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人在旅途(上)
师少鹰跟着这支由两辆小型货车,四辆皮卡车,一辆越野车组成的小车队,在索马里境内已经整整走了三天了。在这段并不算漫长的旅行中,师少鹰一直半躺在其中一辆皮卡车的后斗里,用自己的双眼,看到了一个原汁原味的索马里。
直到远离城市,远离海岸线,进入索马里内地,师少鹰才知道这个国家究竟有多穷。
索马里境内根本没有铁路,车队走在年久失修到处都是尖锐碎石子和大坑的公路上,往往走上一段就会有汽车爆胎,整支车队走走停停平均每小时只能向前开出十几公里,甚至还比不上骆驼的速度。
就算是这样,沿着破破烂烂的“公路”到处都是武器哨卡。索马里乱成一团军阀割据,不管是谁只要手里有枪有人,往路上架一根木桩就可以理所当然的向过往汽车收取过路费,如果一支车队里带着够多的物资却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保护,谁也不敢保证这些收过路费的人会不会转眼就变成杀人越货的武装悍匪。
每次遇到这样的关卡,都是由红发女郎出面去应付,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关卡“驻军”在见到她后都是熟络的聊上几句后就直接抬手放行,剩下的那些哨卡也只是象征性拿了几包香烟,一路上走下来基本上都是一路畅通,鲜少有人会刻意刁难。
看到这一幕幕,就连师少鹰都必须承认,能在战乱不断的索马里做到这一点的人绝不对不会很多!
整支车队走在全世界最恶劣的路上,忍受着到处都是林的武装哨卡盘查剥削一点点向前挪动,他们往往要走上几个小时才能在萧索的天空下,看到一片几幢横七竖八用石块垒成的房子,或者是用树枝外加干牛粪搭成的窝棚。它们就是索马里北部山区里的村庄了。
这些村庄大的也不过就是两三百人,小的就可能只有几户人家。交通状况极度恶劣,生活在这些村庄里的人基本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师少鹰看到他们时,这些村民总是坐在家门前神情呆滞的望着某一个方向,不知道在想着些什么,或者他们就是在用这种无聊的枯坐来消磨时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中国人传承了几千年的哲言,在这片土地上似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这些瘦得皮包骨头,营养严重不良的人身边,是大片大片因为持续不下雨已经干枯的玉米田,和同样瘦得可怜的骆驼群。一具具黑瘦的身影,呆滞无神的眼睛,还有那一片片干枯的玉米田,在蔚蓝的天空下显得分外醒目与刺眼。
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3人,比中国内蒙古大草原上的人口密度还要低。地广人稀、穷山恶水、外加无可救药的懒惰,这就是索马里村民的最真实写照。
每找到一个村庄车队就会停下来,在红发女郎的指挥下司机和保镖们把车上装的食物还有毛毯搬下来,把它们分发到村民的手中。她和手下的人显然不止一次做类似的工作,没有人哄抢,所有村民都自觉得排成一条长队,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望着红发女郎,那些村民呆滞的双眼才会多出一丝神采。
虽然语言不通根本不知道那些领到食品的村民在向红发女郎鞠躬后,都说了些什么,但是每一个人嘴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单词,仍然让师少鹰知道了她的名字,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凯贝琳。
师少鹰亲眼看到有一个得了重感冒的人在领取食品时,咳嗽得几乎挺不直腰,凯贝林从医药箱中找出抗生素相要送给对方服用,那个得了重感冒虚弱得几乎挺不起腰的村民虽然很感激,却仍然态度坚决的拒绝了。一直在一旁用眼睛仔细看,所以很少去评论什么的师少鹰在凯贝琳从自己身边走过时,终于忍不住问了:“为什么?”
“因为他知道就算这次吃了我送他的药可以恢复健康,但是下次再生病,就不会这么幸运了。”
凯贝琳没有回头,师少鹰无法看到她的脸色,但是她的声音很低沉:“所以他宁可硬扛过去,也不敢接受我的药。”
回答了这个问题凯贝琳走了,只留下若有所思的师少鹰。
他们这样一个村庄接着一个村庄的走着,在路过第七还是第八个村庄时,就连师少鹰一直当成枕头使用的充气娃娃也被分发出去。
也许是因为这个充气娃娃一直是由师少鹰来“使用”,在把它带走时应该给师少鹰一个“交待”;也许是因为一个年轻而漂亮的女人把一只充气娃娃送给男性村民显得太过暧昧,让师少鹰瞪大了双眼,凯贝琳难得的主动解释了一下:“这个村子里有超过三分之一男人得了艾滋病,我没有办法给他们发足够的避孕套,就算发了他们也不会去用;所以每次登上那些货船收取过路费时,我都会让人顺手从那些船员房间里找一些这种东西,分发给得了艾滋病的村民。”
看着领到充气娃娃的男村民,大大咧咧的把充气娃娃扛在肩膀上,就连充气娃娃的头发倒拖在地上都没有理会,师少鹰心里竟然滑稽的产生了一种“好白菜都让猪给拱了”想法,而凯贝琳的理由更是让他无语望苍天,瞪了半天眼睛师少鹰才挣扎着问了一句:“有用吗?”
在中国为了减少性疾病传播率,政府用了十年时间鼓励和教育人们习惯了使用避孕套,师少鹰真的没有想到在索马里,他竟然看到有人用发充气娃娃给艾滋病患者这样的招数,来减少艾滋病传播。虽然称不上一劳永逸,虽然实际效果无法确定,但是怎么说,也是一种创新,一种改革对吧?!
凯贝琳望着面前那些同样弱得皮包骨头,但是至少还有青春,生命中还有未来与希望的年轻女孩,低声道:“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