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0269章 前进一步是疯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秦国有什么魔力,能吸引六国之士?
  
  是有高薪,是有豪宅,还是给咸阳户口?或许都有,但都不是关键因素。
  
  秦王荡认为,秦国的“撒手锏”是让人才感受到被充分尊重,找到施展平生抱负的平台。
  
  刘玄德三顾茅庐,请出孔明隆中对;昭襄王五跪请贤,得到范睢兴秦策,可谓旷古未有!
  
  秦国从惠文王时代开始,逐步建立完善客卿制度,虽然曾因郑国渠事件短暂地徘徊,但从整体趋势看,始终保持着高度开放的姿态,整个国家似乎是一个巨大的创业平台,空间巨大,机会开放,规则明确,赏罚分明,而能者趋之若鹜。
  
  在历史上,从秦惠文王至秦始皇的一百余年间,不仅魏才为秦所用,六国贤良皆以入秦为时尚。
  
  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楼缓,魏国张仪、范睢,燕国蔡泽都曾担任过秦的相国;客卿金受、寿烛、杜仓、胡伤,或文或武,都曾为秦效力。
  
  卫国青年胡伤数年之内由客卿升任中更、成为统帅精兵的实权将领,张仪、甘茂实现了出将入相的梦想,这些无疑都有巨大的广告效应。据学者考证,自秦惠文王时代起,有超过半数的秦相来自秦国之外!
  
  秦国把客卿制度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关中虽是秦土,却成为天下英才的共同舞台。
  
  多少六国之士怀抱火热之心,把秦国崛起当做自己的事业,报效秦国成为最大的奋斗目标。客卿助秦,外拓疆土,内强君权,平衡公族,为秦国塑造中央集权夯实了基础。
  
  魏才秦用,不过冰山一角,但已可知秦包含宇内之心。
  
  秦国志在高远,容人之短,用人之长,聚天下之才,皆为可用之人。秦法严明,有功者上,有失者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大时代风云激荡,秦终胜六国,有赖于虎狼之师,更倚重天下有才之士!
  
  灭六国者,借六国之力也,六国之败,先败于人才也!
  
  ”退朝!”
  
  辩不过樗里疾,秦王荡又不愿服软,只能用罢朝的方式,拂袖而去,只留下群臣在那里大眼瞪小眼。
  
  秦王荡回到后宫当中,心烦意乱,无心批阅奏牍,故而前往椒房殿,欲逗一逗自己的儿子嬴政。
  
  看着秦王荡抱着孩子,但一脸阴郁的神情,旁边的王后魏纾不禁黛眉微蹙,问道:“王上,你是有什么心事吗?”
  
  “唉!”秦王荡长叹一声,说道:“寡人无事。”
  
  “王上,你还要瞒着臣妾吗?有心事,不要都闷在心里,这样会闷坏自己的。”魏纾上前抓着秦王荡的手掌柔声道。
  
  “纾儿,你说得对,有些事情的确不能憋在心里,不吐不快。”秦王荡摇摇头道:“纾儿,今日寡人在大朝会上,指使弥子夏提出改革医疗,开启民智之事,改革医疗还好说,但是一提开启民智,群臣几乎都在反驳!”
  
  “樗里疾、甘茂、李昙这些重臣都先后反对,群臣当中,除了弥子夏无一人支持。大多反对,剩下的都在作壁上观。寡人实在想不明白,为何群臣这般保守?商君之法在秦国推行五十年,人人皆知商君之法,然其法已为古制,寡人认为已经不适宜秦国当下的国情了。”
  
  闻言,魏纾沉默了一下,继而说道:“王上,你认为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就一定是对的吗?”
  
  “此话何意?”
  
  “王上你是当局者迷了。臣妾虽是一个妇道人家,但也并非不谙世事。商君之法行于孝公之时,当时秦国衰微,国力不振,人人只有一腔热血而陋习甚多,多亏商鞅入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富国强。”
  
  顿了顿,魏纾又道:“谁都不敢保证商君之法是否适用于秦国现在的国情。严君号称大秦之智囊,亦是这般认为的。”
  
  “商君之法不可擅改,改则恐生大乱。”
  
  秦王荡苦笑道:“纾儿,怎么你说的话,跟严君所说的几乎如出一辙?”
  
  “这是臣妾的心里话。王上欲开启民智,让百姓都知书达理,想法固然是好的。但是王上想过没有,让所有百姓都能读书识字,何其难也?即便王上在各地广建官学,教书育人,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何去何从?”
  
  魏纾摇摇头道:“田地需要有人耕种,国家需要有人作战。秦国之盛,重在耕战,无怪严君等人这般反对王上开启民智。王上应当知道,人一读书识字,有了文化,有了思想,心思就会变多,难以琢磨。”
  
  “而且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何必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勤勤恳恳的劳作?何必抛头颅洒热血,九死一生的为国而战?”
  
  良久,秦王荡幽幽地叹了口气,说道:“寡人明白了。”
  
  外人劝谏秦王荡或许不好使。
  
  久居上位这么多年,秦王荡渐渐变得有些刚愎自用,对于谏言,他能从善如流。但是他自身的秉性与意志却很难更改。
  
  而魏纾不同,魏纾是他的妻子,是秦国的王后,是他的枕边人,对于魏纾的谏言,秦王荡或多或少就能听得进去。
  
  所以,同样的一番话对秦王荡说,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被魏纾这么一说,秦王荡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
  
  他试图改革教育,开启民智,这本身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太过先进了!
  
  俗话说得好,前进一步是疯子,前进半步是天才!
  
  何解?
  
  看看后世的王莽就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王莽改制,首先从货币开始,随后,推出新的土地、奴婢政策,然后实行“五均”、“赊货”和“六管”等等。
  
  程序过繁,方式过时,封赏过滥,变化过快,步幅过大,法禁过急,树敌过多,在充满矛盾的世道中,采用了不合进宜的政策措施,再加上连年灾荒和异族入侵,流民发难、豪强反叛等因素,造成了新朝的混乱和动荡。
  
  在各地的武装反抗期间,汉更始元年(23年),新朝在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王莽的祖父、父亲、妻子和儿子的陵墓也被乱民所毁,他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的渐台被乱民所杀,落了众叛亲离,身败名裂的下场。
  
  在古代的封建王朝搞土地改革,这不是作死吗?
  
  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
  
  但是这个“民”,并非普通的老百姓,而是那些公卿大夫,士子豪绅!
  
  秦王荡欲改革教育,开启民智,其出发点是好的,只不过并不适用于秦国的国情,更不适合在这大争之世中推行。
  
  秦国之强盛,有赖于商君之法,更得益于其奖励耕战的举措。若是人人都能读书识字,有了文化,有了思想,谁来为秦国耕战?
  
  魏纾看见秦王荡陷入了沉思,不由得上前抱住他的身躯,叹气道:“王上,其实你的这种想法是好的。开启民智,也并非不可,但是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对于普通的百姓,读书识字尚可,但绝不能让他们接受更为高深的知识,与士子争利,不然国家就会乱套的。”
  
  “纾儿,你有何想法,不妨直言。”
  
  “臣妾愚钝,也无对策。王上何不去请教严君?严君是为国之柱石,有着智囊之称,他一定会有更好的办法,帮助王上你解决这个困难。”
  
  闻言,秦王荡苦笑着摇摇头道:“纾儿,寡人若是去请教王叔,王叔必然劝寡人放弃这个想法的。何苦来哉?”
  
  “王上为何有此等念头?严君亦是开明之人,只要王上你的想法合理,他就一定会赞同的。”
  
  “嗯?合理?”
  
  “是啊。王上,你之开启民智,可为循循善诱,循序渐进,让所有秦国百姓都读书识字,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王上何不换一个想法,优胜劣汰?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得到重点培养,无论高低贵贱。”
  
  “善!”秦王荡这才茅塞顿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