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百一十八章 四星半
求月票和推荐票!
银幕上的光影全部熄灭,私人影院中的灯光瞬间亮起,罗杰-艾伯特靠坐在椅子上,缓缓闭上了眼睛,旁边一个护理人员立即拿起毛巾,轻轻擦拭掉他额头上的汗水,然后静静的,等着他再次睁开眼睛,下达命令。..
因为几次手术的关系,如今的罗杰-艾伯特已经说不出话来,甚至连影片都很少评都极少写了。
这一次,二十世纪福克斯送来影片的拷贝,他本来也想拒收,但听送来的人说这是墨菲-斯坦顿一部完全用艺术化的手法拍摄的电影,而不是之前的黑色商业片,最终难以抑制心中的好奇,让人把拷贝留了下来。
墨菲-斯坦顿的个人风格化很强的黑色商业片他非常喜欢,但也不得不承认,这名导演的功利心过强了一些,明明可以沉下心来拍摄一些更为深刻的影片,偏偏一头扎进商业电影的圈子里面,不肯跳出来。
现在有这么一部影片,他确实非常想
“距离顶级的艺术片大师差距明显。”罗杰-艾伯特缓缓睁开眼睛,“但对一名只有三十岁出头的年轻导演来说,能把叙事节奏放的如此平缓而不拖沓,主题深刻而不尖锐,很难得。”
他转头边的护理人员,这名护理人员已经在罗杰-艾伯特身边待了很多年,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对佣人吩咐道,“准备好笔和稿纸!”
说完她推着罗杰-艾伯特的高背轮椅出了私人影院,进入了旁边的工作室,佣人已经把笔和稿纸放在了罗杰-艾伯特的专用书桌上面。
护理把罗杰-艾伯特推到书桌前面,让周围人安静,然后自己也站到了一边。
罗杰-艾伯特拿起熟悉的钢笔,闭目想了一下,笔尖缓缓落在了稿纸上面。
“伴随着男主角迭戈-罗斯翻腾的愤怒能量,墨菲-斯坦顿和他的新影片一头扎进了洛杉矶**十年代的混乱里!”
“《迭戈-罗斯》,这是部让人紧张恐惧不由替剧中人担心的电影,宣告了一位具有出色天赋和激情的导演的新生:墨菲-斯坦顿开始探索电影艺术的本源!我身边有人将《迭戈-罗斯》与马丁-斯科塞斯的《盗亦有道》相提并论,能这么比是它实至名归。《盗亦有道》一开始,旁白说自从他记事起,就一直想要混黑帮。而《迭戈-罗斯》中的男主角似乎是根本没有别的可选。”
“影片根据洛杉矶大毒枭迭戈-罗斯的真实经历改编,墨菲-斯坦顿本人就是在洛杉矶贫民窟长大的,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脱离了那里,这就保证了故事有一个真实性作为基础!部影片,你或许会疑惑,这真的是生在美利坚的事情?但据我所知,这个文明国度的一些地方,比墨菲-斯坦顿描述的还要混乱和黑暗,这个国度日益加的社会分裂,使暴力犯罪在一些地区成了微不足道的小事。”
“虽然影片的故事始终围绕一个人物,并且也只有一条主线,但导演就有办法把这些在平缓的叙事节奏中,通过镜头表达的十分巧妙,每一个长镜头,人物和场景都有画龙点睛之效,每一个镜头都工于心计到让我怀疑他到底来回梭寻的思考过多少次,去芜存菁外加风格统整,从头到尾的冷峻昏暗和压抑,充分的展示出了人性的挣扎。”
“在一些镜头上,墨菲-斯坦顿借用了在纪实片中很少涉及的拍摄手法,如推轨变焦高闪现和突然定格等,比视觉形象更触目惊心的,是影片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施加给人的影响的直接刻画。”
“从真正的暴力层面上来说,《迭戈-罗斯》并没有墨菲-斯坦顿过往的黑色电影那么强烈,但这部电影的氛围更加让人不寒而栗,男主角身处的环境让人感觉不到任何的希望,住在那些些地方的人,他们的故事很少有机会被人讲述,墨菲-斯坦顿对他们既不剥削也不蔑视,不为虚假的效果而刻意制造情节,不包含愚蠢令人安心的爱情故事线;它只是用一双充满激情的心领神会的眼睛,注视着自己知道的这一切。”
尽管影片有点过于强调环境施加给男主角的负面影响,不过罗杰-艾伯特认为这些无伤大雅,因为环境对人的影响确实是深刻的,它不会因为你认为不存在就真的不存在。
抬起钢笔,罗杰-艾伯特又一次闭上眼睛,思考了大概半分多钟的时间,然后睁开眼给了最后的评分。
满分五颗星的评分中,他给了《迭戈-罗斯》四星半,并且特意在最后备注表的影评要竖起一根大拇指!
第二天一早,这篇影评同时出现了罗杰-艾伯特在网络以及《芝加哥太阳报》的专栏上面,立即吸引了相当多人的关注。
尤其最近几年他很少再专门为一部影片写影评了。
在这个颁奖季已经开始的时间段,罗杰-艾伯特和部分专业影评人的好评,无疑让《迭戈-罗斯》在颁奖季有了更多的本钱。
除去这些影评人,第二天的纸质媒体上,对这部影片也是一片赞誉。
“墨菲-斯坦顿用高的剪辑丰富的剧情合适的配乐组成一部十分优秀的影片,更加让人震撼的是这部影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好莱坞报道者》
“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是的,这部电影带给人的冲击力之大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先导演的水平很高,拍摄手法和剪辑方式都相当前卫,配乐也是和主题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效果,故事越是残酷音乐越是奔放,洛杉矶**十年代的贫民窟,世界上最接近地狱的地方,电影真实的还原了那个年代生的一切。”
——《洛杉矶时报》
“写实,震撼,描述了一段不光彩的血腥传奇。”
——《加州独立报》
“剪辑摄影配乐…墨菲-斯坦顿在技术上的运用接近完美,叙事手法平缓而缜密流畅,故事本身真实又残酷。”
——《旧金山纪事报》
“很真实的电影,让人知道美利坚还有如此黑暗肮脏充斥着暴力和犯罪的地方,值得推荐的片子。”
——《纽约邮报》
“惊艳!震恸!某些片段可以作为视听分析范本!环境决定命运!墨菲-斯坦顿竟然能把电影拍摄的如此残酷和具有艺术性!”
——《纽约客》
“影片的媒体评价非常不错,在烂番茄收录的76家媒体中有百分之八十五给予好评,平均分达8.4分;权威媒体综合评价metacritic收录43家媒体平均分为82分。”
正午的阳光照落在花园中,墨菲坐在藤椅上面,边园中刚刚更换的盛开的天堂鸟,边拿着电话听卡拉-费斯那边的数据通报,“现在多家主流媒体都认为,影片有望在本届奥斯卡斩获提名或奖项。”
“那还需要我们的努力。”墨菲很清楚这一点。
卡拉-费斯又在电话里面说道,“但观众评价较为一般,你需要注意一下。”
墨菲微微点头,“我知道。”
今天早晨,他就这方面的数据emascore公布的几个试映场次影院观众评分,《迭戈-罗斯》的现场打分只有‘a-’。
对于一部只是在小范围内点映的影片来说,这样的评分并不是特别理想。
墨菲也知道原因何在,先去的基本都是他的影迷,他的影迷都是些什么人?恐怕都习惯了快节奏的商业制作,对于这种叙事平缓的影片,去倒不至于,但有些不符合期待是难免的。
好在这部影片本也不是以商业和市场为目的。
“我已经让人引导市场口碑了。”墨菲已经通知比尔-罗西斯,让他的黑粉组织适当的出动,他转了话题,“天主教那边有动静吗?”
“没有。”卡拉-费斯很确认的说道,“目前二十世纪福克斯没有收到任何形势的通告或者抗议。”
她问道,“需要做点什么吗?”
“不着急。”墨菲想了想,对着话筒说道,“我们再等等。”
影片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点映,媒体也没有集中报道这方面,对方没有反应也很正常。
就在墨菲挂断卡拉-费斯的电话的时候,圣莫妮卡一栋毫不起眼的办公小楼里面,马尔克斯-科斯特洛神父刚刚接到了手下的通告。
“你是说……”他面年轻的牧师,“这部影片里面明确提到了***并且天主教信仰容易导致人走上歪路?”
年轻的牧师点了点头,“是的!您交待过我要及时关注这部影片,我上午专门去了趟影院,上面对我们教会的描述非常不堪,远远过了前几年的《虐童疑云》!”
马尔克斯-科斯特洛神父站起来,来回走了两圈,吩咐道,“你以我的名义,给二十世纪福克斯和墨菲-斯坦顿打电话,我要尽快见到他们!”
“好的!”
这个牧师刚要出去,马尔克斯-科斯特洛神父样喊住了他,“给我准备便装和电影票,我先去部影片!”(未完待续。)公告: