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七章 渭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京兆府渭南县,渭水河畔。

    一个约有几十人的队伍正在河边走走停停,走在最前头的,除了李曦和杨慎馀、魏岳之外,还有一位穿着青色官袍的中年人。在他们身后,有着渭南县的一批衙役,在路上来讲,他们是负责开路的,在视察来讲,他们是负责保护的。

    当然,他们只是散在外围而已,此时站在李曦等人身后不远处的,还有约莫十来个校尉打扮的人,他们是李曦在上奏要求外出视察渭水和大河河况之后,京兆府尹裴耀卿给他安排过来的校尉,其用意,自然是一来可以作为一个京官出巡时的仪仗,使得地方官员不至于无视李曦,二来么,也可以提供贴身的护卫。

    高升腰上绰着一把短刀,就站在那几个校尉与前头的一帮官员们的中间地带,面无表情。

    来到李曦身边已经有近二十天了,他一直是这样,若非必要,简直是连一句话都懒得说,整天都是懒洋洋的,谁都不愿意搭理,当然,除了李曦会照例每天跟他搭讪几句之外,不管是江淮转运使司的胥吏刀笔吏们,还是李曦家中的下人们,也没人愿意搭理他。

    上任之后先是窝在新衙门里看了二十天的文牍,初步接触和了解了一下过往这些年的漕运情况,期间还出去巡视了一下京畿诸仓,然后,李曦便带着魏岳、杨慎馀以及高升等人,请旨出了长安,沿着渭水一路东行,在新丰耽搁了两天之后,昨天下午抵达了京兆府最东边的一个县,渭南县。

    “呃,李大人,您看,再往前走,就要出了本县县界了,这个……”

    这说话的是京兆府渭南县的县丞更俗。

    按理说,李曦虽然官儿不大,只是从六品上,但一来他是京官,二来他是主事官,而且身上还兼着三部的员外郎,所以若他奉旨出巡,地方官员们是务必要陪同才好的,更别提此时他身上还兼着督京畿粮道事的差事。

    但奇怪的是,昨天下午到渭南县的时候,那位县令大人倒还热情而恭敬,但是今天早上要出门视察了,他却只是打发了这位县丞大人来,说是他生了病,起不来床了。

    至于是真病还是假病,是不愿意出来挨冻,还是压根儿就瞧不起自己这个才从六品的所谓京官,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毕竟渭南县作为畿县,渭南县的县令可是正六品上呢,比自己足足高了两阶,不愿意搭理自己也算是情有可原。

    只是,扭头看了一眼,见那位名叫更俗的渭南县县丞一脸铁青的模样,李曦心想,可真是委屈了这位县丞大人了。

    初冬的关中大地上还不算太冷,不过若是出门,照例还是要穿起大氅才好。李曦出门的时候,就是莲莲给他收拾的行囊,今天早上起来正好刮起风来,冬天的风,干冷干冷的,所以李曦便干脆穿起了大氅,此时虽然走在渭水的河岸上,风不小,倒还不至于感觉到冷。

    但是这位县丞大人显然没有预料到李曦竟然会一大早起来就真的要下来视察,所以穿的衣服未免就略微的单薄了一些——在他想来,这么冷的破天,大家坐在屋子里喝喝茶你好我好不好么?再说了,渭水的水况每年都有报告上去啊,实在想知道的话去查看一下报告就好了,何苦非要大冷天的跑出来?

    但是,这位李曦李大人居然真的是一大早就带人直奔渭水岸边!

    大冬天的渭水岸边呀,千里莽莽,狂风呼啸,很冷的!

    所以此刻看见不远处渭水拐弯处的一个小河岔,知道过了那个小河岔就出了渭南县县界,开始进入华州的郑县了,他便立刻开口提醒。

    做官的,在没有指令的情况下,是等闲不可以离开自己的任所的。所以他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你想看渭水,现在也看到了,天那么冷,咱们赶紧回去吧!反正你要继续看也行,再往那边走就出了渭南县了,我可不跟着了。

    李曦能听出他话里的意思,对于地方上这种明显拿自己这个江淮转运副使不当回事的态度,他倒也并不在意。

    因为他知道,大约他们虽然也都会从长安那边得到朝廷新成立了江淮转运使司衙门的事情,也大约的会知道自己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做了主管事务的副使,但是或许在他们心里,倒是更愿意把自己看成一个文墨诗瀚的大才子。

    至于什么江淮转运副使,他们倒未必是怎么在意的——他们地方上的,大约也就只有一些配合的义务而已,又不是江淮转运使司的下属。

    而眼下自己最需要做的,当然也不是跟他们计较这些个东西,有了三部员外郎的背景,很多事情他们倒还不至于敢公然推诿,这样也就够了。

    对于自己来说,大抵还是力求尽快把漕运这件事情做好就是了,只要把这件事情做好了,他们大约很快就可以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了!

    所以,那位正六品的县令大人装病不来,李曦丝毫不恼,这位正八品的县丞大人一脸的不耐烦,李曦也装没看见,甚至于在回头看他的时候,李曦还冲他很友好的笑笑。

    然后他便扭头看着魏岳,“这渭水的水位,很浅哪!”

    说话间,李曦伸手指着脚下的渭水水面。

    时间只是初冬,渭水还没有结冰,不过刚才在过来的路上,李曦见有一处河堤坡度很缓,所以便走到河边伸手试了试,河水冰凉冰凉的,手入水的刹那,就让人有一种整条胳膊都立刻给冻住了的感觉,似乎是只需一夜北风紧,这河面第二天就可以结冰了的样子。

    而事实上,渭水过境的这些府县每年例行的水况汇报李曦是挨个儿的看过了的,他也知道,大约再有个十天半个月,肆虐的北风一吹,河道也就真的该冰封了,而且要一直冰封到第二年的二月,这才开始次第解冻,冰封期长达三个月,有时甚至可以达到三个半月。

    今天刮起这样的大风,已经是露出了即将冰封的迹象。

    对于中国古代史来说,渭水是一条无比重要的河流。且不说自西周开始,至秦汉,乃至于隋唐,历代都选择定都于渭水之滨,使这条河流成为“天子饮马之河”,而且自秦汉以来,渭水中、下游渠道纵横,一直都是关中的漕运要道,一直到眼下的大唐仍然如此。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中说:“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然后,这条河流一路蜿蜒东行,先后汇合了北岸的泾河,以及洛河等河流之后,滋润了千年沃土的关中大地,最终并入大河。

    只不过,渭水上游以及泾河、洛河等支流,都流经黄土高原,水流中无一例外的夹带着大量泥沙。与泾水汇合之处,水浊清分界很明显。《诗经?邶风》中就已经有了“泾以渭浊,湜湜其止。”的诗句,后世更是有着泾渭分明这一成语,可见渭水一直都比较清澈,只是在泾河加入之后,河水也就开始变得浑浊了起来。

    眼下李曦等人所在的位置,对于渭水来说已属下游,过了华州就要并入大河了,因此河水自然是浑浊之极,而且此时又值枯水期,水量很小,大量沙质的河床裸露出来,越发衬托出此时河流的孱弱。

    沿着河岸这么一路走来,眼见水况如此,李曦的眉头越皱越紧。

    虽然眼下是枯水期,等到四五月份之后,水流是肯定会大幅度回涨的,甚至于不需要看什么水况报告,只要站在岸边仔细观察一下河床上留下的水文印记,就可以大约推测出渭水在丰水期的水位,但是……渭水每年的枯水期足足有六个月啊!

    而且从水文特征来看,即便是丰水期,渭水的水位也并不高,再加上多年的泥沙淤积,导致河道极端的浅平,根本也不足以承载大船。

    看着这样的河道,李曦忍不住心想:怪不得历年的漕运米粮在进入陕州太原仓之后,便要改为陆路运输了,这样的河道,即便在丰水期也只能算是聊胜于无,至于枯水期,那就只好叫人徒呼奈何了。

    要想解决漕运的运输瓶颈,这是一大关口啊!

    这时候魏岳闻言点了点头,扭头不屑地瞥了那更俗一眼,转而毕恭毕敬地对李曦道:“回禀大人,要么,咱们去官道上瞧瞧?”

    其实虽然在朝廷来讲,所谓漕运大抵是指的运米粮,但事实上,长安乃是天子之都,住的不是当官的就是有钱的,而且当官的又大抵都是有钱的,所以,这自然是一座庞大的消费城市,因此江淮一带过来的,除了米粮之外,更多的还有诸如丝绸、布帛、各种美器珍玩等等,总之天底下所有的东西,在长安大抵都能见得到,江淮一带有好东西自然也是如此。

    而这些以米粮为主的江淮物资在运抵陕州太原仓后,要想继续输往京师长安,其间路程极为艰难。渭河因多沙,河道时深时浅,不便漕运。隋文帝时所开的广通渠,至唐初也已不便使用,因而不得不采用陆运,用牛车将漕粮及其他物资等运往长安。

    这样的运输,运费高、运量少,而且途中劳苦异常。

    但是渭水水况如此,在取得显著改观之前,就连李曦也不得不承认,长安通往洛阳的官道,才是漕运的主力通道。

    所以听了魏岳的话,他深吸一口气,点点头,“也好,那就再去官道看看!”

    县丞大人更俗闻言无奈地攥了攥拳头,心想:这都是什么官儿啊,又不是什么急务,干嘛那么卖命,你歇一歇回县城去避避风让我穿件衣服会死啊!

    (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