙功战报,完全没有提及段复兴尸身的事,打算视刘承宗回信的态度,做出自己的选择。
万万没想到,刘狮子再一次不按常理出牌,回信直接问他:段复兴尸首怎么样了?
段复兴现在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在五体俱全和碎尸万段之间横跳,这让咱老张咋回答嘛?
只能硬着头皮说了实话:大帅想让段复兴怎么样,他就会怎么样。
刘承宗一看这信,心里猜出个八九不离十,当下也放心了,弹弹书信,自言自语道:“没吃了就好。”
中军营帐里,正在舆地图上指挥画师勾画敌情的王文秀听见他自言自语,他也没听清,便问道:“大帅?”
刘承宗摇摇头,笑眯眯地把信放下,对传令兵道:“回去告诉张部堂,我想让段复兴埋在乾州,让他别耽误时间,办好了赶紧带兵往凤翔来……”
就在他们说话的功夫,王文秀已经指挥画师将凤翔府周围的舆图绘好,一块块标注兵力的木牌放置图上,看得刘承宗心生迷糊。
他完全看不明白,盘踞于凤翔府西边的明军到底想干什么。
在他率军自西安府向凤翔府转移的时间里,王文秀跟明军在凤翔府爆发了十几次小冲突,基本上把明军番号摸了个差不多。
眼下宝鸡、散关、陇安甚至北边的陇州,全是明军扎下的一座座营地,汇集昌平、云南、四川、宁夏、延绥等地三万多人马,单是王文秀能准确指出将领姓名的就有六个营。
但是,让刘狮子最疑惑不解的地方也在这儿。
他转过头盯着舆地图,伸手指出几个明军营地,对王文秀问道:“这帮人想干啥,围我的点打我的援,疯了?”
围点打援是个简单且有效的战术。
通常来说这个战术执行起来很简单,包围弱小的、吸引强大的,达成拉扯、牵制、歼灭敌军力量的目的,同时保存己方重要据点。
但在此之上还有一个基础条件,就是首先得掌握战役主动权,即掌握全面情报且对歼灭速度有把握。
首先有快速歼灭被围军队的震慑力,其次要有击破援军的能力,才好实施围点打援。
刘承宗寻思大股明军自己钻进凤翔府,若列出堂堂之阵,打起了阵地战,王文秀这一万军队自然不够看。
可问题出在王文秀据守坚城,别说明军没有快速歼灭王文秀的震慑力,就算让刘承宗来打,他也没有这个把握啊。
其次,明军对东边的情报即使不说一无所知,充其量就是个道听途说。
俗话说百骑分张,可裹万众;千骑分张,可盈百里。
关中平原西部的三百里秦川,足足七千蒙古骑兵在塬上分兵牧马,每一个村庄、每一条要道,都在他们的监视之下。
明军的大队人马撵走他们自然是轻而易举,但小股传信骑兵,要想无声无息地从关中塬上过去,那无疑也是痴人说梦。
这种情况下围点打援?
刘承宗宁可相信,明军是耀武扬威,打算把自己卖个好价钱,盼着自己过来给他们关饷;都不会相信明军是在这儿围着罗汝才,妄想打自己援。
毕竟现在刘狮子实力雄厚,手上还有一堆新附降军能扔到战场前线表忠,既不怕明军攻城,也不怕明军野战。
唯独一件事,令刘承宗想到就面露恐惧,他对王文秀问道:“他们列营在西,不会是……想向我投降吧?”
王文秀镇守凤翔府,独自面对三万明军没怕过,可听了大元帅这话,脸都绿了,连忙摇头:“不会吧?不会,应该不是,大帅多虑了。”
凤翔府是元帅军此次东征的囤粮大营,王文秀是既管军又管政,刘狮子有多少粮草,都在他手里捏着呢。
眼下元帅军虎踞关中要务药物,但再没有人比王文秀更清楚,他们的外强中干。
本来凤翔府囤粮充足,各地的常平仓和富户打粮的收入,快撵上元帅府过去一年的收入了。
足够让四万元帅军用到冬天。
但随着东边两场胜仗,多了近两万张嘴,又给李自成、张一川九个营发了行粮,现在凤翔府的粮供养这支编制更加庞大的军团,就算用到七月底都捉襟见肘。
尤其是王文秀跟刘狮子会面,发现帅爷又把蜂尾针张振派回老家招降纳叛,饶是他年轻力壮,心脏一揪一揪的也快犯病了。
作为元帅府最亲近刘承宗的几员大将之一,王文秀过去不止一次从刘承宗口中,听说过其对甘肃降军的判断。
说他们的地盘太小、生产能力太弱,即使打下甘肃,也养不起甘肃几万降军,最终会被军队推着走向不可控制的方向。
但后来他们地盘大了,甘肃的可怕预言也并未发生。
偏偏如今在关中,王文秀觉得那个预言离他们越来越近了。
不过刘承宗只是随口一说,他只是害怕自己的存粮不够吃,眼下明军在凤翔府西部驻营颇有章法,看上去可不是打算解甲投降的架势。
看出王文秀的紧张,刘狮子轻笑一声,旋即正色道:“我看他们是有更要紧的事情要做,有什么事,比歼灭宝鸡城的罗汝才更重要?”
王文秀顺着这个思路问道:“兵粮?”
刘承宗缓缓颔首:“他们应该是粮草不济,想要放手一搏……我们兵粮够用多久?”
“七月吃净,降兵太多,难养。”
这个答案对王文秀来说有点难以启齿,他提议道:“大帅,当务之急是打破西安城,否则最多俩月,我军就得喝西北风了。”
“喔?”
刘承宗转头惊讶地看了王文秀一眼:“我给你的信,你没仔细看?魏迁儿那边传回口信,西安城里没多少粮,陈奇瑜把粮都运进潼关了。”
说罢,他抬手在舆图上指着西安府北部道:“眼下有粮的地方,是渭河北岸的蒲城、同州、韩城等地,打西安没意义……我们得让陈奇瑜把粮再从潼关搬回来。”
“即使不搬,也要挺到秋收,渭南的华州等地才有粮草可用。”
王文秀心中惊讶一声,问道:“怎么搬回来?”
“看李自成和张一川的本事了,他们在河南闹得厉害,我们在关西威胁小一点,他自然两害相权,迟早要把粮食搬回西安府城。”
“总之……”
刘狮子不再去看西安府,只将目光放在凤翔,道:“我们的粮食比他们多,先瞧瞧他们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随着统帅的意志传达至元帅军各营,三天时间里,元帅军与明军在凤翔府展开对峙。
没有互通使者,也没有谁率先发起进攻,只有往来的塘骑在河岸边互相射击、渗透、格斗、撤退。
然而诡异的是,愈演愈烈的小冲突,却始终无法使战斗升级,每当明军试图以超过百人的大队人马从渭河南岸渡河,向北岸追杀元帅军塘骑,大片大片的塘骑就会在蒙古骑兵的掩护下潮水般撤退。
不是塘骑那种缓缓撤退准备围歼的打法,而是不管不顾的收缩防线。
第一天,左良玉沉得住气。
第二天,他就受不了了。
第三天,再次收到元帅军对挑战不作回应的消息,左良玉气得把帐中能摔的东西摔了个干净。
他们的预设战场,是渭河北岸,因为南岸有宝鸡城,谁都说不准城里的罗汝才在会战时敢不敢跳出来。
而北岸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在突袭刘承宗的战术上,骑兵在南岸则难以快速运动,所以他们需要以逐步升级的冲突来作为借口,慢慢把军队转移到北岸。
否则邀战的样子太明显,担心让刘承宗先生出防备之心。
但现在可好,元帅军根本不升级战斗,意思明摆着,你们愿意渡河,就别小股渡,我把河岸都让给你,直接大股渡,我趁你渡一半把你踹下河。
这傻子才渡河!
“退退退,就他妈知道退!”
左良玉在帐中气得破口大骂,召来家丁道:“去问问曹文诏,我军还剩七日口粮,这仗到底还他妈打不打!”
家丁刚走,罗汝才的日常骂街就被送来了。
宝鸡城里的罗汝才,打遍康宁无敌手,靠的就是刘承宗一句言传身教:打仗得换位思考,敌人想干啥,你就不能让他干;敌人不想干啥,你就得逼着他干。
罗汝才也不知道明军三万多人在他身边围着,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但很明显,他们不想攻城。
所以自从发现左良玉不敢攻城,罗汝才就拿出了‘我是你祖宗’的态度,每日用弓箭向城外射信,信上没别的内容,就是骂街。
但凡城下明军将领,有一个被认出来的,罗汝才就让人放开膀子骂,从先人骂到后人,总结精神就一个字:怂!
你不敢攻我的城,你就是怂!
左良玉什么时候被人指着鼻子这样骂过?
此时又在气头上,他当即一掌拍在桌案:“不管了,告诉曹文诏、艾万年和龙在田,我要攻城,先杀了城里的罗曹操祭旗!”(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