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132:形势开始逆转
其实李义知道,卢植之所以让自己前往豫州,并不单单是因为广宗难以攻下,不然为啥8万大军就只有他这支部队离开?同样,也不是为了更快的平定豫州的黄巾乱贼,因为就算没有他李义,传来的消息也均表明皇甫嵩和朱儁在豫州正把黄巾军吊起来在打。当然,加快速度的目的也是有,但那不过只是顺便的事情罢了。
所以,在李义看来,卢植之所以让他驰援豫州的目的就只有一个,捞战功!在卢植看来,李义短时间能够在冀州获取的战功已经到头了。或许还可以前往渤海那边阻击张宝部,但卢植却并不愿意这么做,因为他觉得李义的度辽营兵种实在过于单调,很容易被别人针对。
所以,卢植就将李义派往豫州,配合皇甫嵩和朱儁,定然可以获取大量的战功,同时,也能够和这两人增加一些情谊。他可还记得昔日朱儁和皇甫嵩为了争夺李义,可是使出了各种手段呢。
这两人中,尤其是朱儁,因为卢植和皇甫嵩都已经是4、50岁的人了,只有朱儁才30多岁。在卢植的眼中,他们两人定然会成为未来大汉朝的壁垒,帮助汉朝抵御甚至消灭北方的那些胡人。
当然,如果他们两人更够在朝中站住脚,帮助士大夫们打倒宦官集团那就更好了,不过以卢植对于朱儁和李义的了解,恐怕他们对于朝中事务,也不会有太大的兴趣。毕竟和打仗比起来,朝堂上的斗争,无疑更加黑暗,也更加的让人无奈。
不过,对于卢植对自己的期待,李义显然并没有想到。不然的话,可能他就不会离开了,最少也得等到朝廷派的那什么宦官抵达广宗之后再走。
而就在李义不断向豫州进发时,可能是冥冥之中皇甫嵩他们隐约猜到,正有一支人头狗在迅速接近这里,准备窃取他们即将采摘的果实。所以面对波才和彭脱的15万大军,皇甫嵩和朱儁在商议之后,选择了迅速逼近准备一决胜负。
是的,在这段时间里,波才和彭脱再次纠集到了5万大军,虽然这些人都是强征来的,根本算不上战斗力。但对于两人来说,人多,显然就是战斗力的最好证明。
不过对此,皇甫嵩和朱儁并没有在意,因为他们此时麾下的兵力也已经达到了6万人。和卢植一样,拥有就地征兵权利的他们,可完全不打算委屈自己。虽然以少敌多方显名将之能,但如果可以的话,又有哪位名将愿意这么干呢?更别说就算如此,他们的兵力依然不到敌军的一半。
西华,始于春秋时期,作为宋华氏的封地,居东者既为东华,居西者既为西华。不过比起西华这个名字,在其稍微靠东北一点的地方无疑更加的出名,那就是长平!长平之战,是许多战国爱好者所津津乐道的,很多人都在猜测如果廉颇没有被赵括替代的话,那么赵国的命运会不会改变。
不过历史没有如果,所以在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在这里设置了长平县。而到了汉时,汉高祖刘邦则分置了长平和西华二县,后来不久,长平县被并入了西华县。
而不知道为什么,波才和彭脱就选择将部队驻扎在了长平这个地方,虽然可能不排除长平作为古战场之一,本身的条件确实足以让两人麾下那15万大军发挥,不过也可能是他们听说了关于长平的故事,所以就将自己代入为了秦军?
可惜,不管是波才还是彭脱显然不是白起那位杀神,而皇甫嵩和朱儁更不是赵括那位只会纸上谈兵的主。面对波才和彭脱的这15万大军,皇甫嵩两人率领的官兵给他们好好的上了一课,战争,并不是人多就能够赢的。
甚至可以说,那被波才和彭脱强征来的5万无辜百姓,绝对是最大的败笔。因为在官兵突破了黄巾军的前阵后,这些本就不愿意为黄巾军效力的百姓们直接就拽下头上的黄巾,倒向官兵开始攻击周围的黄巾军。
对此,皇甫嵩和朱儁却早有准备,于是,在这些倒戈的百姓和官兵的内外夹击下,号称15万的黄巾军瞬间就崩溃了。而波才和彭脱见势不妙,连忙率领败军向西华城撤去。只是皇甫嵩和朱儁显然不打算再一次让波才逃脱,直接就挥军掩杀了过去。
这一次,波才没有了之前的好运气,或许是因为多了一个彭脱的原因?虽然他们最终还是逃回了西华城,但紧跟在黄巾军后不断追杀的官兵让他们甚至连城门都关不上。而城墙上的黄巾军更是不知道到底该不该向城下射箭。
就在这种混乱的时候,孙坚率部率先爬上了城墙,凭借其和其麾下的武勇迅速占领城墙。最终,在1个多时辰后,混乱平息,西华城被官兵重新占领,而波才和彭脱,却在逃跑时被孙坚和曹操赶了上来一举击杀。
波才和彭脱的死,象征着陈国乃至豫州大半的黄巾势力覆灭了,消息传开后,周围官兵顿时得到了巨大的鼓舞。
荆州,南阳郡。
这里于黄巾军刚刚起义作乱时,就被替代马元义成为荆州渠帅的张曼成攻占,并迅速攻占了大半个南阳郡。只是就在皇甫嵩和朱儁击败波才、彭脱平定了大半个豫州的消息传开后,新任的南阳郡守秦颉就联合荆州刺史徐璆出兵,将准备支援豫州的张曼成斩杀。
而在得知消息后,宛县内的黄巾军立刻拥立张曼成的副手赵弘为新任渠帅,不过却也不敢出城,只是躲在宛县中凭借城防据守。
再加上卢植将张角困在广宗,张宝于青州和冀州的北部战线因为官兵的反攻开始收缩,不知不觉的,汉室就已经收复了不少被黄巾军攻占的领地。而更加重要的是,官兵终于拿出应该有的实力,重新占据了上风。
而就在这个时候,豫州刺史王允从黄巾军处搜到了一份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