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93章 堡垒中的尼泊尔人
“上将阁下,真的不调兵去增援白沙瓦?”
“不,不用担心西北,我们的敌人就在孟加拉!”威尔.海明斩钉截铁地道,“白沙瓦的劳伦斯有15000守军,查谟.克什米尔也是我们的坚定支持者,有他们就足够抵挡住来自阿富汗的任何进攻。而且希尔.阿里汗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倒的。阿富汗人很难对付,非常难对付!这一点我们都知道!”
三十多年前的1839年,几乎就在鸦片战争的同时,英国人也入侵了阿富汗酋长国,还一度占领了喀布尔并且扶植起了傀儡政权,在阿富汗全国建立了殖民统治。但是阿富汗人民随即揭竿而起,展开抗英游击战争。各地游击队依托有利地形,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袭击英军哨所,切断敌交通补给线,收复重要城镇。英军在阿游击队沉重打击下,士气低落,惶惶不可终日。
到了1841年11月2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更是爆发大起义,被宗教狂热煽动起来的喀布尔市民手执各种原始武器冲向英国人的据点,发挥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战斗力,势不可当,当晚就占领了喀布尔全城。战至11月9日,起义军攻占了喀布尔至巴拉?喜萨尔要塞间的全部据点,后又击毙英国公使麦克诺顿,英军被迫撤退。英军残部及随行人-一-本-读-小-说-员和家属1.6万人在向贾拉拉巴德撤退沿途,多次遭到起义军的伏击,最后只有一名身负重伤的军医跑回贾拉拉巴德。报告了英军全军覆没的消息。
之后。不甘心失败的英印当局又发动了第二次入侵。还在1842年9月重占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不过阿富汗人民的抗英斗争却因此更加高涨。英军唯恐再遭惨败,只得在10月20日撤回印度。这场历时三年半的英阿战争让英国人损失了将近四万人耗费了超过1500万英镑。
相比之下,同时期进行的鸦片战争,英国只损失了几百人(水土不服病死者居多),其中战死不过六十人……而现在,作为满清继承人的西清居然要出兵阿富汗!也难怪威尔.海明把这事儿当成笑话来看了。
“上将,中国人或许会拉拢阿富汗人和他们一起出兵印度河流域。”伊夫林.伍德有些担心地提醒。“历史上他们可不止一次入侵印度!”
威尔.海明一笑:“唔,但是在入侵印度之前他们需要先把自己统一起来。至少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袖。这样才能将各自为政的阿富汗部族联合在一起,就像艾哈迈德沙.杜兰尼(杜兰尼王朝创始人)和马哈茂德苏丹(伽色尼王朝的第二代君主)一样。但是我不认为西清的金载复有这样的才能,而且据我所知,西清已经将佛教奉为国教!”
西清尊佛崇儒是朱济世的意思,虽然他和真神教的哈里发联姻,但并不等于他不忌惮真神教日益扩张的影响力。为此,大明实行的宗教政策一直都是压制真神教的,比如禁止拥有大明国籍的真神教徒(也包括其他教徒)效忠任何除大明皇帝以外的自然人,禁止在大明国内开始面向青少年的宗教学校等等。这样的政策一开始只是在大明国内实行,但是很快。五华诸夏体系中的其他国家就开始效仿。而西清和太平国更是遏制真神教向西华和大明西北地区扩张影响的屏障,自然成中亚真神教激进分子的眼中钉。而阿富汗又是真神教势力特别顽固的地区。
“上将。那么孟加拉会战呢?”伊夫林.伍德现在知道威尔.海明在孟加拉会战分出胜负之前不会采取任何增援印度西北的行动了。“我们是不是要加快决战的步伐?中国人已经占领了婆罗门巴里亚和沙赫巴兹布尔,距离梅克那河只有十几公里了。”
“不,不用加快决战步伐,我们继续等待。”威尔.海明走到了地图台前,望着一张五万分之一的东孟加拉军用地图。地图上面,沿着梅克那河、达奴河和加尔尼河,全都是密密麻麻的部队番号和军用符号。20万大军和超过200公里沿着河道构建的堡垒封锁线已经构筑完毕。
……
雨水哗啦啦的在朱国卫面前落下,织成了一道雨墙,雨中的世界变得模模糊糊,远处就看不清楚了。但是蹲在河堤上的大理国王还是举着望远镜,努力的观察着梅克那河对岸的一切。那里是英印军的防御阵地,但是形制却非常奇怪,不是连绵的堑壕、铁丝网和鹿砦拒马所构成的防御体系。而是一个个好像坟头一样的低矮堡垒。
“英国人构建了一个由堡垒组成的防线?”朱国卫放下望远镜,低声问。
“是的,职部已经带人过河侦察过,是一个个堡垒组成的环形防御阵地,堡垒外围还有壕沟保护,也有堑壕,不过只有一道呈环形布置。每个环形防御阵地大约包括十到十五个土木碉堡,查看防御阵地的面积估计可以驻兵一个营。每两个环形防御阵地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00米,可以用机关枪加以封锁。”
一个大理军的营长就蹲在朱国卫身边,指着对岸一个个隆起的堡垒介绍道。
“他们的大炮在那里?环形阵地里面有大炮吗?”朱国卫问。
“试探过几次,他们没有开炮。”
“守军的战斗力怎么样?”
“我们攻击的时候他们没有出来过,只是守在那里,和普通的印军没有什么不同。”那位营长答道。
“士兵都是印度人?”
“是尼泊尔人。”那营长道,“抓到过几个他们的巡逻兵,经过审问发现他们都是英国人从尼泊尔雇佣来的士兵。”
“廓尔喀雇佣军?”朱国卫听说过廓尔喀雇佣军,那是英国人在尼泊尔招募的佣兵——尼泊尔这个国家一直是在中英之间一脚踏两船的,现在虽然在私底下向大明称臣,但是并没有撕毁和英国签订的条约,仍然允许英国在其境内招募士兵。不过大明的皇家陆军军官学校的教官们也不认为英国人的这支外籍雇佣军是什么精锐,在打过俄国和美国的大明军官们眼睛里,除了明军和他们的法国老师,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什么军队算精锐了。
“英军的防线纵深有多大?”
“在第一道防线之后约2000米还有另一道相同的防线。”
‘不过是两道由堡垒工事组成的防线……后面或许还有一些预备队和炮兵,实在不算什么坚不可摧的防线。’朱国卫想到这里,就收起望远镜退了下去。这里可是在河对面印军炮火的威胁之下,他这个一国之君犯不着在这里一直冒险。
他们一行人静默无声的退了下去,到了一个印度村庄,在一栋被用作前敌指挥部的大屋子里张开地图,和随行的大理军、第18山地军的参谋们议论起来。焦点就是要不要集中兵力突破印军的防线?达卡就在70公里外,梅克那河已经是达卡城外的最后一道险要。如果达卡被华军占领,印度的王公一定会立即发动大起义!不过反对的意见也有人提出,现在华军在孟加拉平原是无后勤作战,虽然粮食不难筹集,但是弹药却越打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避免与敌进行阵地战,可以采取在梅克那河以东进行机动的战术,只要维持在东孟加拉的存在,印度早晚会乱起来!或者,干脆挥师南下,向吉大港进军,同暹罗王合兵打下吉大,然后再北上和威尔.海明决战。但是这个参谋的意见却被大多数人所反对,朱国卫也不同意,倒不是因为达卡近在眼前。而是这一路打过来实在太过顺利,谁也不认为一道碉堡防线就能挡住华军的脚步。再说了,就算攻击不利,再南下北上也来得及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