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八章 中官之死 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ps:感谢本拉灯、奕风、busdriver、庄周914、Addict等兄弟的月票。
  
      作为李诚中的“好朋友”,韩全诲对李诚中推荐来的张茂安相当信任,张茂安入京之后便受重用,先入印信监,然后很快得到提拔,到了凤翔之后提为印监令,掌天子印绶。
  
      张茂安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但这个位置却极其关键,接触天子的时间甚至比韩全诲还要多,对天子和皇室的了解也非常熟悉。这个优势平时显现不出来,乱时才得见其机要。此刻张茂安将所思所想轻轻一点,随即令韩全诲和张居翰目瞪口呆,继而生起拨云雾见青天之感。
  
      三人一通议论,然后立刻开始行动。韩全诲带上张居翰和张茂安入行在求见天子,小黄门见是韩全诲,连忙躬身引进大门,值守的神策军士犹豫着上前拦阻道:“中尉是否稍待,某去通禀一声。”
  
      却被韩全诲怒目瞪视,厉声道:“咱家面见天子,何时需要通禀?闪开一旁,休要聒噪!”
  
      神策军士不敢再说,退到一旁,韩全诲等扬长而入。路上,韩全诲铁青着脸道:“神策宿卫,向掌于中尉之手,往昔之时,哪有此事?如今连个小卒也敢挡路了,可恨之极!”
  
      张居翰和张茂安都相顾叹息。
  
      天子行在本就不大,穿过两个院子,便来到天子所居的麟德殿。说是麟德殿,其实不过是三间联排大屋而已。
  
      到了麟德殿前,却听殿内传来一阵琵琶声,伴着琵琶声,有女子唱道:“飘摇且在三峰下,秋风往往堪沾洒。肠断忆仙,朦胧烟雾中。思梦时时睡,不语常如醉。早晚是归期。穹苍知不知。”却是一曲《菩萨蛮》。
  
      韩全诲等人驻足,默然片刻,张居翰低声问道:“此曲何人所填?”
  
      张茂安答道:“大家所作。”
  
      张居翰哀叹:“此曲不祥,大家已有穷暮之心……”
  
      韩全诲铁青着脸“哼”了一声,也不通禀,带着张居翰和张茂安直接掀帘而入。却见天子坐于胡凳之上,怀中抱着琵琶。一宫装妃嫔侍立一旁,眼中犹含泪水,却是昭仪李渐荣。
  
      韩全诲等三人行礼后向天子道:“大家,有密事启奏,请李昭仪出门侍候。”也不等天子发令,自让李渐荣出门。在门口守着。
  
      天子道:“韩中尉所为何事?李昭仪身子弱,还请韩中尉替李昭仪加件裘麾。”
  
      韩全诲一边让张茂安去寝室寻了件厚裘出门给李昭仪披上,一边道:“大家,事机不妙了!”
  
      天子这几年来一日三惊,早就已经对所谓“大事不好”、“事机不妙”之类的言语麻木了,听韩全诲来了这么一句,也不过挥了挥手。道:“中尉就直说了吧,究竟又怎样了?”
  
      韩全诲于是把李茂勋战败,投降宣武的事情说了,天子听后默然片刻,无奈道:“岐王败了,彻底败了……败了也好,败了便可以回长安了……回长安了,就有吃食了。不用饿肚子了……”
  
      韩全诲冷笑道:“大家想得甚好,可惜事与愿违……”向身后一让,将张居翰指给天子道:“此乃德卿,不知大家可还认得?”
  
      张居翰去卢龙担任监军之时,天子还没有登上皇位,但僖宗朝便已是枢密承旨、太府令,是内廷中有数的大宦官。天子依稀有些印象,辨认了一会儿,终于认了出来:“这不是张太府么,你怎么来了?对了。你是到……”
  
      张居翰拜伏于地,哭道:“大家……”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韩全诲在一旁道:“德卿在卢龙做监军使,奉了燕王之令,来见大家的。”
  
      天子眯着眼睛想了片刻,道:“燕王?是那个营州都督李诚中罢?唔,他如今是卢龙节度了……他让你来见吾,有什么事么?是来致谢的么?呵呵,这就不必了,又不是吾的功劳,都是韩中尉他们的功劳,谢吾就不必了,呵呵……”
  
      张居翰心中一酸,磕头道:“臣……死罪!”
  
      韩全诲不耐烦道:“德卿,快些说事,时间紧迫,来不及虚礼!”
  
      张居翰深吸了口气,道:“朱氏逆贼,兵围凤翔,此事已天下沸扬。燕王早已下定铲除奸贼之决心,决意恢复大唐朗朗乾坤,奈何势单力薄,尚无力进击朱贼。故此命臣前来凤翔,面见大家,商议一个妥善的办法,以存大唐社稷!”
  
      天子呆呆的看着张居翰,良久,眼眶忽然红了,喃喃道:“大唐社稷……大唐社稷….存得了么?封了那么多王出去,却不见有一个忠心的,吾在凤翔困了那么久,至今也不见一兵一卒……”
  
      韩全诲道:“大家怎么说这般丧气话?勤王诏书一出,天下响应,晋王已经点起大军,正在晋州和朱贼厮杀,蜀王也已经兵入山南,燕王派了专人,前来扣阙面圣,这不都是忠心么?大唐天下垂三百年,功德自在人心,怎么就存不下去了?”
  
      张居翰也拼命点头,道:“大家一定要振作,振作啊!”
  
      天子咯咯一笑:“好吧,振作,嘿嘿,燕王让你来,想要说什么?”
  
      张居翰道:“朱贼已在洛阳整修宫室,此事天下皆知,大家若是离开凤翔,必然要被挟持去洛阳,一去洛阳便恐遭祸害。燕王命臣前来,想要请大家移驾幽州……”
  
      天子皱着眉看向张居翰,又看了看韩全诲,忍不住嗤笑道:“移驾幽州?吾听了中尉的话,移驾凤翔,结果如何?就算朱贼不来,岐王就会善待吾了么?吾颠沛流离十多年,早就看透了,移驾何处不都是一样的么?再者,怎么移驾幽州?城里都是凤翔军,城外都是宣武军,你们说说,吾怎么移驾?”
  
      所谓“移驾幽州”,也不过是韩全诲、张居翰、张茂安三人想出来的说辞,这是根本办不到的。于是张茂安凑了上去,向韩全诲和张居翰道:“陛下确实无法成行,中尉和监军就莫再提了。不过小臣倒是有个主意,却不知是否可行,还请中尉和监军也帮着琢磨琢磨。”
  
      韩全诲立刻配合道:“快说!”
  
      张茂安道:“朱贼定是要劫持陛下去往洛阳的,这恐怕改变不了。陛下若是去了洛阳,自然九死一生——小臣言语无状。还请大家恕罪,因此咱们得想个主意,就算陛下去了洛阳,也能保住大唐社稷,不令朱贼奸谋得逞。”
  
      天子看着张茂安,不置可否。韩全诲和张居翰都催促他快说,于是张茂安续道:“干脆,趁汴军还没入城,咱们抓紧时间办好这两件事:一,请立太子并监国,大家一旦有难,便请太子身登大宝;二。请中尉和监军使护着太子悄悄潜离凤翔,前往幽州……如此,就算陛下被朱贼掳到洛阳,也无性命之忧了。到时候朱贼不得不依仗陛下,哪里还会加害陛下呢?”
  
      韩全诲和张居翰当然早就知道这个主意,张居翰还不太擅长演戏,脸上微微一红,不发一言;韩全诲则装作大喜过望。向天子叩首:“此计大妙,请大家速速决断!
  
      天子本来不抱任何希望,并且一直觉得眼前的三人是在做戏,但听了这个主意后,也不禁意动,暗自沉吟,细细思索其间的利弊。想来想去,都觉得无论韩全诲、张居翰和张茂安究竟存了什么不可告人的居心,这条计策确实是保住自己性命的最好办法。
  
      过了片刻,天子缓缓点头。韩全诲、张居翰和张茂安大喜。
  
      但天子又犹豫道:“为何不去河东,晋王一向侍吾以忠,且河东军兵威强横,太子去往河东,好歹也有个依仗。”
  
      张居翰立刻道:“万万不可!晋王虽然忠心,但河东为宣武征伐的一线首要,去岁之时,曾被宣武军围困达半年之久。且河东与宣武连年大战,早已困乏不堪。不瞒大家,臣在晋王身边日久,深觉实事艰难。太子若是去了,便是自陷险地之举,实属不智啊。”
  
      天子想了想,觉得张居翰说得有道理,但仍然有些担心:“就是不知燕王是何等人物,对大唐是否忠心?”
  
      韩全诲神秘一笑,道:“大家不必多虑,不瞒大家,燕王实乃天家血脉!”
  
      天子大奇:“吾怎么不曾听说?”
  
      冯道和韩延徽请张居翰转交的奏折中,专门提及过李诚中的身世问题,并言之凿凿的证实,李诚中属襄王一脉,是李煴的嫡孙!这条理由也是幽州文武认为李诚中应当封王的一个重要原因。
  
      韩全诲催促张居翰将奏折呈上,天子随即展开阅览,他先是看了开头的几句,奇道:“李节度封王的诏书早就发了,怎么还来求告?”
  
      韩全诲便将崔胤擅压诏书的推测说了,于是天子点了点头,继续阅览。
  
      等看完之后,天子长舒了一口气,道:“原来如此……只不过,襄王当年僭称伪帝,被朝廷斩了,却不知燕王怎生想的?”
  
      天子说的是中和之变的故事。当时僖宗皇帝在位,被田令孜挟持到了汉中,汾宁节度使朱玫在长安拥立襄王李煴为帝,改元建贞,以图把持天下大权。事败后李煴被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斩杀,只当了几个月的傀儡皇帝。公平来讲,这件事情中,襄王李煴并无篡逆之心,是实打实的受害者,僖宗皇帝也没有怪罪过他,王重荣将李煴的首级送到汉中行在的时候,僖宗皇帝还着实为他感伤了许久。
  
      现在天子谈到这件事情,并没有担心襄王后人是否会篡逆的想法,反而是担心李诚中会不会对襄王的死耿耿于怀。
  
      张居翰道:“襄王当年也是为形势所迫,情非得已,要怪就怪扰乱朝纲的朱玫,大家想必能够谅解。襄王被王重荣所杀,与天家无干,对此,燕王是很清楚的。总是天家血脉,怎么可能记恨在心呢?大家不必多虑。”
  
      这件事情揭出来,令天子忽然又重新振作起来。他振作的不仅仅是自家有了活命的机会,而是因为他完全没有想到,李唐皇室居然重新有了可以掌控的军力!这可是李氏数十年来莫不孜孜以求的愿望,却于不经意间实现了,哪怕这支军队的掌控者是襄王后裔,那也是皇室血脉!
  
      天子沉如死水般的内心又重新激荡起来,他的眼神逐渐明亮了。
  
      最新全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