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一十一章 迂回进攻
有工厂就要有工人,特别是有经验的管理人才,以及高级技术工人,这些都是平时难寻的人才。
幸好股灾时期最不缺的就是大量失业的人才,罗峰已经雇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管理层,还有一些必要技术工人,大家已经根据他画的魔方结构图设计好了模块,只等设备到位后,工厂就能开始运转了。
这些人工作积极性很高,他们即便没有失业,但在全球经济低迷,大小公司普遍困难之下,在原来的公司不得不降低薪水,甚至难以按时领到薪水,或只能领一部分薪水。
但再不满,这些人也只能接接受现实,因为外面还有一大堆失业吃不上饭的家伙,这个时势能有一份填饱肚子的工作就不错了。
这就使得罗峰的公司和工厂格外有吸引力,除了工资相比股灾前没有下降外,这些人也相信罗峰、萧炎等人的企业不会突然倒闭,前途和钱途都更有保障。
萧炎的香皂厂,罗峰的玩具厂和饮料厂都建立的很顺利,每个岗位放出来都是多人竞争,许多有工作的人才都想跳槽过来。
两人自然是优中选优,所聘之人无不是双商高,意志力坚强的能兵强将,其中一些人即便道德品质算不上高,但也不会是灵魂瑕疵五处以上的混蛋!
罗峰按原计划是准备开设饮料厂,现在暂时推后了,大佬没时间给他弄来可乐配方,“魔方”又是投资更少,短期内收益更大更快的产品。
所以先搞玩具厂,再弄饮料,这是更合理的顺序。
吴邪这边暂时没什么项目要搞,他也没有时间做生意。
他的唱片发售一个多月了,公司在月底拿到了各地的大致销售数据,其中香港的统计数据最准确,整整5万张唱片已经销售一空,最近追加的1万张唱片也开始见底,这个月还要再补货一万张,目前在香港卖出了大概6万张唱片。
台湾的销量并没有预期般强劲,主要是这张唱片以粤语歌为主,所以在台湾市场不是特别火爆,但与香港相似的销量还是让吴邪很满意。
台湾算是吴邪目前最看重的唱片市场,公司的市场调查部得到一组数据,76年香港地区大概有八万部各种档次的唱机,也就是说现在最多有十万人拥有播放设备,所以才鲜有销量高于五万张的专辑。
台湾地区好一些,大约有二十万台以上的各种档次的唱机,这使得唱片有机会卖出十万张以上的销量。
这几年,随着唱机价格逐年下降,特别是受“中原唱片”旗下的高质量唱片刺激,很多家庭会开始考虑把唱机当做家用电器的必需品。
原本位面,港台地区的唱片销量是在八十年代后才加速增长。
吴邪有能力促使这个进度提前两年,他的唱片即便没有本地化,光是曲调和旋律就称得上世界级,至少今年在全世界也找不出一张专辑能把他比下去。
公司也正积极组建“创作部”,他的这些歌将来都会根据各地市场进行本地化二次创作。比如那两首在香港极受欢迎的“爱情陷阱”和“夏日寒风”,将来都会交给创作部进行国语版、韩文版、日文版的本土化填词,然后将改编后的歌曲重新在该地区发售,也可以交给公司旗下的其他歌手,甚至它国歌手演唱。
这也不是什么创新,欧阳菲菲、邓丽君的歌就大多有国语版、日文版和英文版,曲调都一样,区别是填词不同。
全球四大唱片公司都会把一首红歌改成无数种语言版本,然后在世界各地发行,这也是唱片公司运营的常态化了。
所以,大佬抄得这些原本位面的粤语红歌,并非是让自己人没有活路,而是这些歌本就是从日文歌改来的。
他现在抄得是粤语版,实际上是在扼杀原版,日本人就算弄出了旋律近似的歌,那也算山寨,将来会被吴邪粉丝无情嘲笑,至少“借鉴”的帽子摘不掉。
这也证明一首歌,最重要的还是曲调和旋律,“曲”才是一首歌的灵魂,所以一首红歌才可以改成几十种语言,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广为传唱。
东南亚地区的唱片销量跟台湾差不多,公司根据出货量计算,东南亚各国大概卖出了5万张唱片。
这样一计算,在韩国和日本市场暂时无法进入的情况下,他的第二张唱片发售一个月后,依然卖出了20万张,而且在各地区销量惊人的一致。
5月份,各地的经销商都传来要求补货的传真,看来他的这张唱片还会再畅销一段日子。
然而,当财务部计算收益时,吴邪却发现唱片带来的利润不多,这东西还不如电影好赚。
这里有他的原因,现在黑胶唱片的成本已经很低,但是吴邪对于自己的唱片质量要求极高,所以他选择的是业内顶级的发烧厂和黑胶盘,也就是在用料上太下血本。
这样做的结果是,每一张黑胶唱片在成本上要高得多。而且与国际唱片公司在全球动辄能有上百万张的销量,他这边最多几十万的订单量,又会使得单张唱片的成本再度增加。
此外,他对录制的要求也极高,前不久组建的那间世界顶级录音室固然有牌面,录音质量在全世界都首屈一指,现在已经是所有香港歌手趋之若鹜的录音室,但是成本方面自然也高到了没朋友。
吴邪也知道自己的唱片光是各项成本加起来就至少要十块钱,这还不算公司的运营资本,打造录音室的巨额投入,唱片发行前后的巨额推广费用,如果把这些都算进成本后,那显然要卖的很贵才能有利润。
“中原唱片”发给各地经销商的进货价格是统一的30元,同时为了不让各地经销商乱加价格,公司还规定了各地的最高售价。
就拿香港来说,所有唱片店和音像店,全都是统一的59.9港币一张。
台湾换算成港币也差不多是60元,东南亚各国根据当地经济条件会略有差别,最便宜的地方能压缩到50元,但也不会更低了。
公司也会给这些地区的经销商一定程度优惠,比如把出货价压到每张25元,这样大家都少赚一些,否则价格太高在一些地区实在卖不出去。
这个价格与现在的物价一联系,那是真的贵!
但与全世界的畅销专辑作对比,那这个价格又不算高。
吴邪这张换算成美金才十几刀的超高水准专辑,如果搁在美国和欧洲市场进行本地化适应,真的是非常有性价比的一张专辑。
但怎么说呢,这时的唱片有点像30年后的主机游戏,亚洲地区除了日本,主要是设备太少,购买力也确实不如经济发达地区。
所以唱片要说赚钱也真的赚钱,但必须能走量才行,于是发行渠道就很关键了,这也是吴邪现在最苦恼的问题。
这时的香港唱片市场还不大,6万张销量就已经破了纪录,能卖到十万张简直就是神话!
此时的香港总人口才四百万人,这里有多少人买得起最少五百块起步的黑胶唱机?又有多少人会花5%的工资来购买一张专辑?
台湾市场比香港大个三四倍,但就算是一张国语专辑,真能卖出二十万张也是极限了。
再看看日本市场,榜上歌曲都是动辄百万张起步,关键是唱片价格也能卖上去。
光是这一地的市场,就不知道能养活多少家唱片公司和从业者,这也是索尼唱片利用日本市场能成为全球四大唱片公司的依仗。
吴邪要冲出亚洲,日本市场就是必争之地,所以未来他会出现在更多的电影里,还必须是容易吸粉的电影和作品,这才能帮助他冲击日本和欧美市场。
这里的两个最关键的字就是“市场”。
原本位面,内地乐坛为什么举步维艰?为什么直到17年以后才开始有起色?
答案很简单,因为国内的唱片公司发展不起来?
那为什么国内的唱片公司会发展不起来?
答案更简单:因为市场上盗版横行,没人买正版,也就等于没市场。
这个问题问到这里就不能再往下问了,那个时代很难纠结版权的问题。
但可以肯定的是,正版专辑卖不出去,唱片公司就赚不到钱,也就就没动力去挖掘歌手,扩大规模,创作更多优质的歌曲。
这就是市场化的必然结果,所以不光音乐,游戏领域也是一样悲剧。
其实在九十年代初初期,还真有一批唱片公司和游戏公司问世,优秀的原创作品也真不少,但在无情的市场打击下,这些幼苗基本来不及成长就被淘汰了。
后来大家发现,何必要那么费力去原创,只要“扒歌带”就行了。
所谓的“扒歌带”,即用临摹的方式将欧美或港台流行音乐的旋律、配器记录下来,再交由本土歌手演绎,说白了就是赤裸裸的抄袭。
但当时一张这种“扒歌带”的口水歌磁带动辄能卖到几十万张,甚至上百万张。
这就是市场的强大效果,别看这些磁带只卖十几块钱,但是制作成本低廉,两三万块就足以搞定,卖出几十万张便是几百万净利润,这在九十年代初期比房地产还要好赚。
“市场”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娱乐领域,它对尖端领域的影响更大,比如现代工业的核心半导体行业,比如电脑和手机行业的灵魂软件系统,这些都需要市场才能做大。
就拿“半导体”行业来说,国内直到1990年,全国电脑加起来还不到一百万台。
但是半导体集成电路中的任何一个品种都要上千万片才有开箱率,这就是说你的自我品牌电脑至少要能每年卖出一千万台才能承载,否则全年的利润还不够投一条生产线。
这还是在九十年代,后来芯片类的生产线一路暴涨,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二十一世纪时,一条芯片生产线的价格已涨到20亿美元,那时没有每年上亿台自我品牌电脑的销量,都无法支撑一条生产线的投入。
但是国内电脑巨头联想在千禧年的纯利不过十几亿人民币,也就是说,联想那时拿出全年利润才能投一条生产线的几十分之一的钱,那还玩个屁啊!
这就能知道,为什么苹果能用自己的电脑和手机系统,为什么能对微软和谷歌说“不”。
因为苹果的客户群体足够庞大,每年的销量足以承载它去开发自己的系统。
这个貌似扯远了,现阶段的“中原唱片”算是大佬宿主里最不赚钱的公司。
即便按今年能卖出三十万张的神奇销量计算,其收入也不过四百万港币,净利润可能还不到四百万。
但是不赚钱也得做,现在是“前人种树”的阶段,等到越做名气越大,越做渠道越多,销量早晚会出现井喷的一天。
5月1日,珍妮小姐姐的ep专辑终于发售了。
这张专辑一共收录了六首歌曲,除了三首是《射雕英雄传》中的老歌,三首新歌“only.a.womans.heart”、“再度孤独”、“谁可改变”,一经推出便占据了各大电台广播。
那首“only.a.womans.heart”更是引得宝丽金、百代和索尼前来寻求版权合作,这也说明现在还是英文歌更有国际市场。
这种合作要求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当初吴邪的专辑推出后,这些公司就已经来寻求合作。
但是吴邪没有答应,因为他们并不是要帮自己打入国际市场,而是想买走海外改编权,交由他们旗下的歌手演唱。
吴邪却要求自己进行本土化,然后交由这些公司发行,分成方面可以有一定让步。
但是这些公司不愿意这么玩,他们才不会帮吴邪打入国际市场,反而千方百计阻挠他的歌曲进入日本和欧美市场。
这也是现在的唱片公司最喜欢用的招数,甭管你的作品有多好,只要人们听不到你的歌,那就什么都无从谈起。哪怕我山寨了你的歌,也没人知道,甚至会认为你才是抄袭者。
这个没办法,谁让现在没有网络,人们全靠电视新闻和报纸杂志了解世界,只要这些媒体故意模糊化处理,鬼知道相差一两年时间,到底是谁先出,谁后出?
就算后来人们知道了,但可能已经让你晚了几年打入该国市场,那时你的歌可能已经不算牛逼了,因为早已有很多类似的歌曲让人们审美疲劳。
这也是萧炎为什么要拍一部音乐电影的原因,这也算曲线救吴了。
既然你不让我进入发达地区的唱片市场,那我就把这些歌放到电影里,通过电影来迂回打入你的市场。
吴邪为什么在电影里一口气弄了6首英文歌?
因为英文歌才是国际主流,他要用“饱和式”攻击在全球造成轰动,利用一部现象级的电影让全世界都知道他的名字。
那时不光日本,欧美地区也会有许多中档唱片公司主动前来与中原唱片合作,那时他最迫切的市场就打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