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283:马商
“哈哈,质约你可来的可太是时候了~”当看到曹性的时候,李义顿时大笑道。
闻言,曹性一阵莫名,不过却也没有询问,而是恭声说道,“主公,飞骑营那边传来消息,说发现了马商!初步估计,从胡人那边购买的马匹约莫3000匹!”
“嗯?马商?!3000匹马?!”李义闻言,脸色一下子变得阴沉起来。
马,在古代无疑是最宝贵的战略资源之一,它价格非常昂贵。比如在这个时代,一头牛不过才卖4000钱,而一匹耕种用的马或者拉车用的劣马,就能卖到8000钱。而一匹合格的战马,价格更是在2万钱左右!嗯?像赤菟那种宝马呢?好吧,这种级别的宝马,基本上已经不能够用金钱来衡量了。
而且不单单价格昂贵,马的畜养也是非常困难的,整个汉朝,能够大量产出良马的,也就幽州、并州、凉州这么三个地方。其余地方虽然也有能够养马的地方,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和这三州相比。
这种情况下,就出现在了幽并凉三州买马很便宜,但在其他州郡卖马却非常的昂贵,如此一来,就产生了巨大的利润,足以让人疯狂的利润。
不过也就是这种暴利,让养马和贩马变成了一种不是谁都能够玩得转的产业,比如在并州,虽然拥有众多的个人牧场,但都是依附在各个世家或者地方豪强之下才可能存活下去。如果只是一个平头老百姓想要经营牧场,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贩马,更是需要强大的背景势力或者宽广的人脉才行。比如曾经资助过刘备中山国豪商张世平和苏双,就拥有非常宽广的人脉,这些基本都是他们家族世世代代通过类似资助刘备这样的事情累计起来的。不过显然,资助刘备是他们这一生最正确的选择,这让他们在张燕崛起之后,很轻松的举家迁移到了冀州东部,如今不但在济南国扎下了根,家中子嗣更是在刘备的麾下任职。
那么,对于这种交易朝廷不管吗?当然管,不过在和平时期,这种管控基本约等于无。毕竟没有战争,买那么多马干嘛?养着玩吗?而且如果真的有人大量购买良马,无疑会惹来别人的怀疑,毕竟大量的战马运输根本不可能瞒得住别人。至于少量的马匹……别说朝廷了,地方官员都懒得去理会。
至于马商,绝大部分的马商基本都是从北方胡人那边购入马匹,毕竟幽并凉的马再怎么便宜,却也比不上游牧民族的价格。而且很多时候,马商只需要用一些汉朝很便宜的物品,就能够换到大量的战马。而从胡人那边购买马匹,都是在边市进行,任何交易都不可能瞒得住朝廷,自然不需要担心了。
嗯?卖给敌人?咳咳,和平时期的汉朝,敌人也不过就是北方的那些游牧民族而已,他们巴不得用大量的战马换取盐、铁、茶叶、绸缎等物品呢,哪里可能从汉朝购买马匹?
所以实际上,幽并凉的优质牧场基本都是和朝廷合作的,因为只有朝廷和地方官府才能够也才会吃下他们所养的大量马匹。比如李家的牧场,全是卖给朝廷和地方官府,基本不会卖给个人。
不过,自从黄巾之乱爆发之后,朝廷对战马、武器等的管制一下子变得非常严苛,因为谁知道这些马会不会落入那些叛军的手中?尤其是那些马商,进行贩卖的时候必须和官府报备,并在指定地点进行贩卖才可以。
但,这些并不是李义变脸的原因。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非常清楚未来天下会成为什么模样!一旦乱世起,天下各大势力对战马的需求定然会以非常恐怖的速度增加,到时候……哪怕不能垄断,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所以自从成为并州牧以后,他就彻底切断了并州马匹的买卖,除了给朝廷的供应之外,民间想从并州买马,不可能!
可如今,却是那些匈奴人卖的马,这让他如何不生气?要知道那些匈奴人的马,不就是他的马吗?!只是……
“这可有些难办了……”李义有些纠结的想着。
匈奴人卖马给汉人,这听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以前也是这么做的。只不过自从匈奴人叛变之后,就一直没有人向匈奴人买马,这让李义一时间忽略了这个问题。
想了想,李义看着曹性问道,“知道是买主是谁吗?”
“看旗号,应该是冀州中山国的甄家。他们是中山国的豪商,生意涉及许多产业,贩马只是其中之一。”曹性闻言恭声说道。
“甄家?”李义闻言楞了一下,随后脑中就迅速出现了一个名字,不是甄俨,而是甄宓。对于喜欢三国的人来说,可能没有人不知道洛神甄宓的,毕竟,美女嘛~尤其是乱世之中的美女,总是很能吸引雄性目光。
沉吟许久,李义忽然对曹性说道,“让飞骑营将他们拦下来。”
李义对于甄家的了解并不多,现在也基本都忘光光了,毕竟在三国这段历史中,甄家出了一个甄宓之外,也没什么值得关注的,唯一记得的,似乎也只有甄家貌似很有钱,是个豪商。
可惜,从小李义对于东汉时期的商人什么的,就没有太多的印象。一方面,李家牧场的战马都只供应给朝廷,根本不需要和商人打交道,另一个方面,这个时代的商人地位……就算是豪商,那也是相当低调的。
“这……”曹性闻言顿时愣住了,他自然知道李义对于马匹的控制,所以在得到飞骑营的汇报后,他就前来禀报了,只是……这毕竟是胡人和民间的交易啊。可看李义的意思,竟然是打算阻止这件事情?
看到曹性的模样,李义就知道他肯定无法理解自己的想法,想了想,李义无奈的说道,“算了,我亲自去一趟!”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