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下河村(1/2求收藏推荐)
“海哥……海哥?”
刚吃完午饭,瘸子堂弟就找了过来。
“怎么样?今天还顺利吗?”张海连忙询问,对今天堂弟单独出去还是有些担心。
“呵呵,放心吧哥,一切都很顺利,我马上就把钱转给你!!”
说着瘸子就给张海转了三万五千多块货款,比昨天的还要多两千块,利润相应的也增加了好几百。
“好小子,今天表现不错,我把工资发给你!”说着张海又给堂弟转了一千五百块。
瘸子看到转账提示后,顿时惊讶不已:“哥,这是不是太多了??”
“多啥多?放心好好干,以后还会更多呢!”张海笑了笑,自己赚到是堂弟的十倍。
“嘿嘿,哥,那就谢了啊!”听到堂哥的话,瘸子顿时开心的笑了起来。
他可是从来都没赚到过这么多钱呢?而且这才一天的时间而已,要是在加上前几天的收入,才短短三四天的时间,他已经收获了三千五百多块。
“谢啥谢,你赶紧回去休息,晚上咱们还要收货呢!”
张海觉得这是堂弟该得的,要不是堂弟帮忙,自己一个认怎么忙得过来,
而且现在大家都向钱看,即使是亲兄弟,相互拆台,见不得人好的也多了去了,因此张海觉得自己能找到一个像瘸子这样可靠的助手可不容易。
说实话,在村子里张海能信任的人真不多,也就瘸子和大牛两个从小玩到大的小伙伴。
瘸子是那种很讲义气的人,大牛为人更是老实憨厚,从不会干损人利己的事情。
本来张海也想带着大牛一起做生意,可惜大牛家里养着七八头肉牛,每天割草打扫卫生,忙的脚不沾地,所以张海就没让他一起。
等瘸子走后
张海带着同学们就去游览大峡谷景区,
小清河大峡谷,号称地球上最美里的峡谷,有西南小三峡之称。
这里不仅风景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两岸还有许多少数民族村寨。
“海子,我们现在要去哪里?”坐在车上,华子好奇的向张海问道。
“我们先去下河村,那里是青山保存最完好的布依村寨…………”
说起布依族,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在这附近几个县市,布依族都是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而布依族的蜡染工艺品和美食也是最吸引游客的东西,
大约五六分钟后,张海开着车带着大家就来到了下河村。
刚走进村里,就看见村口的广场上,摆放着七八台纺车,穿着传统布依服饰的妇女们摇晃着纺车正在纺线。
这些棉线有白色的,也有蓝靛染过的蓝线,第一次看到少数民族纺车的游客们纷纷惊呼一声,跑过去围观。
还有不少大胆的直接上去询问,甚至还有几个小姑娘,直接下场亲自体验一番,玩的不亦乐乎。
“张海他们弄这纱线干嘛呀?”李玥儿非常好奇的向张海询问。
“这是用来织布的,梭子在织布机上来回穿梭,就将纺车纺出的棉线织在了布上,待会儿我带你们去看看就明白了!”张海笑了笑介绍到,
对于纺纱和织布他非常熟悉,因为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他就跟着村里的妇女们纺纱了,每天要是干得好也能赚两三块钱,一个价钱下来,怎么的也能赚六七十块,一半的学费也就解决了。
至于织布,他们村不少人家以前都有织布机,在农闲的时候,妇女们自己买来棉线,自己织布,织好的布用染料一染,就可以做成衣裳或者床单被面。
记得自己小时候,这种土布的床单,还是结婚的时候的嫁妆呢。
“啥?土布的床单还能做嫁妆?”从小在城里长大的李玥儿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因为这种床单似乎也太low了吧?
其他小伙伴也觉得有些惊讶,因为他们小时候好像也没见过这么寒酸的嫁妆吧。
“当然,不过也那都是新世纪之前的事情,2000年之后大家都换成了毛毯或者漂亮的印花床单。”
张海微微一笑,不是自己和大家有代沟,而是这地方的以前真的很落后,在十多年之前,完全就是个鸟不拉屎的村子,哪像现在旅游这么火爆。
听到张海介绍以前的下河村,大家都觉得变化太大了,因为搭上了旅游发展的快车,现在的上河村家家户户都脱胎换骨,年收入少说都有十来万,比大部分青山县城的人都要过的滋润。
穿梭在村中的青石古路上,望着石板上的马蹄印,感受着千百年的历史沧桑,西南马帮,这是穿梭于西南上路上的搬运工,将四面八方的特产,运到小清河边,而下河村就是以前马帮们休息的站点。
“看到没有这些就是以前的拴马石,墙上的照片都是清末民初时马帮们的老照片。”
看着照片上那些马鞍,马铃铛,马笼头等马具,大家都看得很仔细,从中感受大了浓浓的历史气息。
看完了路上马帮的历史资料,张海就带着大家起观看织布机,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第一次亲眼看到这东西,四个同学都觉得非常的神奇,拿出手机咔咔的拍个不停。
看完了织布,大家又去看蜡染,几人还花了十多块钱买了一小块布料,给自己染了一块小工艺品。
特别是两个女孩,真的非常心灵手巧,第一次做蜡染,就做得有模有样,乐得两人小心翼翼的将蜡染方巾收起来,还买了几块准备带回家送给家人。
“走咱们去那边看看工艺品!这里的工艺品都还不错,大家要是喜欢,可以买一些回去。”
在村里逛了一遍,张海带着大家就向村口的供应品店铺走去。
这里的工艺品全都是村民们的手工制作的,其中就属布依花包和各种彩绣腰带方巾最受游客们喜爱。
看到这么多精美的收工工艺品,大家都非常喜欢,特别是小富婆李玥儿更是买了不少,不一会儿的功夫,就为这里的旅游发展贡献了三千多块。
其他人虽然没有李玥儿这么阔,但也都买了几个小件留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