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六十章 3000万比索赔偿金
当大清国护侨军正式出发开往墨西哥的时刻,当真是举世哗然。
全世界的记者都竞相报道起来,《纽约时报》认为,大清国护侨军抵达墨西哥乃武装巡视,南美华人撑腰,但必然不会对墨西哥反政府军动手,可派遣五千陆军与一千多护员前往,耗资百万银两,实乃多此一举。
法国《巴黎评论》认为,清廷此举实乃没落帝国的无病呻吟,但对全世界华人来说却是一道荒漠甘泉,对华人的自信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墨西哥国内正在发生动乱,如果大清护侨军能够顺利抵达墨西哥,将让南美诸国重新审视大清国和海外华人的作用和意义。如今美洲大陆处处排华,护侨军定然能够减轻华人在海外的遭受的不公与压力。
世界各国报纸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护侨正确,有的认为多此一举,但总体说来大家对大清国还是持正面评价,并且谴责墨西哥反政府军的暴徒行为,尤其是墨西哥暴徒虐杀华人的行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诸国对墨西哥予以强烈谴责,甚至派遣调查团前往调查事实真相。
而此时墨西哥政府终于意识到这个东方古国并不是口头威胁,而是真正的要出兵墨西哥了,可惜此时的墨西哥连一艘正经的军舰都没有,各地军阀不听中央号令,反政府军与政府军持续交战,迪亚斯总统无力控制局面,面对如此威胁,他只能立即找到大清国驻北美公使张荫棠,希望大清国能够停止这次护侨行动。
张荫棠是大清国驻北美美国、墨西哥、古巴、秘鲁公使,因托雷翁惨案来到墨西哥城,其主要公务与美国接触,因此墨西哥一切事务主要有代办沈艾孙负责。张荫棠没有想到祖国会这么给力,不单单让海祈号巡洋舰从大西洋向墨西哥出发,还从国内派遣陆军过来,虽然事后得知这一次行动并不是大清国主动派兵,而是将士们出于义愤自荐的行为,可毕竟这一次的护侨行动是国家行为,让多少海外华人热泪盈眶激动万分。
迪亚斯主动找到张荫棠,多少让大清国驻墨西哥公使官上下骄傲万分,往日谁也没有在乎的大清国驻墨西哥公使馆一下子成为了热门地方。当西方报纸文字将大清国护侨军出兵墨西哥的消息传到墨西哥国内的时候,震惊了整个墨西哥,尤其是反政府武装,更是瞠目结舌,那些眯眯眼没鼻子的中国佬居然真的出兵了?但是中国人能打仗吗?谁见过中国人打仗?所以尽管墨西哥人震惊,可远远没有达到吓得战战兢兢的地步。
张荫棠立即与领事馆内众人商议,代办沈艾孙更熟悉墨西哥这个国家,他立即提出几点要求:赔偿损失,杀人偿命。张荫棠则将此全权交予沈艾孙,并由沈艾孙出面与迪亚斯谈判,沈艾孙对迪亚斯提出要求:“对于此次墨西哥华侨造成的损失,墨西哥政府应当赔偿3000万墨西哥比索。”
其实3000万比索的确是狮子大张口,沈艾孙因为王永安的护侨军显得有一些过于骄傲,彼时《纽约时报》也对这个数目表示惊奇,因为3000万比索相当于当时墨西哥1年的国家收入的三分之一。如果按人头赔偿就是1680万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一年海军军费的一成。
迪亚斯这次真的是吓住了,墨西哥政府哪里拿得出3000万比索,如果有这么多钱,他早就武装军队进攻马德罗领导的农民游击队了。
迪亚斯被后世称之为墨西哥最大的独裁统治者,可墨西哥黄金时期就是在迪亚斯统治的这三十年中。迪亚斯认为,墨西哥共和国想要发展必须拥有强大的工业,因此他统治期间大力发展经济,而为了加速经济发展,他一改墨西哥农业国家的面貌,强制要求农民种植经济作物,采用大规模农场经济取代自耕自足的小农经济。而为了从农民手中掠夺土地,迪亚斯强制收取高额的农业税,导致许多农民破产,不得不变卖自己的土地,逃到城市中成为廉价劳动力。
当时迪亚斯实施了一种土地没收制度,凡是不能拿出地契的个人和集体的土地,国家均可以无偿没收。而当时许多印第安人村社的土地本来就没有地契,就算在之前的时代,印第安人对公社土地的集体所有也是约定俗成的,而到了迪亚斯时代,反而不合法了。
通过一系列的强制性措施,迪亚斯统治时代成为墨西哥自从独立以来最稳定、安全时代,迪亚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墨西哥也成为了拉丁美洲经济龙头。但是富裕的墨西哥的官员、军阀、买办和寡头们以及他们的亲戚,对于大部份下层的混血人和印第安人,生活压力日益沉重。他们或是失去赖以为生的村社土地而涌入城镇并成为墨西哥早期的工人接级,缺少保障;大部份继续在农村生活的人也由于缺少或没有土地并面对庄园主和税务官,在统治阶级的压榨下,墨西哥农民生活艰难。
迪亚斯在对外关系上和墨西哥独立以来其他总统大不相同,迪亚斯与世界各国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迪亚斯意识到与外国势力发生冲突不仅会使国家秩序混乱,经济凋敝,更重要的是会威胁统治,正如美墨战争失败导致桑塔·安纳总统下台一样,法墨战争又将胡亚雷斯总统从墨西哥城赶出。因此迪亚斯对外的宽容正策,使美国英国等世界各国对他十分支持,而恰恰是迪亚斯与大清国签订的《华工劳务协议》中便明确了华人在法律上可以在本地娶妻生子享受本地人同样的权利——只是墨西哥人不遵守协议,并且严重歧视华人。
此时对于迪亚斯来说,最大的威胁来自于他的竞争对手弗朗西斯科·马德罗,而非大清护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